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2020-11-28 杭州日報

浙醫二院項美香教授:

看看你植入的是不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魯青

本報訊 前兩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了一位68歲的骨折患者,骨科醫生很為難:要做磁共振檢查,可患者3年前裝了心臟起搏器。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植入起搏器的病人,一樣能安全接受磁共振檢查。」項教授說,以前安裝了普通起搏器的患者,也有機會更換成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植入起搏器後兩年

三成多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

金屬部件進入磁共振檢查室的強磁場環境,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項美香教授說,「傳統的心臟起搏器磁共振檢查是絕對禁忌的,磁共振可導致起搏器故障、誘發嚴重心率失常、加熱電極導線頭端損傷心肌甚至致心肌穿孔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但不少心臟起搏器患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65周歲以上人群磁共振檢查的需求急劇增加,而植入起搏器的主要年齡段在55-80周歲,正好與磁共振檢查需求的高峰年齡段重疊。

國外統計發現,50%-75%的起搏器植入後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我國2015年的一項覆蓋六省市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調查發現,植入起搏器後2年內33.8%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檢查,但因植入了起搏器,只能放棄磁共振檢查,影響患者的正確診斷和治療策略。

磁共振檢查有高解析度、真正三維成像等諸多優勢,在腫瘤診斷、神經系統檢查、軟骨關節病等領域處於無可替代的地位。

但對一些心臟病患者來說,心臟起搏器更是「救命」的。它是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有症狀的心動過緩、惡性室性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適應人群:

65歲以上患者

房顫、腦卒中、腫瘤、骨關節病患者

心臟起搏器和磁共振,只能二選一,不能和平共處嗎?

2008年世界上第一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2010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進入國內,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和項美香教授做了華東首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手術,目前浙醫二院80%左右的患者植入的都是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目前,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已納入醫保範圍,價格也大幅下降。特別是65歲以上的患者,房顫、腦卒中、腫瘤和骨關節病病史的患者,可選擇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不過,就算植入了兼容的起搏器,患者做磁共振時,也需要心內科醫師保駕護航。」項美香教授說,做檢查前要讓心內科醫生對起搏器和疾病狀況進行評估,程控到磁共振檢查模式。檢查過程中,要有心電監護。

檢查完後,再程控回到正常模式。醫生檢查起搏器的狀態,看看經歷了強磁場後有沒有受影響。一個月後再複查。

患者的傳統起搏器

可換成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項美香教授說,如果以往裝的是磁共振不兼容的起搏器,現在可在更換時植入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起搏器分兩部分:脈衝發生器(俗稱起搏器)和電極導線。脈衝發生器就像一個微型的電腦埋在胸部的皮膚下,電極導線的頂端固定在心肌上,心跳慢或不跳時,起搏器可通過電極導線刺激心臟跳動,維持正常心跳。

磁共振檢查要求起搏器和電極都是磁共振兼容的。「如果傳統的起搏器要換可兼容的起搏器,兩樣都要換。心臟起搏器的電極拔除風險高,是『雷區』。電極植入心臟時間久了,會跟血管壁和心肌粘連,時間越久,粘連越嚴重,拔下來很難。」項教授說。

電極拔除的風險大大高於電極植入,目前國內電極拔除主要用於防止起搏器系統感染。如果不拔除電極,感染往往就無法控制,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植入電極後,如發生血管堵塞和廢棄電極也需要電極拔除。

以往拔除電極的方法是「機械拔除」,幾乎是「生拉硬拽」,很容易發生血管撕裂、心臟穿孔、大出血等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今年10月18日,浙醫二院在國內較早引進雷射鞘輔助電極拔除技術,項美香教授團隊順利完成了雷射電極拔除術。「主要原理是,先用雷射把粘連的組織打一個通道,把組織和電極分開,將損傷降到儘可能低。」項教授說。

相關焦點

  •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這個起搏器可轉換核磁、起搏模式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 心臟起搏器植入後,患者如何更安全地行磁共振檢查?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顯示,50%-75%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帶來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
  • 心臟起搏器被電磁波幹擾怎麼辦?
    然後在胸大肌表面做一個皮膚囊袋,這可是真的真皮口袋!把這個電脈衝發生器放到裡面縫起來,這樣我們就看不到起搏器了。②裝了起搏器人是不是就不會死了?③裝了起搏器是不是就像機器人一樣了?現在有很多人害怕裝起搏器,因為他覺得裝個起搏器就像變成機器人一樣,心臟都給機器控制了就不是我自己了,生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其實不是的,現在的起搏器都是「按需起搏」。④什麼是「按需起搏」?
  • 植入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隱藏功能打破傳統禁忌,滬上首臺全自動抗...
    據統計,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後,隱藏功能就打破傳統禁忌,「一鍵開啟」14天核磁檢查「窗口期」。
  • 女子做磁共振,「睫毛」被機器吸走
    11類植入物的MRI建議大家在做磁共振檢查之前,經常會有各種疑問,如果遇到心臟裝了支架、牙齒鑲了假牙、骨頭打了鋼板等,檢查究竟能不能做呢?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包括心臟起搏器、可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植入式心血管監測儀(ICM)和植入式循環記錄儀(ILR)等,目前臨床上應用的絕大多數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都不能與MRI兼容。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崔國方主任醫師經過仔細查房認為患者有明確的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同時考慮到患者有過腦梗死病史,今後做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較大,故建議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1月5日,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順利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目前心臟中心已成功植入2例抗核磁共振起搏器,臨床效果良好。
  • 肝臟疾病為何要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原標題:肝臟疾病為何要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肝臟疾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呢?由於磁共振檢查是放射檢查的一種,會有相應的輻射,因此很多人都會較為排斥磁共振檢查。但是,肝臟疾病做磁共振檢查是不能少的哦。
  • ...磁共振?隱藏功能打破傳統禁忌,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
    據統計,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後,隱藏功能就打破傳統禁忌,「一鍵開啟」14天核磁檢查「窗口期」。
  • 磁共振(MRI)檢查有什麼作用,什麼情況需要做,為你解開神秘面紗
    由於核磁共振中帶一個核字,有些人就犯嘀咕了,這個檢查會不會有核輻射?檢查過程中有沒有痛苦?對人體是不是有傷害?小編今天就帶你了解一下關於磁共振的一些真相。患者在做磁共振檢查一、 什麼是磁共振(MRI)與CT等其他檢查方法相比,磁共振沒有輻射,國內一些大醫院已經開展了胎兒畸形的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是一項精細的檢查,一般都要求有人陪同才能做。而做不同部位所需的時間也不相同,少則需10分鐘長則要40分鐘左右,具體視各人的情況而定。
  • 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首臺抗磁共振起搏器手術在滬完成 醫保報銷約四成
    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50%至75%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
  • 磁共振檢查又出事故!FDA發布警告
    一位患者在接受頸部3T磁共振檢查時,由於在檢查過程中佩戴了一種含有金屬材質的口罩,導致面部被灼傷,且灼傷輪廓與口罩形狀基本一致。醫影以前就報導過,金屬材質在磁共振成像過程中會發熱,從而灼傷受檢者。目前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在醫院就診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所以會有患者在進行磁共振檢查時同樣佩戴口罩。但是某些口罩會含有金屬材質,比如口罩鼻夾部位帶有金屬絲,此外還有些口罩具有納米顆粒或抗菌塗層,其中就可能包含金屬顆粒(銀或銅)等金屬材質。
  • 上海專家完成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打破傳統禁忌
    (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據介紹,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 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
  • 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
  • 關節置換後能做磁共振檢查嗎?人工關節置換後能否做核磁共振?
    由於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在術以後常常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接受一些檢查評估,其中常常會涉及磁共振檢查。由於對於假體金屬材料成分的不確定以及對於人工假體在磁場中反應的擔心,很多醫院對於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較為謹慎。因此,常常有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抱有疑問:我到底可以不可以做磁共振檢查?
  • 院長「解」心: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醫生告訴你 為何做磁共振時不能攜帶金屬物品
    □通訊員 付志浩 朱諾  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  近日,繼去年上海某醫院病人輪椅推入磁共振室結果被「吸」到了儀器上的事件後,又一家醫院金屬推車被磁共振儀器吸上,十多個醫務人員像拔河一樣,用一根粗繩打算將推車拉下來,最後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磁共振有這麼大的
  • 磁共振檢查的這5個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原標題:磁共振檢查的這5個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磁共振檢查相信很多人都認識,也都知道在身體出現一些疾病,如腦部疾病、骨骼疾病等都可以通過磁共振來確診病情,而由於磁共振檢查的檢查範圍比較廣,因此很多人在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時,都會選擇磁共振檢查,但卻不知道磁共振檢查雖然的檢查範圍比較廣,但是在進行磁共振檢查的時候有一定的注意事項
  • 美女貼了4個暖寶寶做檢查,差點被磁共振機「強吻」!
    磁共振,是影像檢查中的「貴族」,高精尖讓它「高高在上」。因為對它的不了解,還有人差點受傷。前不久,32歲的沙沙(化名)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當時腰上、肚子上貼了共4個暖寶寶,幸虧放射科醫生及時發現,要不可能被磁共振機器「強吻」呢!
  • 做磁共振該留意什麼?不注意3點,醫生警告:或會變成植物人
    提起醫院的核磁共振,關於做磁共振時發生的事故層出不窮。曾在美國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核磁共振事故,一名女護士違反規程將氧氣瓶推入了核磁共振掃描室裡,結果氧氣瓶飛入了磁體中心,導致一名正在做磁共振掃描檢查的六歲兒童被砸中死亡。
  • 核磁共振有輻射,不能做?醫生忠言:三類人真不適合,別自找麻煩
    那磁共振檢查的效果比較好,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做的呢?當然不是的,以下的三種人群不適合做磁共振,千萬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01身體內有金屬的人群不能做磁共振主要就是通過強大的磁場控制氫原子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檢查,而要是有金屬就會受到磁場的吸引,圍繞著磁場的方向快速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