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腦白質改變的磁共振研究現狀

2020-12-04 醫脈通

作者:李俊恆,畢國榮,鄭東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第四神經內科

 

據2016年世界健康組織宣布:全球大約有4750萬人遭受痴呆的困擾,其中絕大部分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AD的腦灰質改變一直是AD病理和影像研究的熱點。目前已經清楚AD患者很早就出現了以顳葉內側結構萎縮為特點的腦形態學改變,萎縮逐漸向顳頂葉及其他各腦葉發展,其病理基礎為老年斑(senile piaque,SP)、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fibrillary tanggle,NFT)等。相對而言,關注AD腦白質改變的研究較少。

 

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AD的腦白質改變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就AD腦白質改變的研究進展做以綜述。

 

1.AD的腦白質病理改變

 

AD的主要病理學特徵為SP、NFT、神經元的丟失、神經元顆粒空泡變性和血管壁澱粉樣蛋白變性等。在腦白質方面,主要的改變為神經纖維髓鞘脫失、微管退化、軸突損傷、突觸喪失等,最終導致神經纖維束減少,白質體積減少。目前神經病理學研究顯示在AD早期神經纖維髓鞘成分就已經發生改變,如髓鞘蛋白和脂類的異常(髓鞘蛋白的變性和脂類成分減少)。這些異常改變導致神經元體積減小,使細胞外間隙明顯擴大,水分子的彌散上升破壞了纖維軸的完整性。

 

2.AD腦白質改變的神經影像學研究

 

彌散張量成像研究:利用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術能夠對腦白質的完整性進行評估。DTI的兩個基本參數是平均擴散率(mean diffusion,MD)和部分異向性指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MD是衡量水分子平均擴散率,FA是評價水分子擴散異向性的程度。當白質纖維遭到破壞時,彌散屏障損害,致使水分子沿著白質纖維束方向彌散減弱,像四周彌散加強。所以MD值升高和(或)FA值下降可提示神經纖維髓鞘受損、腦白質纖維完整性下降。儘管結論不一,但AD的DTI研究總的顯示AD的白質病變易選擇性地累及那些與AD受損皮層(如顳頂葉)聯繫密切的腦白質纖維,如扣帶束、胼胝體等,其餘腦白質區如半卵圓中心、基底節區則不易受累,下文將具體闡述易受累的區域在DTI中的改變。

 

2.1扣帶束

 

扣帶束是扣帶回與其他腦灰質結構間的聯絡纖維,在AD時受損較為突出。一些研究認為在AD早期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階段後扣帶回與海馬間的扣帶束就出現受損,是AD早期的影像學改變之一。NIRTM等人研究顯示AD和MCI患者中,全腦白質病變最嚴重的部位是連接左側海馬和扣帶回之間的扣帶束。有研究顯示MCI組只有扣帶束的FA值下降,而AD組除扣帶束外,其他腦區的FA值也有明顯下降,可以推測AD的部分病理改變可能從顳葉內側結構沿扣帶束向其他腦區擴布。此外,許多研究顯示扣帶束的結構異常程度與AD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相關。

 

而一些研究發現對不同病程的AD患者的研究表明,扣帶回後部白質改變可以反映AD病程進展變化,其FA值與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評分呈顯著相關。扣帶束受損加重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與扣帶束後部參與Paze環路的組成,與記憶、語言、注意力、視空間執行功能等認知領域的功能相關。當然這方面研究結論並不一致,也有研究顯示扣帶束FA值與MMSE量表得分之間並無相關性。DTI研究尤其是MCI患者的DTI研究受到研究入組標準、掃描參數和分析方法的影響很大,可能是造成研究結論不一的原因。

 

2.2胼胝體

 

胼胝體是腦內最大的連合纖維,其聯合纖維呈放射狀分布在兩半球相應區域。大部分DTI研究均顯示AD患者胼胝體FA值顯著減低,尤其以壓部改變更為明顯,這為理解AD病理改變在腦內的擴布提供了依據。AD早期的MCI階段胼胝體壓部神經纖維是否受損研究意見不一。有的研究通過比較MCI組與健康組胼胝體壓部的FA值、MD值,發現兩組數值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推測早期痴呆尚未累計胼胝體後部。但另一些研究顯示胼胝體壓部的FA值在MCI階段就已出現明顯下降,提示AD早期胼胝體壓部就已受累。另有部分研究顯示AD的胼胝體受累集中於胼胝體前部及體部,而不是壓部。因此,AD患者胼胝體神經纖維受損的時期和具體受累的部位尚有很大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

 

2.3其他腦白質長束

 

上縱束位於扣帶束外側,其纖維雙向連接前額皮質和頂葉,其完整性受損常會引起嚴重的空間注意力和空間記憶紊亂。一些研究顯示AD患者上縱束區域的FA值顯著降低,其中左上縱束受損與傳導性失語、命名障礙等症狀有關,右上縱束受損與視空間障礙和注意力障礙等症狀相關。下縱束起自枕極附近,向前經過側腦室后角、下角和視輻射的外側,終止於顳葉。有研究在AD患者中觀察到下縱束FA值顯著降低,與視覺失認、面容失認及近期視覺記憶障礙有關。個別研究還關注了AD患者鉤束、穹窿和小腦等部位白質的變化。總體來講與扣帶束和胼胝體相比,考察這些部位白質的研究數量不多且具體受累部位和程度結論迥異,並不能形成一致的結論。

 

2.4腦白質DTI研究對AD的診斷價值

 

既往DTI對AD的研究顯示,在腦萎縮出現前即有以扣帶束、下縱束等為代表的多纖維受損。並且Zhang等研究的觀點也支持DTI對AD的早期診斷。先前的研究提示,DTI測量可以幫助識別MCI患者誰最有可能進展為AD患者。並且有研究表明在檢測AD的早期變化中MD被認為是最敏感的。然而Nowrangictal等在根據12個月的跟蹤研究發現MCI組與正常組比較時,DTI的參數變化無統計學意義。NAGGARA等在對全腦腦白質纖維束與相應DTI參數研究中,在全腦範圍內均未發現其與MMSE評分之間的相關性。總之,有關DTI在診斷早期AD的診斷價值尚不完全統一,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可結合其他檢查手段以便於早期診斷AD。

 

3.其他的腦白質研究技術

 

3.1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

 

DKI基於非高斯擴散模型,因此能更精確描述組織微觀結構變化的特點。DKI的代表參數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能夠反映組織微觀結構的複雜程度,非正態分布水分子擴散受限越顯著,MK也越大,更適於描述白質纖維束的擴散特點和灰質的研究。袁理想等對AD患者腦白質進行MK和FA參數的評估,結果顯示MK較FA更能反映AD白質受累的程度。此研究結果與Wang等的研究一致。但有一些研究表明早期Aβ的沉積對MK值的影響較大,這對DKI在早期診斷AD患者的實用性上造成一定影響。

 

3.2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MRS用於測定活體內代謝物濃度,反映組織細胞的代謝狀況,對AD患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價值。常見的被檢測代謝物包括N-乙醯天門冬氨酸(NAA)、膽鹼(CHO)、肌醇(mI)和肌酸(Cr)等。多數研究顯示AD患者灰質區NAA濃度降低,與AD神經元的受損缺失有關,而白質區NAA降低不明顯。AD的MRS研究由於感興趣區的選擇和測量指標的不同結論差異較大,有的研究顯示扣帶回後部NAA/Cr比值降低、NAA/mI比值降低和mI/Cr比值升高對早期診斷AD有一定的價值,有的研究則發現AD患者左顳葉外側mI/Cr減小和右顳葉外側Cho/Cr減小對早期診斷AD有意義。AD的MRS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深入。

 

4.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AD的腦白質改變有助於加深對AD腦病理改變進展規律的認識,目前對AD腦白質改變的研究尚有大量未知領域,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探索。結合目前的研究現狀,今後該領域的研究可著重以下方向進行:

 

1)利用AD轉基因動物模型進行病理和影像對照研究,明確白質各種影像參數變化的病理意義,開發新的更為準確的腦白質神經纖維檢測序列。

 

2)腦白質影像數據的分析方法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優化和標準化。目前常用的DTI數據處理方法包括人工勾劃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ROI)、基於體素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基於纖維束骨架的空間統計學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等。上述方法各自有優缺點,ROI法可對任何關注的解剖結構進行考察,尤其適合研究較小解剖結構的擴散異常,但ROI的勾畫主觀性較強、可重複性較差並且耗時較長。VBA法減少了對操作者的依賴,但在數據處理上缺少標準化算法、圖像空間配準準確率不高,易產生假陽性結果。TBSS法是一種基於纖維束示蹤的配準法,利用FSL軟體實現纖維束跟蹤,與VBA相比配準更準確,其缺點是不適合檢測細小纖維束,對交叉纖維檢測的準確性尚不確定。目前的各種分析方法大多費時、複雜,不適合臨床直接使用,有待於進一步改進。不同分析方法結果一致性較差,哪種方法最優有待於進一步對比研究。

 

3)AD腦白質研究應注意結合腦灰質和腦網絡研究一起進行,會更加有利於加深對AD腦整體變化的認識。AD的腦網絡研究是目前AD腦功能研究的熱點,腦白質形態學研究可為腦網絡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而腦網絡研究可加深對腦白質神經纖維束功能的理解。

 

4)AD的腦白質研究尤其是MCI的腦白質研究應該注意結合AD的生物學標誌物進行。目前很多研究的不一致性可能與研究對象中部分病例根本不是AD有關,在研究中納入AD的生物學標誌物可最大限度的避免這一問題。

 

來源:李俊恆,畢國榮,鄭東明. 阿爾茨海默病腦白質改變的磁共振研究現狀[J]. 醫學影像學雜誌,2017,(10):2006-200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該團隊隨後的研究還發現WMH半暗帶隨著時間推移,其區域與WMH有著相似的改變,同時認為DTI對於WMH半暗帶的研究更具有優勢。而Kalheim等另一項利用DTI的研究顯示,在認知障礙的病人中,發生了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患者的WMH區比無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患者有更高的DA、DR和MD值,這些數據表明澱粉樣蛋白的累積可能與WMH區域腦組織結構的受損程度相關,這就提示腦白質結構的改變可能是一種對異常澱粉樣蛋白代謝的機體反應。
  • 什麼是腦白質疏鬆症呢?
    腦白質疏鬆症,您聽說過嗎?它與老年性痴呆有關哦!常有中老年患者做完腦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後被診斷有「腦白質疏鬆症」或「腦白質變性」(這是對腦白質疏鬆在做CT診斷時的一種叫法)。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老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而腦白質疏鬆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呢?
  • 什麼是腦白質缺血性脫髓鞘?可造成神經衝動的傳送異常
    腦白質是一種神經纖維,人類的腦組織可以分為灰質和白質。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邊的一層膜,其主要的作用是絕緣以及保護神經元,防止神經電衝動從神經元軸突傳遞至另一神經元軸突。髓鞘的脫落可以是中毒,腦缺血或者腦缺氧所造成。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筆者主要從磁共振形態學成像方法、rs-fMRI、VBM及DTI四個方面綜述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1.由上可知HFS患者運動控制腦區可能存在灰質體積的改變,但已有研究中灰質體積改變的腦區各不相同,且灰質體積改變是HFS所引起的繼發改變還是HF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VBM方法還被用於多種慢性疼痛病例的研究,通過對疾病治療前後進行VBM分析,提示灰質體積改變可能是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改變。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新技術的發展,多模態影像學研究已深入到影像基因組學和遺傳學方面,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以影像學特徵鑑別腫瘤基因表型的應用研究。DTI是一種高級的擴散加權成像形式,通過計算ADC、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等值定量定向地評價腦白質的各向異性,在腦膠質瘤的術前診斷、分子分型、指導手術入路、術後評估等方面發揮重要價值。
  • Front Aging Neurosci新視角:從腦白質角度追蹤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的腦病理改變早於臨床症狀的出現達10-20年,因此儘早發現AD病理變化對於在最早的時間點進行幹預至關重要,目前,許多研究應用基於多種技術的生物標記物,包括磁共振成像(MRI),來識別症狀前的改變。
  • 揭秘腔梗背後的腦白質病變
    醫生建議李女士做頭顱核磁共振(MRI),很快檢查報告出來了:雙側放射冠、半卵圓中心及額頂葉腦白質多發高信號灶,多發性腔梗。醫生告訴她,這記性不好與腦白質病變有關。  記憶不佳不可大意  中樞神經系統可分為灰質和白質。腦灰質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顏色偏深,呈灰啡色,故名為灰質。腦白質則由神經元的突起構成,主要是深部神經纖維束,起神經傳導作用,顏色相對較淺,名為白質。
  • 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_腦白質病變_MRI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腦白質營養不良是指原發於膠質細胞的腦白質遺傳性疾病,其中包括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佩梅病等30餘種;遺傳性腦白質病是指原發於神經元、血管或全身系統性受累的遺傳性疾病,其中腦白質改變繼發於上述原因,包括神經節苷脂貯積症GM1/GM2、線粒體病、L-2羥基戊二酸尿症、家族性噬血細胞症候群等至少60餘種。近期也有學者認為,遺傳相關性腦白質病可以統稱為「腦白質營養不良」。
  •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如何保護腦白質纖維束
    另外,要對目前大家認為的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適應症,做出改變才行。雖然說國外的多中心的研究,最後都沒有得到外科手術效果比內科更優。第一,對於西方國家高血壓腦出血不是問題。對於中國和亞洲人,高血壓腦出血是問題;第二,研究結構說手術治療沒效,只是國外這兩套臨床試驗的條件下顯示,外科手術並不比內科療效好,但是也沒有說明外科手術療效低於內科,而且在真實世界的條件下,保守治療沒效的腦疝病人,不是都選擇開刀去了嗎?開刀不是有相當的病人救活了嗎?不存在倫理的問題,對生命來說,活著就是比死了好。
  • 小腸克羅恩病的X線CT及磁共振成像診斷研究現狀
    本文將對CD的X線、CT、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現階段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CD的X線診斷 X線消化道氣鋇造影是診斷克羅恩病常用的檢查方法,其易於顯示克羅恩病所致腸黏膜線形潰瘍和卵石徵等特徵性改變,但難以顯示腸壁黏膜下病變以及腸壁外炎性病變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2009年至2011年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血管成像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 主要從事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法的開發工作,尤其對顱內外斑塊成像、血流成像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 博鰲樂城為1歲半合併腦白質異常聽障兒童植入特許人工耳蝸
    一歲半的湖北男孩小航(化名)於6個月時被確診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合併腦白質發育不良。得知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可以申請國際最先進的人工耳蝸後,小航的家長積極為小航申請特許手術,待孩子重獲「新聲」。
  • 磁共振彌散頻譜成像原理及其在神經系統的研究進展
    傳統的DWI為單指數模型,能檢測出所處環境為均勻介質中的水分子的彌散運動,但由於組織內成分多樣,互相影響,水分子所處環境為非均勻介質,故DWI成像並不準確,而基於彌散加權成像的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則可利用近似滿足高斯分布的水分子的彌散各向異性和不均勻性組織彌散特徵來顯示腦組織內白質纖維束,最常應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腦白質纖維束的研究
  • 腦白質損傷到底是怎麼回事?
    腦白質損傷是早產兒特有的腦損傷形式之一,最嚴重的結局是早產兒腦室旁白質軟化,會造成小兒神經系統後遺症,如腦癱、視聽功能異常、認知障礙等。近年來,我國早產兒、低體重兒、多胎兒的發生率就是成功率明顯升高。然而,遠期不同程度的神經發育問題較突出,腦白質損傷在其中佔有重要位置,故日益受到重視。
  • 腦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的現狀與挑戰
    論壇導讀:磁共振成像(MRI)的問世給活體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 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應用現狀
    目前,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應用於NAFLD肝纖維化的分期診斷已取得重大進展,筆者將主要闡述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elastic imaging,MRE)的原理基礎及其在NAFLD疾病中的應用現狀。
  • 頭暈、頭痛、行動緩慢,腦白質疏鬆症來臨,身體會發出這幾個信號
    腦白質疏鬆症是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組以腦室周圍及半卵圓中心區腦白質的瀰漫性斑點狀或斑片狀缺血改變為主的臨床症候群。易見於正常老年人與具有血管危險因素,進而發生認知功能損害。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腦白質疏鬆症涉及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皮質下動脈硬化症等其他疾病。
  • 陳群教授:磁共振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新聞—科學網
    他向我們介紹了當前國際上磁共振技術的發展狀況及其應用領域;中國參與相關國際研究 做出的貢獻;華東師大在磁共振技術研究領域所做的探索與成果及未來企劃;第19屆國際磁共振大會在中國上海舉辦的意義。 作為我國磁共振技術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陳群一如以往的低調和謙遜,他認為本屆國際磁共振大會在中國上海舉行,就足以說明中國科學家目前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已 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人體正常生理組織磁共振 信號的基本表現 腦白質T1WI信號略高,灰質T2WI信號略高。 ◆ 水在T1WI上為較低信號,在T2WI上為高信號。 ◆ 肌肉、肌腱、韌帶在T1WI、T2WI上均為較低信號。 ◆ 骨皮質、鈣化在T1WI、T2WI均為低信號。
  • 研究發現踢足球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由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領導領導並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最新研究表明,腦震蕩並不是接足球動對大腦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一項針對大學足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僅僅參加一個賽季的典型命中率就會導致大腦的結構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