自身炎症性疾病可精準治療了

2020-12-06 浙江大學

  很多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類單基因的遺傳病,通常講來就是周期性、反覆性的發燒伴隨皮疹、關節炎等症狀。之前一般認為是感染引起的,很少與遺傳病聯繫起來,所以在治療上以廣譜性抗生素類藥物為主,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效果。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青實驗室經過與醫院合力攻關,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這項研究成果於12月12日(北京時間)被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王曉川接診了一名患兒,王曉川判斷,孩子很有可能患有自身炎症性疾病,很可能發生了一個尚未被發現和闡明的新基因突變。於是,王曉川把這個患兒的基因組數據交給了周青團隊重新解析。

  周青團隊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後,很快發現患兒的RIPK1基因存在單鹼基突變,導致其編碼的RIPK1蛋白在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點發生胺基酸變化,影響其被Caspase-8的正常切割。RIPK1是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家族的一員,參與了決定細胞「生死存亡」的多種重要信號通路,其激酶活性在RIPK1依賴的細胞凋亡和細胞程序性壞死進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正常人全長和切割的RIPK1並存,所以並不會發生健康問題。而在RIPK1發生突變的病人體內,全長的RIPK1蛋白比例提高,切割的RIPK1減少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呢?在對致病機制的研究中,課題組發現患者體內的RIPK1蛋白在這個位點發生了胺基酸突變,使得原本應該被切割的它「毫髮無損」,仍然處於全長蛋白狀態,就像做了個整容術,「切割機」認不出來也就無從下手了。

  「這種新型自身炎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是一個惡性循環。」周青說,由於發生基因突變導致RIPK1蛋白無法被蛋白酶精準定位切割,這樣一來,它就持續處於激活的狀態,導致更多細胞的凋亡和壞死,而細胞的凋亡與壞死可激活炎症因子的釋放,增加的炎症因子又進一步促進了細胞的死亡。

  周青還收到了來自加拿大的一個患有相似疾病表型家系的數據:35歲的媽媽和她的三個兒子,患有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伴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而他們全外顯子測序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該家系的RIPK1基因也攜帶有相同位點的突變。同時,課題組在研究中還意外地發現病人皮膚成纖維細胞對於不同種類的細胞死亡都有較高程度的抵抗反應。研究進一步發現,皮膚成纖維細胞內,RIPK1、TNFR1等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下調,細胞內的還原性穀胱甘肽(GSH)含量高,活性氧(ROS)含量低,這些變化部分解釋了細胞對不同死亡形式的抵抗。這一現象提示病人成纖維細胞為應對RIPK1變異導致的對多種刺激的高敏感性發展出多種補償機制來維持機體穩態。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表發現炎症因子IL-6在病人體內大量表達及其引發機制,建議在臨床中使用針對IL-6受體的抑制劑。於是王曉川對患兒使用了IL-6受體抑制劑,很快,患兒的症狀得到明顯好轉。「正是因為對疾病機理有了深度研究,才可以更加精準地用藥。」


《科技金融時報》2019年12月17日02版


相關焦點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眾所周知,DNA甲基化和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等表觀遺傳標記可直接影響細胞表型和功能,一些研究已經證明了不同的表觀遺傳機制在獲得DC耐受性中的作用。 例如,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11負性調節人類和小鼠樹突狀細胞中IL10基因的表達。此外,在某些炎症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化磷脂可使人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在體外分化為耐受表型。
  • ...成果發現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是今年第九篇CNS!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研究員實驗室經過與醫院合力攻關,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在醫院裡,醫生在研究人員的建議下嘗試了新的治療方案,患兒的病情逐漸好轉,發燒頻率明顯下降。科學研究揪出「幕後元兇」,臨床醫生對症下藥,治療效果非常好:以前需要每天在醫院,現在只需要兩周去打一針。
  • 自身炎症性疾病
    個案診療發現非甾體消炎藥、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滿意。白介素-1 拮抗劑治療效果更好;但對紅細胞生成障礙性貧血的長期療效不清楚。白介素-1 拮抗劑可能是有益的治療選擇。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要小心 DITRA 可能,參考 4二,「NFkB 或 TNF 活性異常」類作為細胞活化的核心途徑,NFkB 活性的降低和增強可導致自身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譜。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免疫學家 Rachel Caspi 開始研究一種名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炎症性眼病。 目前,分子擬態現已成為一種可考證的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導致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溼熱。 Caspi 想知道她的實驗老鼠是否會出現了類似的狀況,但是這些動物從未接觸過傳染性病原體,那麼病原體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在一個健康的個體中,哪裡可以看到很多細菌?」
  • 從日本首相辭職 看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幹細胞治療
    在我們國家,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項目《脂肪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I/II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以及《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中度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研究》通過了備案,同時針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炎症性腸病的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得默示許可。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理
    MSC具有體內微環境定向誘導分化特性,在骨組織中可被誘導向骨細胞分化,而在神經組織中可向神經元細胞分化等。MSC具有選擇性歸巢特性,可自動向損傷組織和炎症區域歸巢,這也是臨床應用於血管缺血性疾病、免疫損傷性疾病、骨損傷、心肌梗死和各種老年退行性變的依據。
  • PNAS:治療炎症性疾病的新分子靶標
    2014年10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Walter和Eliza Hall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小分子,可以阻止細胞死亡(細胞死亡會引發炎症)的一種形式——程序性壞死,這有助於尋找到治療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克羅恩病和銀屑病的潛在新療法。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有望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潛在靶點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一種平衡的行為,其過量會導致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過少則會導致機體嚴重感染的出現,調節性T細胞,或Tregs細胞就是維持這種平衡的重要角色,其在機體免疫反應過程中扮演著因此,控制Tregs的數量和活性對於維持機體健康尤為重要;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通過靶向作用名為DEL-1的分子或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治療炎症或抑制自身免疫性反應,DEL-1分子能促進Tregs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產生。
  • ...課題組發現人基因組「暗物質「 有望開發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A Micropeptide Encoded by LncRNA MIR155HG Suppress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via Modulating Antigen Present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課題組原創性地發現人基因組非編碼區編碼多肽miPEP155,能夠調控炎症環境中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對小鼠類銀屑病與多發性硬化症(EAE)兩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繼發TMA,如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病腎危象、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等,部分學者稱之為「類TMA症候群」或「繼發性TMA」。由於發病機制不明,臨床信息和治療結果主要來自於病案報導和回顧性病例分析,現就「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TMA」的發病情況和診治進展作一介紹。
  • 研究稱生薑或可對抗小鼠體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稱生薑或可對抗小鼠體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Emma Chou • 2021-01-08 14:12:52 來源:前瞻網 E2009G0
  •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生相伴?
    解讀文獻: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係:一項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演講人:晏家驄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助理研究員點擊圖片可放大瀏覽已有學者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免疫系統異常、卵子和胚胎質量是其導致不孕的重要因素;免疫系統異常也可解釋異位子宮內膜組織的起源。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值得引起關注。2019年6月Nina Shigesi等在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雜誌發表的薈萃分析旨在判斷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性證據的程度和穩健性。
  • 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中的意義
    共同特徵:多數病因不明;患者以女性居多,並隨年齡增加發病率有所增加;有遺傳傾向;患者血清中有多種自身抗體或自身反應性致敏淋巴細胞存在;疾病有重疊現象,即一個病人可同時患一種以上自身免疫病;病程一般較長,多遷延為慢性;病損局部可發現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浸潤;免疫抑制劑治療可取得一定療效。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你還不知道?
    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廣泛,根據其侵襲部位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為結締組織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CRP在臨床上常用來鑑別細菌感染、指導抗生素合理應用、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評估治療反應等。除感染性炎症反應疾病外,CRP還可以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動監測、鑑別診斷、療效評價和風險預測。
  • 重視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中的感染問題
    原創 郭根凱 郭根凱公眾頻道免疫抑制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顯著改善了這類疾病的預後。但由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免疫系統的紊亂,加之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在控制疾病活動的同時,也增加了各種病原體感染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甚至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的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些研究人員說,他們還發現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能夠利用抗生素或靶向這些細菌的疫苗加以抑制。這些發現提示著治療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前景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腸道細菌已與包括以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為特徵的自身免疫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疾病有關。
  • Nature Immunology:對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發現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T cells instruct myeloid cells to produce inflammasome-independent IL-1βand cause autoimmunity」的文章,在小鼠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觸發T細胞驅動炎症並引起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過程
  • JCI:miR-181b或成敗血症及其他炎症性疾病治療靶標
    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敗血症以及諸如糖尿病、關節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都是由一個持續的血管壁炎症而導致的。近日,布裡格姆婦女醫院(BWH)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microRNA(小非編碼RNA分子)——miR-181b可以減少此類疾病的炎症反應。Mark Feinberg為首的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抗炎療法的發展。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doi:10.1038/s41586-019-1228-x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農工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基因STING(幹擾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關鍵。
  • 這條明星信號通路已催生多款重磅新藥 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
    這款重磅新藥在今年4月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治療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年患者。而這兩款重磅新藥的靶點都屬於IL-23/IL-17信號通路,這一信號通路在多種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發生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這一信號通路的研究也催生了多款重磅藥物的誕生。今天,藥明康德微信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向讀者介紹這一信號通路和針對這一信號通路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