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今年才49歲,近半年感覺記性不太好,很多事情轉身就忘,家人不太放心就陪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李女士做頭顱核磁共振(MRI),很快檢查報告出來了:雙側放射冠、半卵圓中心及額頂葉腦白質多發高信號灶,多發性腔梗。醫生告訴她,這記性不好與腦白質病變有關。
記憶不佳不可大意
中樞神經系統可分為灰質和白質。腦灰質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顏色偏深,呈灰啡色,故名為灰質。腦白質則由神經元的突起構成,主要是深部神經纖維束,起神經傳導作用,顏色相對較淺,名為白質。
腦白質病變主要是指引起腦白質損傷的一組病變,以神經傳導束受累為特徵。醫學影像上,腦白質病變主要表現為腦室旁、半卵圓中心及皮層下白質在頭部CT上呈低密度影或頭顱MRI的T2加權像上的高信號灶,可以只有一個病灶,也可以有很多個病灶同時存在,形態可以多樣,也可伴有腦萎縮,腦室擴大,空洞,微出血等改變。臨床上,腦白質病變往往是通過頭顱MRI檢查後發現的。
腦白質病變多數起病隱匿,在疾病初期可能沒有臨床症狀,不一定能夠及時發現,部分病人是出現了記性不好或其他症狀後才被發現,大多數病人則是偶然通過MRI檢查發現的。根據腦白質病變的部位,數量和程度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症狀,包括:認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定向力)下降、動作變慢不協調,步態異常、性格脾氣改變、尿便控制障礙。輕者可以沒有症狀,重者生活甚至不能自理。
治療隨訪延緩進展
腦白質病變實際上是一種影像學上的診斷,並不是疾病的最終病因,其病因複雜多樣。可以是先天或遺傳的,與腦白質的發育、成熟障礙有關;也可以是後天的因素,感染、免疫炎症、缺血、缺氧、中毒、退行性變、外傷等都可以導致。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菸、酗酒、腔隙性腦梗死、腦卒中、心臟病(房顫、卵圓孔未閉)等。許多患者並未合併這些危險因素,其病因可能更為複雜,有的與基因遺傳有關。基於社區健康人群的研究發現,在44-48歲的正常人群中,腦白質病變的患病率為50.9%,而在60-90歲正常人群高達95%。隨著大眾對於自身健康的重視和MRI普及,許多年輕人甚至青少年也被發現存在腦白質病變。
臨床上,大多數患者被簡單地歸類為「腔隙性腦梗死」或「多發性腔梗」,從而導致許多潛在的疾病或病因被遺漏,治療上也可能陷入誤區,導致腦白質病變和症狀持續加重,甚至出現不良後果。腦白質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以及治療十分重要。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建立了一整套詳細的腦白質病變評估體系(SWATCH項目),為腦白質病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制定個體化的幹預和治療方案,並進行長期隨訪。確診腦白質病變的患者通過詳細檢查,明確病因,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幹預,爭取儘可能地延緩甚至逆轉腦白質病變的進展。
湯薈冬(主任醫師) 曹立(副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