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2020-11-28 大河網

    院長

    袁義強:河南省胸科醫院院長坐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曉敏通訊員孫玉梅

    45歲的周先生因為頭暈、煩躁、全身乏力等症狀多次去醫院檢查,最終,在河南省胸科醫院被確診為病態竇房結症候群。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很快,周先生順利進行了心臟起搏器植入治療。

    袁義強說,河南省胸科醫院開展心臟起搏器植入技術多年,也經歷了心臟起搏器發展的歷程,該院心內科一直致力於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和應用,力求更好地服務於患者,讓患者能夠得到滿意的治療。

    「隨著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心臟起搏器植入治療後的禁忌證也越來越少,就連核磁共振也開始對心臟起搏器說『OK』。」袁義強說,更值得欣喜的是,心臟起搏器抗核磁技術也開始從傳統向自動化轉變。

    據了解,傳統意義的抗核磁起搏器:需要在患者確定核磁檢查時間前,由專業人員程控,將起搏器程控為抗核磁模式,待核磁檢查結束後,再程控為既往模式,這勢必在患者檢查過程中,造成一系列麻煩。而自動抗核磁起搏器的優勢在於,在打開起搏器14天的自動檢測窗口後,患者一旦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起搏器可以感知磁場,在10秒內自動轉換為MRI模式,患者結束檢查離開核磁共振室後,起搏器自動恢復為日常的起搏模式,這樣減少了程控步驟,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安全:患者可靈活安排日程;允許在最長14天內進行多次MRI掃描,其間無需再程控。

    目前,河南省胸科醫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可以提供自動核磁起搏器的醫院。

    袁義強介紹,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目前,需要接受心臟起搏器治療的適應證標準越來越明確,如: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房室傳導阻滯、頸動脈竇過敏症候群和血管迷走性暈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

    「該類患者應儘早接受治療,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併發症,影響生活質量。」袁義強說。

    河南省胸科醫院惠民舉措:1.所有專家常年免掛號費;2.全省範圍內免費轉運急、危、重症患者;3.免費救助0至18周歲先心患兒。

相關焦點

  • 院長「解」心: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對核磁共振兼容型起搏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抗核磁起搏器優勢在於能夠真正做到「起搏共振兩相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近日,海慈醫療集團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二、三科主任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成功為兩位老年患者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心臟中心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海慈醫療集團在起搏器的植入和臨床應用再上新臺階。
  • 神奇的心臟備用「小馬達」 膠囊起搏器為六旬大爺保駕護航
    傳統的起搏器是一種精細的電子植入裝置,通過導線通入心臟完成工作,對於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而言,有很大的感染風險。就在王大爺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時,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恰逢其時出現了。據中大醫院心內科朱孔博醫師介紹,無導線起搏器僅有膠囊大小,體重約為2克。無導線起搏器的植入,無需開刀,無需導線,無需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下通過穿刺大腿根部的一根靜脈,就能將這粒「膠囊」送往它該去的位置。
  • 僅膠囊大小 亞心總醫院為99歲老人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禕)沒有導線,形狀像一粒維生素膠囊,體積只有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卻能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8月7日,武漢亞心總醫院心臟中心介入團隊順利將一粒膠囊大小的起搏器植入患者體內,成功為一名99歲老人植入一枚無導線起搏器。
  • 心臟起搏器被電磁波幹擾怎麼辦?
    心臟起搏器被電磁波幹擾怎麼辦?把這個電脈衝發生器放到裡面縫起來,這樣我們就看不到起搏器了。②裝了起搏器人是不是就不會死了?經常有病人問我:崔醫聲,那萬一我以後已經老得什麼都幹不了了,全身的臟器功能都衰竭了,可心臟有起搏器,心臟還會跳,怎麼辦?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及原理
    人工心臟起搏器在形式上可分為體外臨時起搏型和植入式(或稱永久性或埋藏式)兩種,前者供急救性臨時起搏,後者供長期性起搏治療。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即一般意義上的心臟起搏器。  2.人工心臟起搏器的原理和構造  人工心臟起搏器是一種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電脈衝刺激器,是應用一定型式的起搏脈衝發生器,與特製的導線(即:起搏導管電極)連接,和起搏電極發送電脈衝刺激心臟,使激動不能或傳導不好的心臟應激而起搏的醫療電子儀器。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人工心臟起搏器可以對患病的心臟根據需要根據需要給予直接電刺激,人為地使心跳正常起來。人工心臟起搏器在形式上可分為體外臨時起搏型和植入式(或稱永久性或埋藏式)兩種,前者供急救性臨時起搏,後者供長期性起搏治療。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即一般意義上的心臟起搏器。
  • 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 大突破:最強心臟起搏器 微波供電 可直入心臟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於今年6月4日至9日在檀香山舉行的IEEE國際微波會議上展示了一款起搏器,與傳統的起搏器不同,這款產品已經拋開了傳統電池設計,採用身體外部的微波發射器為其提供動力。傳統心臟起搏器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這種起搏器的安裝必須遠離心臟,而且外科醫生還需要定期進行小手術來更換體內的電池。更嚴重的是,導線等植入物質還會引發一些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等。
  •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這個起搏器可轉換核磁、起搏模式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 心臟起搏器植入後,患者如何更安全地行磁共振檢查?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顯示,50%-75%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帶來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
  • 核磁共振是什麼?核磁共振與CT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是一種影像學檢查,現在越來越多應用於臨床,此項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身體影響小,沒有輻射, CT,X對身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很多人現在選擇擇核磁共振檢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核磁共振!
  • 不用換電池的心臟起搏器將誕生,這意味著?
    通過納米技術,收集我們平時的各種活動中產生的靜電來發電。比如,我們呼吸要通過肺的運動,用納米技術把肺運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就可以為身體內部的各種儀器充電,比如心臟起搏器。現在心臟起搏器使用紐扣電池,患者需要每3個月去一次醫院檢查一次電池,每五年更換一次電池。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如果用納米技術把肺運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就可以為紐扣電池充電,這樣就不用換電池了。
  • 提醒一句:這4種人群不適合做核磁共振,不要胡來
    核磁共振是比較常見的檢查手段,這項檢查是否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呢?想要了解身體是否健康,在檢查的過程中需要聽從醫生意見,根據病灶的位置,疾病的類型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核磁共振雖然是比較常見的檢查手段,但是這項檢查並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如果在身體不適應的情況下盲目檢查,反而會受到影響。哪些人不適合進行這項檢查?
  • 美敦力公布新型心臟起搏器臨床研究數據
    2016年5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著名醫療技術公司美敦力最近可以說是喜事連連。公司開發的新型除顫器設備最近剛剛獲得FDA批准上市。最近,公司又在舊金山召開的Heart Rhythm Society Conference上公布了其新型無鉛起搏器Micra的最新研究數據,該數據展現出了這種新式設備在植入患者體內數月後穩定的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極端條件下這一設備仍然表現出良好的性能。研究人員在有20名患者參加的為其三個月和六個月的研究中發現,即使在最大功率單車試驗中,該產品仍然起到了良好的心率調節能力。
  • 「膠囊」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
    63歲的王女士7年前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近期起搏器程控發現起搏器電極磨損。同時由於患者發現雙側乳腺癌,需行乳腺癌根治術。外科醫生告訴她,要做乳腺癌手術,就要把原來的放在皮膚囊袋中的起搏器先拿掉,才能不影響乳腺癌根治手術的進行。這讓王女士陷入兩難境地。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我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12月1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首例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35床戴某和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22床阮某同時出院。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11月29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和介入團隊在開展2000多例心臟介入治療後,成功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到一名「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體內。至此,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 美國科學家研發由微波發射器提供動力的心臟起搏器
    據外媒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起搏器,開發了一種無線、無需使用電池並可直接植入患者心臟的新原型產品。這種起搏器由位於身體外部的微波發射器提供動力,該設計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新型起搏器,其還能減少併發症。目前大多數起搏器仍然從根本上利用了同樣的機制。
  • 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接力心臟起搏器 助力心衰升級治療
    七年前張大爺確診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在醫生的建議下植入了傳統起搏器,並且術後結合藥物治療。最近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數(LVEF)值為30%,醫生建議療法升級,進行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手術植入。張大爺就迷惑了,不是已經植入起搏器了,為什麼還要植入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
  • 【前沿技術】不用換電池的心臟起搏器將誕生,這意味著?
    比如,我們呼吸要通過肺的運動,用納米技術把肺運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就可以為身體內部的各種儀器充電,比如心臟起搏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教授和同事們一起,在北京市科委的資助下,做出了世界首個「自驅動心臟起搏器」,並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
  • 神奇的心臟備用「小馬達」!關鍵時刻能救房顫病人的命
    交匯點訊 一粒2克重的膠囊就可以監測人體的心臟跳動,當心臟停跳時立即給予起搏治療.......不久前,這粒「神奇」的膠囊就為六旬老人解決了大煩惱。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智宏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在患者體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不僅讓患者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感染風險,還為不定時「罷工」的心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