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
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這是一個狡猾的病毒,突破了病毒學家與免疫學家的認知。這個發現對臨床有著不一般的意義,特別是要考慮,是否需要急著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高福對第一財經表示。
新冠肺炎的暴發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傳染病的發病機理以及與其他肺炎驅動因素的區別。
研究者使用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了來自新冠感染病例、健康供體和非新冠肺炎病例的尿液樣本。分子變化表明免疫抑制和緊密連接受損發生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如果將新冠肺炎患者進一步細分為中度和重度類型顯示,在重症患者中出現了活化的免疫應答。
研究者提出這種不尋常的病毒感染的發病機制「兩個階段」的機制,並為將來的機理和治療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源。
「在感染早期免疫抑制階段,在各種細胞因子並沒有產生時,用免疫調節的治療,特別是靶向各種白介素(IL)-6之類的如託珠單抗等效用應該要被重新審視。從我們正在進行中的其他各種研究數據,再結合大量同行評議過的文獻,和在合作中的治療非常成功的臨床大夫告知的經驗來看,在早期輕症的階段,提高免疫力,能幫助修復受損組織,降低膽固醇,能全面提高身體代謝機能,甚至在營養上有所針對,密切觀測免疫狀態,儘量避免炎症風暴產生的做法,應該都是有幫助的。」黃超蘭表示。
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顯示,在一般治療中的抗病毒藥物中,首選藥物α-幹擾素是免疫抑制劑。這一新科學發現,會使未來的新冠肺炎藥物治療將更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