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2020-11-18 同花順財經

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高福等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COVID-19是全球首次「非流感」的大流行。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新病毒SARS-CoV-2及其發病機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於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療,隨著病毒在全球傳播,有關30-50歲年輕感染者的信息更易於獲得。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 高福:回歸科學,能打贏新冠這場仗
    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這證實了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這是新冠防控取得的非常大的成就之一。」高福坦言,儘管如此,新冠溯源並不似「照方抓藥」那樣簡單。溯源迷霧重重,但防控方面,作為目前全球疫情的「窪地」,中國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高福總結,新冠至今已經打了四場戰爭,「目前還在進行著一場戰爭」。
  • Nat Comm | 早期新冠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等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
  • 高福: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
    2020世界5G大會【高福: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學問題】在2020世界5G大會「5G與公共衛生、健康醫療論壇」上,高福表示,新冠病毒提出一系列全新的科學問題:第一,它不是天花,不敢說它有終身免疫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法拉第層與結新概念並實現直接...
    目前法拉第結的界面電荷傳輸機制建立在半導體結能帶理論的基礎上,然而經典能帶理論無法解釋其特殊界面電荷傳輸行為。因此,闡明法拉第結界面電荷傳輸機制,對建立半導體表界面新理論、開發太陽能轉換新器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將申請緊急使用,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 高福:預計下月新冠滅活苗三期臨床揭盲,今冬疫情挑戰會更嚴峻
    10月28日下午,在武漢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做了題目為《COVID-19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Global Public Health》(「新冠肺炎:全球公共衛生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演講。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清華大學獲悉,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高福: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首次分離新冠活病毒意義何在
    導讀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向財新記者介紹,過去講「檢測出」指的是樣本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核酸不一定是活病毒,而此次「分離到」活病毒,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傳染
  • 高福:疫苗還有諸多未知 未來可考慮測試多靶標組合功效
    高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冠病毒感染保護的免疫相關性以及疫苗存在的抗體依賴增強和呼吸道疾病的風險仍然有待確定。「儘管在動物模型中對SARS病毒進行的一些研究未顯示ADE或ERD的證據,但在設計新冠疫苗時仍應考慮安全性。」高福表示。
  • 美國兩大科研團隊首次造出物質新形態
    《自然》雜誌近日以「時間晶體」為封面,介紹了兩篇重要論文,分別以哈佛大學和馬裡蘭大學為首的兩個科研團隊,首次用不同方法同時製造出「時間晶體」,宣告了「時間晶體」不再只是科幻劇《神秘博士》中虛擬的「時空穿梭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真實存在,更為人類研究物質特性打開了全新的思維方式。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團隊對氣候模型進行了多次重複性實驗。結果表明,正如「蝴蝶效應」一樣,初始條件中一個微小的隨機擾動,就會導致氣候模型中的厄爾尼諾現象按照截然不同的方向演變發展,進而對一個世紀後的溫室效應產生系統性影響。如果初始階段的厄爾尼諾較為活躍,則在一個世紀以後的全球變暖下厄爾尼諾的變率增加幅度較小,反之亦然。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這個新提出的理論機制,能否解決存在已久的迷思?
    這一極限被稱為中子滴線,之所以每種元素都存在這樣一個極限,是因為一旦超過這個中子數,能量會將原子核分開,使其不能再粘合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只知道所有已知元素中的8種最輕元素的中子滴線,直到2019年,一個日本研究團隊找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重同位素——氟-31、氖-34,以及鈉-39(詳見《20年的極限探索,首次迎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