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_腦白質病變_MRI_神經外科_醫脈通

2020-12-03 醫脈通

作者:吳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1.嬰幼兒期腦白質髓鞘化處在不斷發育中

 

髓鞘化成熟的腦白質在頭顱MRI的信號表現為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如果以成人頭顱MRI的判讀標準來評價嬰幼兒的頭顱MRI,會導致錯誤判讀。嬰幼兒的腦白質處在不斷髓鞘化的過程中,因此其MRI信號也不斷變化。

 

掌握嬰幼兒腦白質髓鞘化發育的年齡裡程碑,對於判讀嬰幼兒頭顱MRI非常重要。通常來說,T1WI出現高信號的時間較T2WI低信號時間更早,正常6月齡以內T2WI低信號的部位很少,因此對於6月齡以內的嬰兒,主要通過T1WI序列了解該患兒的髓鞘化程度,6月齡以後,T2WI序列在判斷髓鞘化程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出生時已經完成髓鞘化(同時表現為T1WI高信號和T2WI低信號)的部位為腦幹背側、丘腦腹外側和內囊後肢後部,出生時僅有T1WI高信號尚未T2WI低信號的部位是內囊後肢前部,半卵圓中心及視放射。內囊後肢前部T2WI高信號出現為4~7月齡;內囊前肢2~3月齡出現T1WI高信號,7~11月齡出現T2WI低信號;胼胝體壓部3~4月齡T1WI出現高信號,6月齡T2WI出現低信號;胼胝體膝部6月齡出現T1WI高信號,8月齡出現T2WI低信號。顳葉白質髓鞘化最晚,其T2WI低信號出現時間為12~24月齡。

 

總體而言,2歲左右基本完成髓鞘化過程,與成人腦白質MRI信號類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側腦室后角旁的一部分白質為「終末區」白質,可10餘歲才髓鞘化。判斷嬰幼兒的頭顱MRI必須結合上述發育過程。

 

2.兒童腦白質病的分類

 

腦白質病(white matter disorders)是指大腦白質的相關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突出於其他表現,是病因複雜的異質性疾病,可以分為遺傳相關性腦白質病和獲得性腦白質病。

 

1)遺傳相關性腦白質病:按照2015年國際共識進一步分為腦白質營養不良和遺傳性腦白質病兩大類。腦白質營養不良是指原發於膠質細胞的腦白質遺傳性疾病,其中包括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佩梅病等30餘種;遺傳性腦白質病是指原發於神經元、血管或全身系統性受累的遺傳性疾病,其中腦白質改變繼發於上述原因,包括神經節苷脂貯積症GM1/GM2、線粒體病、L-2羥基戊二酸尿症、家族性噬血細胞症候群等至少60餘種。近期也有學者認為,遺傳相關性腦白質病可以統稱為「腦白質營養不良」。

 

隨著對該病的認識不斷深入,2017年國際學界又提出了新分類,該分類主要基於病理及發病機制,分為髓鞘異常、星形膠質細胞病、白質-軸索病、小膠質細胞病、白質血管病和分類不明。仍有約40%的遺傳相關性的腦白質病被認為未明確致病基因。

 

2)獲得性腦白質病:是由於各種獲得性病因所致、以腦白質病變為突出表現的異質性疾病。種類更為多樣,臨床更為常見,如自身免疫性炎症(播散性腦脊髓炎、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感染性炎症(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中毒性腦白質病、損傷後改變(圍產期腦損傷、腦炎)、血管因素(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缺血性卒中)、腫瘤(大腦膠質瘤病、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等)等。

 

3.腦白質病的常見臨床表現

 

不同於大腦灰質(神經元為主)病變(常表現為癲癇發作、認知障礙等),腦白質病變通常以運動症狀及體徵作為主要特點,根據不同的疾病種類,可以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運動技能倒退、急性/亞急性運動障礙、共濟失調、以及錐體外系症狀等。部分疾病可伴有周圍神經受累、視聽障礙、認知功能受累、癲癇發作等,還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以外多系統表現,如眼部、耳部、內分泌、胃腸道、心血管、血液系統等。不同疾病的病程有很大差異,可表現為靜止性、緩慢進展性、急性、亞急性、復發緩解性等。

 

4.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

 

在判讀頭顱影像時,首先要排除沒有臨床病理意義的腦白質改變,避免過度檢查及誤診誤治,例如前述的側腦室后角旁的正常終末區白質以及嬰幼兒的髓鞘化不成熟等。還有一些腦白質改變有臨床病理意義,但是為非特異性,例如腦白質容積減少,可見於多種遺傳及獲得性病因,對於具體疾病沒有指向性。對於比較明確的、很可能有臨床意義的腦白質病變進一步分為髓鞘化低下改變及脫髓鞘改變兩大類

 

1)髓鞘化低下改變:是指髓鞘發育裡程碑明顯落後,甚至停滯在髓鞘化早期而不發育,其頭顱MRI特點為對稱性T2WI高信號,而T1WI與正常髓鞘化不易辨認,表現為高信號、等信號或稍低信號。

 

臨床上判斷髓鞘化低下需結合患兒年齡,間隔6個月動態複查頭顱MRI,且通常2歲以後(正常髓鞘化已完成)才能確定為永久性髓鞘化低下,即髓鞘化低下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如果動態複查髓鞘化雖落後但有一定進步,即髓鞘化延遲,則病因較為多樣。髓鞘化低下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是一組異質性的遺傳性腦白質病,目前已發現相關致病基因十餘種,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尤其是全外顯子組測序的可及性及應用的廣泛性,新基因不斷被發現。髓鞘化低下性腦白質營養不良中最常見的疾病為佩梅病,該病為PLP1基因突變所致的X連鎖隱性遺傳病,男孩發病,表現為自幼運動發育落後,伴認知落後,眼震等特徵。

 

2)脫髓鞘改變:頭顱MRI特點為T2WI高信號、T1WI低信號,病灶依不同疾病可為對稱性或不對稱性,可為瀰漫性或局限性、病灶分布部位具有多樣性。脫髓鞘樣腦白質病變既可見於遺傳性腦白質病,也可見於獲得性腦白質病。遺傳性腦白質病的脫髓鞘樣病變多呈對稱性或瀰漫性,疾病種類非常多樣,有經驗的影像科及臨床醫師可根據病變部位進行鑑別,不同種類疾病的腦白質病變分布有不同特點。

 

例如早期累及皮層下白質可見於亞歷山大病、伴皮層下囊腫的巨腦性腦白質病、海綿狀腦白質營養不良;主要累及腦室旁白質的疾病比較多,例如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白質消融性白質腦病、球形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以前頭部白質受累為主的多為亞歷山大病;後頭部白質受累為主的以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多見等。後天獲得性腦白質病均表現為脫髓鞘樣白質信號。兒童最常見的獲得性腦白質病為炎症性脫髓鞘,其中主要的臨床症候群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多發性硬化等。

 

2013年國際兒童多發性硬化研究組(International Pediatric Multiple Sclerosis Study Group,IPMSSG)提出了新的兒童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診斷標準(必須滿足以下所有標準):①第1次多灶性中樞神經系統事件(很可能為炎症性脫髓鞘所導致);②腦病症狀(意識障礙或行為改變),且不能用發熱解釋;③起病3個月以後無新的臨床或MRI病灶出現;④急性期(3個月內)頭顱MRI異常;⑤典型頭顱MRI表現:廣泛性、邊界欠清晰的、較大的(>1~2 cm)病灶,累及大腦白質為主;白質區T1低信號病灶罕見;可伴有深部灰質核團(如丘腦或基底節)病灶。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和多發性硬化也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更新了診斷標準,近年來MOG-IgG相關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性脫髓鞘也引起較多關注。如前所述,獲得性腦白質病的病因除免疫性炎症以外,還有多種病因,需結合病史、體徵、基礎疾病等綜合考慮。

 

總之,腦白質腦病病因諸多,影像學常有交叉,診斷中確實存在很多困難。臨床判斷上需要與發育中的髓鞘相鑑別,需結合患兒年齡確定白質是否存在異常;需要進行先天遺傳性與獲得性白質腦病鑑別,遺傳性白質腦病大多起病隱匿,以運動認知倒退為主要表現,病程多呈進行性加重,頭顱影像學病灶多為對稱分布,強化少見;如考慮為獲得性白質腦病則需尋找不同病因,需結合患兒年齡、基礎疾病(如免疫低下)、前驅誘因(如感染、中毒)、影像特點等進行綜合考慮,對於原因不明者必要時可行腦部病理檢查,臨床及MRI的隨訪也尤為重要。

 

來源:吳曄.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J].北京醫學,2018,40(07):614-615+61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揭秘腔梗背後的腦白質病變
    腦白質病變主要是指引起腦白質損傷的一組病變,以神經傳導束受累為特徵。醫學影像上,腦白質病變主要表現為腦室旁、半卵圓中心及皮層下白質在頭部CT上呈低密度影或頭顱MRI的T2加權像上的高信號灶,可以只有一個病灶,也可以有很多個病灶同時存在,形態可以多樣,也可伴有腦萎縮,腦室擴大,空洞,微出血等改變。臨床上,腦白質病變往往是通過頭顱MRI檢查後發現的。
  • 阿爾茨海默病腦白質改變的磁共振研究現狀
    所以MD值升高和(或)FA值下降可提示神經纖維髓鞘受損、腦白質纖維完整性下降。儘管結論不一,但AD的DTI研究總的顯示AD的白質病變易選擇性地累及那些與AD受損皮層(如顳頂葉)聯繫密切的腦白質纖維,如扣帶束、胼胝體等,其餘腦白質區如半卵圓中心、基底節區則不易受累,下文將具體闡述易受累的區域在DTI中的改變。
  • 腦白質損傷到底是怎麼回事?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研究已發現,分娩時發生循環異常的產婦所生早產兒腦白質病變較常見。以後人們逐漸認識到該病發生的顯著規律性,幾乎都發生在早產兒,特別是有呼吸循環病史的早產兒。搶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規顱腦超聲檢查時發現腦室旁的腦白質軟化灶。診斷一、臨床表現:早產兒腦白質損傷時缺乏特異性的神經系統症狀體徵。
  • 什麼是腦白質疏鬆症呢?
    腦白質疏鬆症,您聽說過嗎?它與老年性痴呆有關哦!常有中老年患者做完腦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後被診斷有「腦白質疏鬆症」或「腦白質變性」(這是對腦白質疏鬆在做CT診斷時的一種叫法)。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老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而腦白質疏鬆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呢?
  • 博鰲樂城為1歲半合併腦白質異常聽障兒童植入特許人工耳蝸
    一歲半的湖北男孩小航(化名)於6個月時被確診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合併腦白質發育不良。得知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可以申請國際最先進的人工耳蝸後,小航的家長積極為小航申請特許手術,待孩子重獲「新聲」。
  • 腦白質疏鬆症有哪些症狀?身體出現哪些異常,說明你可能中招了?
    在做腦部檢查時,有的患者會被告知患上了腦白質疏鬆症,不少人對腦白質疏鬆症不了解。其實,腦白質疏鬆症是典型的神經系統病變,發病率也非常高。患上此病會嚴重影響身心的健康。在生活中,患者及時了解腦白質疏鬆症的症狀表現,有助於病情的早發現早診斷。那腦白質疏鬆症有哪些症狀?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又稱腦白質病變(Leukoaraiosis,LA)。獲得的數據支持了BBB與CSVD的發生的相關性,他也強調應用半定量的參數DCE-MRI就可識別CSVD的早期階段。除此之外,還有採用定量參數設計的研究,國內學者李曼等比較了DCE-MRI的Patlak、Extended Tofts雙室兩種定量參數模型對WMH診斷效能,結果發現Patlak模型更適合評價WMH。
  • 圖文解讀:可逆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症候群知多少?
    作者:王燦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
  • 酒精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總結
    長期飲酒,特別長期大量飲酒(每日攝入酒精 80 g 達 10 年以上)的人群,容易罹患全身系統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現將酒精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總結如下。MRI 上可見對稱分布的斑片狀長 T1,長 T2 異常信號,FLAIR 序列、DWI 序列病灶呈高信號,具有診斷價值。增強病灶可有輕-中度強化。不典型患者影像學上可見皮層、小腦、顱神經等部位異常信號。
  •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如何保護腦白質纖維束
    近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馮華教授接受專訪,回答了上述問題。訪談要點 1、中國國情對於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幹預,我認為應該是「white matter recover」,就是說還是要保留白質纖維束的功能。
  • 頭暈、頭痛、行動緩慢,腦白質疏鬆症來臨,身體會發出這幾個信號
    腦白質疏鬆症是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組以腦室周圍及半卵圓中心區腦白質的瀰漫性斑點狀或斑片狀缺血改變為主的臨床症候群。易見於正常老年人與具有血管危險因素,進而發生認知功能損害。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腦白質疏鬆症涉及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皮質下動脈硬化症等其他疾病。
  • 皮層病變MRI診斷:記憶版
    大腦皮層病變(記憶版)病因: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炎性疾病、腫瘤、感染以及遺傳性疾病等。
  • 腦白質脫髓鞘德勝門劉泉鵬:脫髓鞘疾病的危害有哪些?都有什麼表現?
    脫髓鞘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容易出現在中老年患者身上,雖然腦白質脫髓鞘的發病率非常高,但是它的危害性不是特別大,只要病人注意治療,一般都不會減少病人的壽命,質脫髓鞘經常會造成病人頭痛,還可能使病人的記憶力出現下降。
  • 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_蛛網膜結構_蛛網膜下腔池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近年來隨著高場強MRI的發展,通過T2加權CISS序列可進一步清晰顯示蛛網膜池內的結構,然而MRI3D-CISS雖能夠清晰顯示蛛網膜下腔及腦池的解剖結構,卻不能提供腦脊液流動性的信息,利用造影劑釓噴酸葡胺對蛛網膜結構進行MRI造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什麼是腦白質缺血性脫髓鞘?可造成神經衝動的傳送異常
    腦白質是一種神經纖維,人類的腦組織可以分為灰質和白質。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邊的一層膜,其主要的作用是絕緣以及保護神經元,防止神經電衝動從神經元軸突傳遞至另一神經元軸突。髓鞘的脫落可以是中毒,腦缺血或者腦缺氧所造成。
  • 早期食管癌(圖譜)集錦_早期食管癌_食管病變_食管癌_醫脈通
    作者:尊鏡團隊(華西醫院西藏成辦分院 潘雯)本文由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繼上期內容--食管病變集錦(白光與NBI),我們此次病例學習的主要目的:進一步認識早期食管癌的內鏡及NBI特點,提高發現對早期食管癌診斷和鑑別意識,並總結分析,從而運用於日常臨床工作當中。
  • 超聲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現狀及新技術應用進展
    本文就常規超聲聯合新技術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另外,SWE有時會遭遇剪切波未產生或難以準確評估病變硬度的情況,使其敏感度較低。彈性成像可彌補常規超聲的不足,二者聯合不僅能顯示病灶形態學信息,揭示囊實性病變的流體成分及評估病灶硬度,且可對常規超聲BI-RADS分類的乳腺病變進行升降級,提高BI-RADS分類的診斷效能。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手段2017年美國國糖尿病協會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聲明建議,早期識別神經病變並採取恰當的措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的關鍵。=角膜共聚焦顯微鏡;NDS=神經病變殘疾評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定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基本條件如下:
  • p16/Ki-67雙染檢測 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除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宮頸癌篩查策略,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也是目前宮頸癌防治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