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瘤有治了!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2020-11-26 科學網

作者:唐鳳

圖片來源:《細胞》

美國聖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的一名患兒的遭遇曾讓人唏噓不已,他罹患了非常罕見的白血病,他的父親則在兩三年前31歲時死於腦癌

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缺陷的基因P53產生了隔代相傳,這種基因正是一種致癌因子。「是這個因素導致男孩罹患癌症嗎?感覺像是如此……但我們也不敢確定。」也許當時困擾兒科腫瘤醫生Michael Walsh的這類問題,快要有答案了。

一項空前規模的「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分析了兒科腦瘤涉及的蛋白質、基因和RNA轉錄,以便對這類腫瘤有更全面的了解。這一結果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不同類型的腫瘤和治療方法。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細胞》。

深入蛋白質「世界」

蛋白質基因組學是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交界的一個研究領域。雖然基因組是蛋白質的藍圖,但這些蛋白質才是人體每個活細胞的主力。為了理解基因組,人們需要對蛋白質組有充分的理解,包括其翻譯後修飾(PTM)。

雖然單細胞RNA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但在單細胞水平上,深層蛋白質組分析尚不可行。所以現在,基於較大組織的質譜分析是進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和PTM鑑定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兒科腦瘤是兒童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白血病。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改善患兒的治療策略迫在眉睫。

該項研究的主要通訊作者、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教授王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在治療兒科腦瘤時,需要精確的藥物方法限制危害大腦發育的毒性。「儘管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於基因組學的精準醫學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於基因組信息的兒科腦瘤靶向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成功。」她說,「因此,我們希望深入蛋白質『世界』,對這些腫瘤有新的認識,而這在本研究之前一直是一個缺失環節。」

「一般來說,兒科癌症,尤其是兒科腦瘤,具有相對較低的突變。」王沛解釋說,「因此,對這些腫瘤功能分子生物學的全面描述,包括蛋白質基因組分析,對於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兒科腦瘤是至關重要的。」

首個全面調查

基於此,美國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聯盟(CPTAC)、兒童腦瘤網絡(CBTN)、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國家癌症研究所、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國家兒童醫院和費城兒童醫院等組織機構的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兒童多種類型腦瘤的遺傳、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數據。這項研究是首個針對兒童腦癌基因組(旨在描述樣本的DNA序列改變)、轉錄組(量化RNA的拷貝)、整體蛋白質組學(識別和量化蛋白質)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量化活性蛋白質)的全面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218個腫瘤樣本,涉及7種不同類型的腦瘤。

「這項研究涉及了來自近40個不同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它的成功是研究人員、醫生、病人、家屬等共同努力的結果。」王沛說。

「這項聯合研究的驅動力是對數據共享和開放科學的承諾。我們的合作為CPTAC和CBTN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擴大我們可用的資源,回答極其重要的生物學問題。利用這些專業組織的集體智慧,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兒科腫瘤的機制,改進目標蛋白的識別過程,並潛在改善癌症治療。」參與該研究的CBTN學術共同主席、費城兒童醫院的Adam Resnick說。

研究人員還提到,由於這個項目的複雜性,數據生成涉及到許多研究實驗室的協調。數據生成後的質量控制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CPTAC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嚴格的程序,執行多層次的蛋白質基因組數據質量檢查和預處理。

尋找背後的共性

通過描述這些不同類型腫瘤共有的生物主題,研究人員提出了新見解,指出目前特定類型腫瘤的治療可以用於其他具有相同蛋白質組特徵的腫瘤。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揭秘了兒童顱咽管瘤(一種兒科腦瘤)的兩個不同亞群。其中一個亞群的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特徵與另一種類型的腫瘤——存在BRAFV600E突變的低級別膠質瘤驚人的相似。這一觀察結果表明,MEK/MAPK抑制劑—— 一種已用於治療上述膠質瘤的化療藥物,也可能有助於治療目前尚無強有力化療選擇的顱咽管瘤。

王沛提到,他們已經與太平洋兒科神經腫瘤協會(PNOC)合作,提交了顱咽管瘤臨床試驗提案。這些試驗有望很快啟動,以測試抑制劑對一些兒童顱咽管瘤患者的有效性。

研究團隊還利用豐富的臨床結果數據,為一種名為高級別膠質瘤(HGG)的腫瘤確定了新的預後生物標誌物。當HGG有一種被稱為H3K27M的基因突變時,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侵襲性,患者的生存時間相對較短。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組織中IDH1和IDH2蛋白的豐富程度,可以幫助確定那些具有未突變H3K27M的基因,其侵襲性也較弱。

「結合本研究產生的臨床、蛋白質組和遺傳數據,我們可以構建更全面的腦瘤生物學模型,從而實現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國家兒童醫院腦瘤研究所主任Brian Rood告訴記者。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成人膠質母細胞瘤和年輕人膠質母細胞瘤的蛋白質基因組研究。在大腦發育的背景下了解這些腦瘤,並確定適合不同年齡組的治療方案,將非常重要。

「我們首次揭示了在兒科腦瘤中蛋白質的力量,從而更好地確定哪些患者可能從給定的治療中受益。」論文作者之一、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教授Amanda Paulovich說,「隨著這項工作進一步走向臨床,我希望它能給這種可怕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安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4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兒童腦瘤有治了
    雖然單細胞RNA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但在單細胞水平上,深層蛋白質組分析尚不可行。所以現在,基於較大組織的質譜分析是進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和PTM鑑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兒科腦瘤是兒童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白血病。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
  • 多方合作在Cell上發表整合蛋白基因組揭示兒童腦瘤背後的通路研究
    兒童腦瘤(pediatric brain tumors)是幼兒癌症中致死率較高的癌症,儘管基因組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兒童腦瘤的部分機制,但是由於兒童腦瘤的基因組具有低突變性(low mutational burden)等特點,僅僅依靠基因組學,或者轉錄組學數據,無法準確的定位其背後的生物學通路。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科學家初步完成人類與黑猩猩基因組比較
    由美國、以色列、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67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黑猩猩基因測序與分析聯盟8月31日說,他們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組序列草圖與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比較工作。      研究顯示,黑猩猩和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相似性達到99%;即使考慮到DNA序列插入或刪除,兩者的相似性也有96%;人類與黑猩猩有29%的共同基因編碼生成同樣的蛋白質。科學家說,人類與黑猩猩在600萬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別進化後,其蛋白質體系只經歷過一次主要變化。兩者之間的差異只相當於任意兩個不同人之間基因組差異的10倍。
  • 首個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李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研究員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北冰洋中心海區儲存大量甲烷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課題組,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結果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 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更精準打擊癌症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9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區農科院水產所」)了解到,該所牟振波研究員團隊,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
  • 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野生大腸桿菌細胞的擬核有 1 個 DNA 分子,長度約為 470 萬個鹼基對,在 DNA 分子上分布著大約 4400 個基因,每個基因的平均長度約為 1000 個鹼基對。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先提取並分析了野生大腸桿菌的基因組成,分析每個基因對於大腸桿菌的生存意義。
  • 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做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可更精準打擊癌症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 人類基因組「基本信息」首次公布
    本報北京2月12日電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英、日、法、德、中六國科學家今天共同宣布,經過初步測定與分析,人類基因組約有32億鹼基,包含約3萬到4萬個蛋白編碼基因。這是繼去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公布後,科學家首次公布人類基因組第二階段的「基本信息」。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發現獨特病毒DNA分布10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有助於揭示基因與生育的聯繫以及了解中國人口基因結構。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收集了超過14萬名中國孕婦的部分基因組樣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對孕婦少量游離DNA進行測序以檢測染色體異常的一種技術。採用測序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兒患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
  • 全球醫權威報導:腦瘤併發症多、復發率高,質子治療是「治癌神器」嗎?
    3.治療便捷:質子射線進入患者體內後壽命非常短,患者完成治療後,可以離開治療室,不會給他人帶來任何風險或輻射暴露。 4.降低二次腫瘤的發病率:以頭頸腫瘤為例,常規放療比質子治療的輻射劑量高出25Gy,這意味什麼呢?25Gy=你做了12500次頭頸CT,增加96%罹患二次腫瘤的風險。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圖為夏慶友教授團隊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全基因組編輯新成果。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Cell】迄今最大規模乳腺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新亞型 提出新療法
    導言:核酸與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大分子。隨著人類基因組等大量生物體全基因組序列的破譯和功能基因組研究的展開,生命科學家越來越關注如何用基因組研究的模式開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近日,貝勒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強大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深入了解了乳腺癌的生物學複雜性。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科學家揭秘了最古老單細胞輪藻的首個基因組,破解了生命起源密碼
    近日,科學家獲得了綠色植物界最古老單細胞輪藻的首個基因組,在表觀組合轉錄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多細胞輪藻具備根莖葉的分化,被學術界認為是陸生植物的祖先,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