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2020-11-28 生物谷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的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Sci Signal: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原來是雌激素受體在作怪!

doi:10.1126/scisignal.aap9415

女性或許更易於患上自身免疫疾病,而且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很有可能也會影響其自身的免疫系統健康;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爾庫大學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報導了與自身免疫疾病發生過程中參與雌激素受體功能發揮相關的新發現。

諸如多發性硬化症、風溼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率在女性人群中遠高於男性人群,女性機體中雌激素的分泌能夠誘發這些疾病的病理學表現。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通過聯合研究發現激素對自身免疫疾病的影響由來已久。

【2】Science:細胞毒性T細胞竟讓自身免疫疾病更加嚴重!

doi:10.1126/science.aao4555

在英國,大約有3萬例狼瘡病例,這種疾病的發病率為1/1000。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免疫系統發生故障並開始攻擊人體。這能夠會導致關節和皮膚問題,並在嚴重的情況下能夠會導致心臟、肺部、大腦和腎臟受損。 這種疾病的初始原因是未知的,不過基因被認為在其中發揮作用。這種疾病在女性中出現的機率比男性多9倍,而且通常在20至49歲之間發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模型和人細胞樣品,研究了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特定的被稱作C1q的組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

【3】Science:腸道細菌遷移到腸外組織竟可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doi:10.1126/science.aar7201    doi:10.1126/science.aat0835

根據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新研究,在小鼠和人類的小腸中發現的細菌能夠遷移到其他的器官並且觸發自身免疫反應。這些研究人員說,他們還發現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能夠利用抗生素或靶向這些細菌的疫苗加以抑制。這些發現提示著治療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前景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

腸道細菌已與包括以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為特徵的自身免疫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疾病有關。為了闡明這一關聯性,這些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著重關注鶉雞腸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他們發現這種細菌能夠自發地從腸道「遷移」到淋巴結、肝臟和脾臟中。

在遺傳易感性小鼠模型中,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到,在腸道外面的組織中,鶉雞腸球菌引發自身抗體產生和炎症---自身免疫反應的特徵。他們證實這種相同的炎症機制也存在於體外培養的健康人肝細胞中,以及這種細菌存在於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肝臟中。

【4】Nat Commun:突破!新研究揭示自身免疫性腎病是如何發生的?

doi:10.1038/s41467-018-03181-4

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揭開了一個謎團,找出了特定免疫細胞如何協同工作導致自身免疫性腎病。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炎症疾病研究中心Michael Hickey和Richard Kitching教授領導完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Effector CD4+ T cells recognize intravascular antigen presented by patrolling monocytes」。

「長久以來我們都知道腎小球性腎炎(一種腎臟免疫疾病)會唆使免疫細胞通過錯誤的炎症攻擊反應損傷腎臟。」Hickey教授說道。「但是我們不知道導致這些免疫細胞變化並開始損傷腎小球血管的過程。」

【5】PNAS:科學家揭示特殊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

doi:10.1073/pnas.1714027115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特殊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的未知分子機制。

磷脂醯乙醇胺是一種特殊的磷脂,研究者發現,靶向作用磷脂醯乙醇胺的抗體來自於細胞中的內含體(endosomes),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抗磷脂醯乙醇胺(aPE)自身免疫疾病背後的病理學機制,這種免疫系統疾病與機體血栓形成、移植失敗和妊娠丟失直接相關。

很多年前研究人員都已經報導了這種特殊類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儘管有和該疾病相關的大量研究報導,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aPE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當中和病原體的抗體不正確地攻擊在血液中循環的細胞時就會誘發自身免疫疾病,為了靶向作用這些細胞,抗體就會結合到細胞外表面能夠接近的抗原靶點上,但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員無法鑑別出aPE能夠接近的靶點。

【6】Sci Signal:新研究表明特定降壓藥或可用於治療自身免疫疾病

doi:10.1126/scisignal.aam8104

內質網應激會觸發或放大免疫細胞內炎症信號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在清除了內質網應激之後,可誘導磷酸酶1共因子GADD34會促進起始因子eIF2α的去磷酸化,因此保證蛋白翻譯的繼續。一些氨基胍化合物,比如降壓藥胍那苄(guanabenz)能夠幹擾eIF2α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環,保護不同細胞和組織,避免發生蛋白的錯誤摺疊和變性。

在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中,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們研究了藥物幹預eIF2α信號途徑如何有助於治療依賴促炎症細胞因子和 I 型幹擾素(IFN)的自身免疫疾病,這兩類因子的合成都會受到樹突狀細胞內GADD34的調節。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和人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中,胍那苄能夠通過內體中的CpG寡聚脫氧核苷酸或DNA免疫球蛋白複合體阻止TLR9的激活。

【7】Immunity:突破!科學家破譯IL-23十五年未解的秘密!揭示了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機理!

doi:10.1016/j.immuni.2017.12.008

近日,一個由VIB-UGent炎症研究中心Savvas Savvides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揭示了包括牛皮癬、風溼性關節炎和克羅恩病在內的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疾病的關鍵分子機制。通過聚焦於免疫調節因子IL-2,他們發現它的促炎活性強烈依賴於其受體IL-23R在結構上激活它。這項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Immunity上。

過去數十年間牛皮癬、風溼性關節炎及炎性腸道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等疾病越來越流行,據估計全世界有1.25億人受牛皮癬影響,另有1億人受風溼性關節炎的影響,此外儘管炎性腸道疾病跟種族有關,但是過去未受影響的地區的發病率近年來也是一路飆升。而細胞因子IL-23(一種特殊的免疫調節蛋白)在這些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IL-23已經成為了治療這些疾病的焦點。

【8】Cell:揭示腸道微生物組與自身免疫疾病存在關聯

doi:10.1016/j.cell.2017.09.022

很多人把「細菌」這個單詞與骯髒和噁心的東西關聯在一起。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卡明醫學院的Pere Santamaria博士並不同意這一點。Santamaria說,我們體內的細菌,即微生物組,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各種積極的影響。「我們腸道中的細菌實際上具有很多有益的功能。它們有助我們消化,阻止病原體感染和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如何加以應對。」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Santamaria和卡明醫學院的Kathy McCoy博士及其團隊揭示出腸道微生物組中的一種調節促炎性細胞和抗炎性細胞的新機制。McCoy說,「我們發現由被稱作擬桿菌(Bacteroides)的腸道細菌表達的一種蛋白快速地招募白細胞來殺死一種導致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免疫系統細胞,從而阻止IBD發生。我們認為這種機制可能有助阻止大多數人患上IBD。」

【9】PNAS:治療自身免疫紊亂新機制

doi:10.1073/pnas.1708247114

最近,來自德國的研究者們的一項新發現加深了我們隊自體免疫疾病機制的認知。他們首次證實了程序性的細胞死亡、補體系統激活以及患者系統性炎症反應引發的器官損傷之間的聯繫。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雜誌上。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伴隨性血管炎的主要症狀是機體免疫系統攻擊白血球,導致小血管炎症反應的產生。血管炎往往會導致腎臟功能衰竭,同時也會影響肺臟以及其它器官的功能。常規的治療手段是基於對免疫系統的壓制發揮作用,這種方法或許能夠阻斷疾病的惡化,但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副作用。

【10】Cell:重磅!揭示自身免疫疾病中表位擴散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07.026

一項花費了4年取得的新發現有潛力改變我們看待自身免疫疾病和理解免疫細胞如何和為何開始攻擊體內不同組織的方式。

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ichael Carroll博士說,「一旦人體對它自己的組織的耐受性喪失,發生的一連串反應就像一輛失控的火車。對人體自身的蛋白或者抗原作出的免疫反應看起來完全類似於人體對外源病原體作出的反應。」

Carroll團隊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狼瘡模式小鼠,以便更好地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複雜細節。他們最新的發現揭示出缺乏控制的B細胞---能夠產生抗體並且對免疫系統進行編程來攻擊某些抗原的免疫細胞---能夠觸發身體發起自身免疫攻擊。除此之外,B細胞的免疫靶向指令還能夠快速地擴展,從而對體內的更多組織發起攻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24日的Cell期刊上。(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3】mSystem:壓力過大導致細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doi:10.1128/mSystems.00292-18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極有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科學家對這些事件的潛在連鎖反應還沒有深入了解。本周發表在《mSystems》雜誌上的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研究稱青光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數人認為眼壓增高是青光眼的最主要病因,但《自然·通訊》雜誌網站8月10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則稱,青光眼實際上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的T細胞才是造成青光眼視神經變性的罪魁禍首。  由於眼壓增高被認為是青光眼的最主要風險因素,大多數對青光眼的治療都集中在降低眼壓這一目標上。但有許多患者在眼壓恢復正常後,其病情依然會惡化。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谷 君 說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研究者Frederick Lang表示,所有近期的證據都提示著如果你能真正讓免疫系統攻擊腫瘤,那麼你就有增加治癒腫瘤的潛力,而且這項[研究]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認為這是令人興奮的。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和致命性的腦癌形式,在確診後僅有6至9個月的平均生存期。
  • 研究稱生薑或可對抗小鼠體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稱生薑或可對抗小鼠體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Emma Chou • 2021-01-08 14:12:52 來源:前瞻網 E2009G0
  • 這就是幹細胞療法幹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兩大原因
    自幹細胞被科學家發現以來,大眾對其認識和理解不斷加深,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更新的原始細胞群,近年來,各醫學領域的科研人員都對幹細胞療法有極大興趣。幹細胞被委以幹預自免疫性疾病的重任。到目前為止,幹細胞療法應用於臨床試驗的研究越來越多(大概佔據了幹細胞療法臨床試驗的1/3),國內外報導了諸多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案例。自身免疫疾病是一類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統的疾病。關於為什麼幹細胞療法能對自身免疫性疾病起作用,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個是低免疫原性,另一個是免疫調節作用。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你還不知道?
    什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廣泛,根據其侵襲部位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為結締組織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
  • 盤點:我國2019年幹細胞領域的10項重要研究成果
    幹細胞作為一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調節的細胞已經被廣泛認知,在多種疾病中展示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臨床研究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受到國家的肯定與支持,使得我國幹細胞領域發展迅猛,躋身國際前列行業。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碩果纍纍,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下面為讀者列舉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較為突出的10項重要成果(排序不代表重要程度):1.
  • 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中的意義
    自身抗體概念:是指抗自身細胞內、細胞表面和細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是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特徵之一,很多自身免疫病都伴有特徵性的自身抗體(譜),根據自身疾病的不同也分為臟器特異性自身抗體和臟器非特異性自身抗體。特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標誌。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細胞自噬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功能研究發現,mTORC1-p300通路在自噬起始和脂質生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提示該通路在協調細胞內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蛋白的乙醯化參與調控細胞代謝的眾多環節,提示乙醯轉移酶/去乙醯化酶在細胞代謝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他們發現稱為高分級神經膠質瘤的腦瘤會與健康的神經元形成突觸,劫持來自健康神經元的電信號,從而促進它們自身的生長。實驗表明利用現有的抗癲癇藥破壞這些電信號可極大地降低人類腫瘤在小鼠體內的生長,這就為一種潛在地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新方法提供了首個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 從日本首相辭職 看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作為醫學領域的新趨勢,已經被應用到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治療研究中。 今天我們來科普什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幹細胞作為醫學領域的新趨勢,對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生相伴?
    本期我們邀請了來自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晏家驄助理研究員,通過既有的研究來詳細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關關係,同時邀請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產科的楊冬梓教授對本篇綜述進行點評。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我們已經知道,患有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會出現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此外,將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的糞便移植到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小鼠中,也會誘發動物出現相應的疾病症狀2。 相反,採用抗生素幹預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小鼠可以預防、治療甚至治癒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也是當前癌症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如今,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那麼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 ...課題組發現人基因組「暗物質「 有望開發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A Micropeptide Encoded by LncRNA MIR155HG Suppress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via Modulating Antigen Present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課題組原創性地發現人基因組非編碼區編碼多肽miPEP155,能夠調控炎症環境中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對小鼠類銀屑病與多發性硬化症(EAE)兩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被錯誤導向攻擊宿主自身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如今越來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目前的治療性手段較為廣泛且是非疾病特異性的,而且其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就迫切需要開發精準化的早期幹預措施,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hallenges
  • 激活CD8+T細胞 為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庇護傘」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簡單來說,就是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的疾病,我們也稱之為「友軍之火(friendly fire)」。如多發性硬化症等都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繼發TMA,如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病腎危象、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等,部分學者稱之為「類TMA症候群」或「繼發性TMA」。由於發病機制不明,臨床信息和治療結果主要來自於病案報導和回顧性病例分析,現就「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TMA」的發病情況和診治進展作一介紹。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Tfh細胞參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SLE中常伴有大量生發中心的形成,這有助於自身抗體的產生,繼而引起結締組織中的炎症。研究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的循環Tfh(cTfh)細胞數量增加,與自身抗體滴度和疾病進展呈正相關【3-5】。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有望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潛在靶點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一種平衡的行為,其過量會導致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過少則會導致機體嚴重感染的出現,調節性T細胞,或Tregs細胞就是維持這種平衡的重要角色,其在機體免疫反應過程中扮演著因此,控制Tregs的數量和活性對於維持機體健康尤為重要;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通過靶向作用名為DEL-1的分子或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治療炎症或抑制自身免疫性反應,DEL-1分子能促進Tregs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