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中的感染問題

2020-11-30 澎湃新聞

原創 郭根凱 郭根凱公眾頻道

免疫抑制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顯著改善了這類疾病的預後。但由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免疫系統的紊亂,加之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在控制疾病活動的同時,也增加了各種病原體感染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甚至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確使用好免疫抑制劑這把「雙刃劍」已經成為風溼科醫生需要時刻面對的話題。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感染的機制

1.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合併感染,與其疾病狀態及個人體質有關。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合併感染與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種類、劑量、療程等密切相關。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免疫紊亂,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造成繼發性免疫功能缺陷。

4. 臨床上感染的病原體多種多樣,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等等,同時易合併一些機會致病菌如巨細胞病毒、奴卡菌、李斯特菌、肺孢子蟲甚至體內正常菌群等臨床少見病原體的感染。

5. 特別注意結核、B肝和HIV等慢性隱襲感染。

6. 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劑量、療程等相似的情況下,每個患者發生感染的機率也不一樣。

7. 某些特殊類型的感染存在著一定的遺傳背景,建議基因檢測。

二、常見的免疫抑制劑發生感染情況

1. 糖皮質激素相關感染為病毒、細菌和真菌。尤其容易發生皮膚或者指甲的真菌感染。

2. MTX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和其他風溼性疾病時,小劑量的MTX不會增加感染的機率。

3. 來氟米特感染的發生率相對較低。

3. CTX容易發生帶狀皰疹感染,在合併白細胞減少和低白蛋白血症時容易細菌和真菌感染。

4. 他克莫司感染發生率要低於環孢素A,其中包括CMV感染、肺炎和敗血症。

5. 嗎替麥考酚酯(MMF)在中國人群中發生敗血症和巨細胞病毒性肺炎的發生率較高。

三、如何鑑別自身免疫疾病中感染與本病活動的狀態

許多自身免疫病臨床活動期時經常會合併感染,二者孰為主要矛盾往往很難鑑別。如何鑑別疾病本身加重還是合併嚴重感染是許多臨床醫生經常遇到的難題。

1. 當臨床上出現難以判定的發熱和/或臟器病變(肺、腎、中樞神經系統)時,首先應積極地尋找感染的客觀證據,及時進行病原學檢查,如血培養、支氣管分泌物培養、尿液培養、腦脊液塗片和培養等,如有陽性結果應予積極的抗感染治療。

2. 仔細分析具體病情,判斷自身免疫病的多系統受累情況是否得到控制。一般來講,如果自身免疫病活動病變呈好轉趨勢,則發熱、「肺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多為感染所致;反之,如本病病情尚活躍,則上述現象也可能是本病的組成部分。

3. 根據患者的激素用量及全身狀態輔助區分是否合併感染。感染往往精神及食慾較差,乏力明顯,即使應用激素是患者體溫短期正常,但患者一般情況還是較差,腋窩、脖子等處往往有溼漉漉感。

4. 運用CRP,降鈣素原等輔助化驗指標幫助區分感染與疾病活動。

5. 臨床上有時候感染與本病活動同時存在,二者又互為「因果」,不易分開,此時應該抓住主要矛盾,在積極有效的抗感染基礎上給與免疫抑制治療,才能夠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四、如何降低免疫抑制劑引致感染的風險

1. 應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既要滿意控制本病活動,又應將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爭取使用儘可能小的藥物劑量來控制病情。

2. 臨床上囑咐患者避免勞累,感染,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囑患者進行隨訪,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常用指標,爭取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幹預。一旦發現感染徵象,及時調整用藥.。

3. 不主張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因為並不能減少感染發生率,在預防用藥的基礎上感染的病原體往往都是耐藥菌,明顯增加死亡率。

4. 在ANCA相關小血管炎患者中,有研究顯示預防性使用複方新諾明可有效降低卡氏肺囊蟲感染的發生率。

5. 減少免疫抑制劑的聯合使用,尤其減少嗎替麥考酚、環孢素這兩種藥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劑的聯合。

6. 應用生物製劑時做好結核,肝炎等的篩查,避免在嚴重感冒的時候使用。

總之,如何正確,安全地使用好免疫抑制劑這把「雙刃劍」還需要廣大風溼科醫生在實踐工作當中,仔細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問題,進行個體化的診療;腳踏實地的親自在第一線接觸患者才能獲得最寶貴的臨床經驗。

原標題:《重視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中的感染問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日本首相辭職 看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幹細胞治療
    由於免疫系統對人體至關重要,因此患者還會出現反覆感染的可能,嚴重的還會影響全身多個系統。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慢性且具有異質性的多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每10萬人中就有40-50人患病,其最初的發作可通過常規免疫抑制療法控制。然而,這種療法的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常常需要終生免疫抑制。
  • 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中的意義
    共同特徵:多數病因不明;患者以女性居多,並隨年齡增加發病率有所增加;有遺傳傾向;患者血清中有多種自身抗體或自身反應性致敏淋巴細胞存在;疾病有重疊現象,即一個病人可同時患一種以上自身免疫病;病程一般較長,多遷延為慢性;病損局部可發現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浸潤;免疫抑制劑治療可取得一定療效。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研究發現人體微生物確實會表達產生一些與宿主蛋白類似的同源蛋白,而這些蛋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宿主免疫失衡,造成自身免疫疾病。 那麼,我們是否可能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呢?是否只需要消除這些致病的微生物就可以了呢?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腸道微生物與自身免疫疾病。希望該文能夠為產業人士和相關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該病的發病機制的特徵是自身抗體的形成和機體免疫環境的破壞,從而導致炎症反應失控。這是由於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和激素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參與的基因在免疫自我調節中起關鍵作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發展與多種因素相關,例如EB病毒和的感染巨細胞病毒;紫外線B照射會破壞脫氧核糖核酸導致活性氧的釋放,從而誘導機體可以產生自身抗原以及自身反應性T細胞,並對T細胞和細胞因子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維生素D缺乏症與紫外線照射一樣,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理中也引起爭議;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初潮,不規則生理周期,使用外源性激素和激素替代療法以及更年期之間也存在關聯等因素,都會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因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doi:10.1038/s41586-019-1228-x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農工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基因STING(幹擾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關鍵。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你還不知道?
    什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CRP在臨床上常用來鑑別細菌感染、指導抗生素合理應用、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評估治療反應等。除感染性炎症反應疾病外,CRP還可以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動監測、鑑別診斷、療效評價和風險預測。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有望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潛在靶點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一種平衡的行為,其過量會導致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過少則會導致機體嚴重感染的出現,調節性T細胞,或Tregs細胞就是維持這種平衡的重要角色,其在機體免疫反應過程中扮演著因此,控制Tregs的數量和活性對於維持機體健康尤為重要;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通過靶向作用名為DEL-1的分子或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治療炎症或抑制自身免疫性反應,DEL-1分子能促進Tregs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產生。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理
    MSC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它不僅能夠在外周免疫耐受、移植耐受、自身免疫中發揮作用,也能在母-胎耐受中進行調節。MSC還具有顯著的免疫調節特性,可抑制異基因細胞或組織移植誘導的免疫排斥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反應,因而對免疫損傷性疾病的治療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繼發TMA,如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病腎危象、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等,部分學者稱之為「類TMA症候群」或「繼發性TMA」。由於發病機制不明,臨床信息和治療結果主要來自於病案報導和回顧性病例分析,現就「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TMA」的發病情況和診治進展作一介紹。
  • 研究稱青光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數人認為眼壓增高是青光眼的最主要病因,但《自然·通訊》雜誌網站8月10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則稱,青光眼實際上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的T細胞才是造成青光眼視神經變性的罪魁禍首。  由於眼壓增高被認為是青光眼的最主要風險因素,大多數對青光眼的治療都集中在降低眼壓這一目標上。但有許多患者在眼壓恢復正常後,其病情依然會惡化。
  • 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被錯誤導向攻擊宿主自身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如今越來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目前的治療性手段較為廣泛且是非疾病特異性的,而且其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就迫切需要開發精準化的早期幹預措施,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hallenges
  • 激活CD8+T細胞 為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庇護傘」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簡單來說,就是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的疾病,我們也稱之為「友軍之火(friendly fire)」。如多發性硬化症等都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 ...開發出CAART細胞療法,有望治療黏膜尋常型天皰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動物模型中,一種強大的潛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黏膜尋常型天皰瘡(pemphigus vulgaris, PV)的新方法是安全而有效的。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樹突狀細胞是協調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核心,需要在穩定狀態下調節免疫系統,誘導免疫耐受。具體而言,樹突狀細胞與胸腺髓質上皮細胞通過MHC-II向CD4+T細胞呈遞自身抗原,並在相互作用加強時促進其凋亡。 外周免疫耐受的其他機制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避免對「自我」或無害抗原的反應。同樣,DCs也是這一過程的關鍵。
  •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生相伴?
    本期我們邀請了來自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晏家驄助理研究員,通過既有的研究來詳細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關關係,同時邀請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產科的楊冬梓教授對本篇綜述進行點評。
  • ...課題組發現人基因組「暗物質「 有望開發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A Micropeptide Encoded by LncRNA MIR155HG Suppress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via Modulating Antigen Present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課題組原創性地發現人基因組非編碼區編碼多肽miPEP155,能夠調控炎症環境中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對小鼠類銀屑病與多發性硬化症(EAE)兩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的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免疫系統發生故障並開始攻擊人體。這能夠會導致關節和皮膚問題,並在嚴重的情況下能夠會導致心臟、肺部、大腦和腎臟受損。 這種疾病的初始原因是未知的,不過基因被認為在其中發揮作用。這種疾病在女性中出現的機率比男性多9倍,而且通常在20至49歲之間發生。
  • Nature Immunology:對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發現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T cells instruct myeloid cells to produce inflammasome-independent IL-1βand cause autoimmunity」的文章,在小鼠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觸發
  • 研究稱生薑或可對抗小鼠體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眾所周知,生薑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治療炎症疾病的草藥補充劑。而在老祖宗流傳下的話裡,生薑常與養生不無關係,如「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等。根據密西根醫學主導的一項發表在《JCI Insight》上的研究,生薑根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姜辣素可以對抗導致小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機制。
  • 生物製劑(biologics)——改變風溼免疫性疾病治療的一類新藥物
    到醫院就診過的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很多人都聽醫生說過生物製劑藥物,甚至還有不少患者朋友使用過、正在使用或打算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到底是一種什麼藥物,都有哪些種類,什麼時候該使用,以及有無副作用,可能很多人還不太了解,在這裡我和大家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