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醫二院項美香教授:
看看你植入的是不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魯青
本報訊 前兩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了一位68歲的骨折患者,骨科醫生很為難:要做磁共振檢查,可患者3年前裝了心臟起搏器。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植入起搏器的病人,一樣能安全接受磁共振檢查。」項教授說,以前安裝了普通起搏器的患者,也有機會更換成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植入起搏器後兩年
三成多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
金屬部件進入磁共振檢查室的強磁場環境,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項美香教授說,「傳統的心臟起搏器磁共振檢查是絕對禁忌的,磁共振可導致起搏器故障、誘發嚴重心率失常、加熱電極導線頭端損傷心肌甚至致心肌穿孔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但不少心臟起搏器患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65周歲以上人群磁共振檢查的需求急劇增加,而植入起搏器的主要年齡段在55-80周歲,正好與磁共振檢查需求的高峰年齡段重疊。
國外統計發現,50%-75%的起搏器植入後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我國2015年的一項覆蓋六省市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調查發現,植入起搏器後2年內33.8%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但因植入了起搏器,只能放棄磁共振檢查,影響患者的正確診斷和治療策略。
磁共振檢查有高解析度、真正三維成像等諸多優勢,在腫瘤診斷、神經系統檢查、軟骨關節病等領域處於無可替代的地位。
但對一些心臟病患者來說,心臟起搏器更是「救命」的。它是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有症狀的心動過緩、惡性室性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適應人群:
65歲以上患者
房顫、腦卒中、腫瘤、骨關節病患者
心臟起搏器和磁共振,只能二選一,不能和平共處嗎?
2008年世界上第一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2010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進入國內,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和項美香教授做了華東首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手術,目前浙醫二院80%左右的患者植入的都是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目前,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已納入醫保範圍,價格也大幅下降。特別是65歲以上的患者,房顫、腦卒中、腫瘤和骨關節病病史的患者,可選擇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不過,就算植入了兼容的起搏器,患者做磁共振時,也需要心內科醫師保駕護航。」項美香教授說,做檢查前要讓心內科醫生對起搏器和疾病狀況進行評估,程控到磁共振檢查模式。檢查過程中,要有心電監護。
檢查完後,再程控回到正常模式。醫生檢查起搏器的狀態,看看經歷了強磁場後有沒有受影響。一個月後再複查。
患者的傳統起搏器
可換成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項美香教授說,如果以往裝的是磁共振不兼容的起搏器,現在可在更換時植入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起搏器分兩部分:脈衝發生器(俗稱起搏器)和電極導線。脈衝發生器就像一個微型的電腦埋在胸部的皮膚下,電極導線的頂端固定在心肌上,心跳慢或不跳時,起搏器可通過電極導線刺激心臟跳動,維持正常心跳。
磁共振檢查要求起搏器和電極都是磁共振兼容的。「如果傳統的起搏器要換可兼容的起搏器,兩樣都要換。心臟起搏器的電極拔除風險高,是『雷區』。電極植入心臟時間久了,會跟血管壁和心肌粘連,時間越久,粘連越嚴重,拔下來很難。」項教授說。
電極拔除的風險大大高於電極植入,目前國內電極拔除主要用於防止起搏器系統感染。如果不拔除電極,感染往往就無法控制,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植入電極後,如發生血管堵塞和廢棄電極也需要電極拔除。
以往拔除電極的方法是「機械拔除」,幾乎是「生拉硬拽」,很容易發生血管撕裂、心臟穿孔、大出血等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今年10月18日,浙醫二院在國內較早引進雷射鞘輔助電極拔除技術,項美香教授團隊順利完成了雷射電極拔除術。「主要原理是,先用雷射把粘連的組織打一個通道,把組織和電極分開,將損傷降到儘可能低。」項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