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2020-12-01 騰訊網

人體正常生理組織磁共振

信號的基本表現

MRI圖像上,亮度與信號值成正比,組織的信號值越高,亮度就越高(即越白)

脂肪、骨髓在T1WI、T2WI上均為高信號。

神經組織在T1WI、T2WI上均為中等信號。

腦白質T1WI信號略高,灰質T2WI信號略高。

◆ 水在T1WI上為較低信號,在T2WI上為高信號。

◆ 肌肉、肌腱、韌帶在T1WI、T2WI上均為較低信號。

◆ 骨皮質、鈣化在T1WI、T2WI均為低信號。

◆ 軟骨組織在T1WI上為低信號,T2WI上為中等信號。

◆ 氣體在T1WI、T2WI 上均為低信號。

◆ 快速血流由於具有流空效應,在各種加權圖像上均無(低)信號。

◆ 慢血流因流速不同,信號可低可高。

磁共振的臨床應用,部份病理表現:

顱腦

中樞神經系統位置固定,不受呼吸運動、胃腸蠕動的影響,故MRI以中樞神經系統效果最佳。MRI的多方位、多參數、多軸傾斜切層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極其優越。顱腦MRI檢查無顱骨偽影,腦灰白質信號對比度高,使得顱腦MRI檢查明顯優於CT。

腦腫瘤。多方向切層有利於定位,無骨及氣體偽影。尤其在顱底後顱窩、腦幹病變優勢更明顯。多種掃描技術結合對良、惡性腫瘤的鑑別及腫瘤的分級分期有明顯的優勢。

腦血管疾病。急性腦出血首選CT,主要是由於CT掃描速比MR快;亞急性腦出血首選MRI;腦梗塞明顯優於CT,發現早、不容易漏病灶,DWI (彌散加權成像)極具特異性。腦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明顯優於CT,可以利用時間飛躍法(TOF)和相位對比法(PC)血流成像技術,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SWI技術對血管性病變進行三維觀察。隨著MR技術的不斷進步,磁共振MRA的圖像質量與診斷能力已與DSA非常接近。基於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做DSA術前篩查以及血管手術後複查。根據實際需要,必要時亦可使用對比劑造影增強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極大的縮短檢查時間、提高圖像解析度,顯示微小血管病變。

MR圖像

腦外傷。腦挫傷、腦挫裂傷明顯優於CT。

SWI技術對瀰漫性軸索損傷的顯示有絕對優勢,顱骨骨折和超急性腦出血不如CT。

腦白質病變。脫髓鞘疾病、變性疾病明顯優於CT。如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多發性硬化症等。

感染性疾病明顯優於CT,如腦膿腫、腦炎、腦.結核、腦囊蟲等。

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病變。如腦室內腫瘤、腦積水等。

先天性疾病。如灰質異位、巨腦回等發育畸形。

顱底、後顱凹病變優勢更加明顯,如垂體病變,聽神經病變,腦幹病變等。

總之,除急性外傷、超急性腦出血外,顱腦部影像檢查均應首選MRI。

脊柱及脊髓適應症:

椎管內腫瘤,可直觀顯示椎管內腫瘤大小、範圍、性質,MRI明顯優於CT。

顱底畸形,Chiari畸形 、顱底陷入症等均優於CT。

脊髓炎症及脫髓鞘病變。MRI顯示清晰,但CT幾乎無法發現病變。

脊柱先天畸形。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空洞症等,

首選MRI檢查。

頸椎病、腰椎病。頸椎間盤突出優於CT,可顯示脊髓受壓及變性情況。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鈣化丕如CT。

椎體病變。椎體轉移瘤優於CT。椎體結核可觀察到椎體破壞情況、流注膿腫、周圍軟組織破壞,優於CT。

外傷,MRI可觀察到骨挫傷、壓縮骨折、椎體移位情況、間盤突出情況、脊髓受壓及變形情況、周圍軟組織挫傷,新鮮和陳舊性骨折的鑑別明顯優於CT,但對附件骨折不敏感。

總之,脊柱及脊髓檢查,除骨折、骨質增生外均應首選MRI。

上中腹及盆腔適應症:

肝臟,多參數技術在肝臟病變的鑑別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無需用造影劑即可通過T1WI和T2WI、DWI等技術直接鑑別肝臟囊腫、海綿狀血管瘤、肝癌及轉移癌,對膽管內病變的顯示優於CT。MRCP結合其技術對胰、膽管系統疾病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腎及輸尿管,腎及其周圍脂肪囊在MR圖像上形成鮮明的對比,腎實質與腎盂內尿液形成良好對比。MRI對腎臟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MRI可直接顯示尿液造影圖像(MRU), 對輸尿管狹窄、梗阻具有重要價值。

胰腺,不用增強對胰腺病變有很好的顯示,如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顯示及周圍侵犯及轉移情況均有良好的顯示。

盆腔,MRI多方位、大視野成像可清晰地顯示盆腔的解剖結構。尤其對女性盆腔疾病具有重要診斷價值,對盆腔內血管及淋巴結的鑑別較容易,是盆腔腫瘤、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轉移癌等病變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手段。對於子宮肌瘤、子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優於CT。觀察前列腺癌、膀胱癌向外侵犯情況優於CT。由於沒有放射性損傷,MRI在產科影像檢查中有獨到的優勢。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觀察到MRI有什麼副作用,但仍謹慎地避免妊娠前3個月進行此檢查。

四肢關節適應症:

DR膝關節

MRI對四肢骨骨髓炎、四肢軟組織內腫瘤及血管畸形有良好的顯示效果。對股骨頭無菌壞死是最為敏感的檢查技術。MRI可清晰顯示神經、肌腱、血管、骨、軟骨、關節囊、關節液、及關節韌帶,MRI對關節軟骨損傷、關節積液、關節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病變的診斷具有其它影像學檢查無法比擬的價值。

MR提示髕骨下份骨折伴骨髓水腫。左髕上囊、關節腔、髕下深囊積液。

MR提示左脛腓骨下端及內踝骨裂/脛骨下端/內踝/外踝及距骨骨挫傷。

左側脛距前韌帶/跟腱末端/跟距骨間韌帶損傷,脛骨後肌局部損傷伴腱鞘周圍少許積液。

CT三維重建圖像

DR圖像

DR、CT檢查均未顯示左踝關節有異常。

乳腺磁共振的應用

B超、鉬靶、磁共振等都是乳腺的常規檢查,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每一項檢查都有各自的優勢,不能相互替代,臨床通過互補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診斷率。 磁共振對乳腺的微小病灶檢測率非常敏感,可以清楚地顯示病灶的輪廓、邊界、內部結構及是否有血液供應等,其準確率能達到80%左右。

平掃未顯示的結節影,增強後有強化。

供稿 | 放射科 柯巧 李霞梅

編輯 | 品牌發展部

往期看點

相關焦點

  • 一位磁共振醫生
    時過境遷,這些年,二甲以上醫院基本都有了磁共振,大醫院更是一上就是幾臺,且多為1.5T、3.0T甚至更高場強,速度快、技術先進,黃河中心醫院的優勢不復存在。  為了臨床和形勢的需要,今年6月,黃河中心醫院引進了一臺1.2T的高場磁共振。但是,要想從附近大醫院中分流患者,僅靠機器本身的「號召力」顯然不夠。  「怎麼辦?從服務上多動腦筋唄。」
  • 做磁共振該留意什麼?不注意3點,醫生警告:或會變成植物人
    提起醫院的核磁共振,關於做磁共振時發生的事故層出不窮。曾在美國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核磁共振事故,一名女護士違反規程將氧氣瓶推入了核磁共振掃描室裡,結果氧氣瓶飛入了磁體中心,導致一名正在做磁共振掃描檢查的六歲兒童被砸中死亡。
  • 女子做磁共振,身上一個東西被機器吸走,嚇壞了醫生!
    這可把CT室的醫生嚇壞了。醫生靠近一看,機架上粘著一個像是黑色毛毛蟲一樣的物體,正是張女士的假睫毛。可是,常規的假睫毛都是塑料的,應該不至於會被磁體吸引,那為什麼張女士的假睫毛會被吸走呢?可大家知道,在磁共振檢查時是禁止帶入具有磁性物品的,磁睫毛自然也在禁帶名單中。核磁共振檢查是個大磁場。
  • 幽閉恐懼症患者害怕做磁共振怎麼辦?醫生:7點建議助你完成檢查
    ,醫生交待檢查注意事項,陳先生自信的說:「沒事沒事,我知道了。」只見陳先生臉色蒼白,自言自語:「醫生太可怕了,我心跳加速,呼吸不暢……」 案例2: 患者張女士,因肩頸痛前來湖南旺旺醫院放射科行頸椎磁共振檢查,一進入檢查室她就怯怯的探著頭往裡面看,她告訴醫生,她一想到要躺到機器上做檢查她就害怕,心慌。 曾經兩次嘗試做核磁共振,都失敗了。
  • 醫生手記:做磁共振前你要知道的幾件事
    因此,做磁共振前,患者非常有必要了解以下幾件事。  首先,確保無任何金屬或磁性物質植入體內,包括假牙、電子耳、義眼、心臟起搏器等。這是因為檢查過程中的磁場十分強大,相當於三萬倍地球磁場,它能吸走金屬附件導致患者受傷,也可損壞上述設備造成後續影響。  其次,平車、輪椅等不得推入磁共振檢查室。
  • 男子頭暈十多年,做磁共振儀器報警,原因讓醫生震驚!
    而且身體裡有根 3釐米長的釘子這事兒 他還是最近才知道 頭暈想做磁共振,儀器報警 林先生是個木工,體格敦實,今年55歲。大約10年前,林先生幹活時突然感覺頭暈、眼前發黑。沒想到當林先生準備在醫院做頸部和頭顱核磁檢查時,儀器突然報警了,醫生說他的身體裡有金屬,不能做磁共振。 「醫生猜測,可能是我們幹活時,皮膚沾上了類似於鐵粉的東西。
  • 拍了片還要做磁共振檢查 到底為了啥?
    &nbsp&nbsp&nbsp&nbsp拍了片還要做磁共振檢查 到底為了啥?&nbsp&nbsp&nbsp&nbsp相信不少外傷患者、特別是傷筋動骨的患者都在醫院經歷過拍片、做磁共振等雙重檢查。
  • 磁共振檢查的這5個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原標題:磁共振檢查的這5個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磁共振檢查相信很多人都認識,也都知道在身體出現一些疾病,如腦部疾病、骨骼疾病等都可以通過磁共振來確診病情,而由於磁共振檢查的檢查範圍比較廣,因此很多人在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時,都會選擇磁共振檢查,但卻不知道磁共振檢查雖然的檢查範圍比較廣,但是在進行磁共振檢查的時候有一定的注意事項
  • 做頭顱檢查時,CT與磁共振哪個更好?這兩種檢查方式各有特點
    人們的身體出現問題之後都要去醫院做檢查,因為有些時候醫生也會判斷不出來到底是哪些問題,只有通過做檢查的方式才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身體到底哪些部位出現了問題,才可以對症下藥,讓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治療以及緩解。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什麼是磁共振檢查?檢查需知這些
    原標題:什麼是磁共振檢查?檢查需知這些   什麼是磁共振檢查呢?磁共振檢查是可以輔助醫生確診很多疾病症狀的一種方法,並且檢查的時間較短,是很方便的醫學影像檢查方法。今天,不如就來一起看看磁共振檢查都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前了解吧。
  • 解決磁共振檢查中最棘手的成像問題,全流程AI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
    不過,相對CT、X線攝影系統等成像設備,由於成像原理、成像過程以及影像處理的複雜性,AI技術在磁共振成像(MRI)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一直相對滯後。要知道,從影像發展的技術來說,從一百年前的X光,再到CT、再到磁共振,專家能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多,X光是二維的,CT是三維的,磁共振能看到功能信息,看得越多也意味著人眼處理的信息量越大。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Lauterbur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在深圳先進院成功舉行。在十多位知名磁共振物理專家和磁共振臨床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從事磁共振序列與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磁共振物理師及放射科臨床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培訓。
  • 【醫療科普】胎兒磁共振檢查安全嗎?
    超聲檢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足,需要其他檢查方法加以完善,胎兒磁共振成像(MRI)是超聲檢查的一個重要輔助檢查方法,已成為胎兒超聲檢查的重要補充手段。胎兒磁共振檢查安全嗎?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
  • 心臟磁共振已可媲美病理檢查!阜外醫院趙世華述評
    近期,阜外醫院趙世華教授在《國際心血管影像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心臟磁共振(CMR)檢查在評估心肌組織異常,比如充血、水腫、壞死、纖維化等方面的價值可與「金標準」病理檢查媲美,而且心臟磁共振檢查是無創的,可實時提供信息。
  • 心慌、氣促、冒冷汗……幽閉恐懼症患者要如何完成磁共振檢查?
    紅網時刻10月21日訊(通訊員 佔捷)長沙38歲的王先生因反覆發作頭暈、頭痛來到長沙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醫生為他開具了頭部磁共振檢查以查看顱內血管情況。 檢查前,醫生仔細地交待注意事項。王先生自信地說:「沒事沒事,我知道了,快點做吧!」然後昂首闊步進入放射影像科核磁共振檢查室。
  • 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浙醫二院項美香教授: 看看你植入的是不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魯青 本報訊 前兩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了一位68歲的骨折患者,骨科醫生很為難:要做磁共振檢查,可患者3年前裝了心臟起搏器。
  • 飛利浦醫療保健發布全新一代3.0T磁共振
    DNA MR全數字網絡架構磁共振 今天,飛利浦醫療在中國盛大發布全新一代3.0T磁共振(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MR,簡稱 DNA 磁共振)。在以「精準影像 數字先行」為主題的發布儀式上,來自國內外影像學界及臨床應用領域數百名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磁共振數位化的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
  • 推廣| 影像,超乎想像——飛利浦Multiva 1.5T開啟磁共振超高清時代
    作為箇中翹楚,Multiva1.5T磁共振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中國臨床應用的元素,針對中國患者流量大、需要磁共振體檢的國情和需求,應用高端的快速掃描技術,實現一次掃描獲得多個序列圖像,檢查時間縮短一半。擁有著多項技術優勢、超清晰圖像的Multiva1.5T磁共振,將為我們打開磁共振超高清時代的大門。
  • 7T磁共振又來了!可是磁共振還真不是T越高越好!
    其實,早在2010年,我國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已經引進了西門子MAGNETOMTerra 7.0T磁共振,當時這臺西門子的設備是中國首臺,整個亞洲的第二臺。近幾年我國的天壇醫院、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解放軍301總院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也陸續安裝了西門子MAGNETOMTerra 7.0T磁共振。但是,你知道嗎?磁共振還真不是T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