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拓展!我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12月1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首例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35床戴某和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22床阮某同時出院。
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11月29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和介入團隊在開展2000多例心臟介入治療後,成功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到一名「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體內。至此,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今年57歲的患者戴某,平素自覺身體健康,1年多以前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因為是在上坡上樓時才感覺明顯,休息後可緩解,沒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患者一直沒有重視,近一周來因為家中修房子勞累過度,感覺胸悶、氣促明顯來醫院,體檢時發現心動過緩,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示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最長RR間期長達4.5秒,平均心率只有41次/分鐘,有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指徵。
在徵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後,11月29日下午,我院業務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小軍、副主任戴斌、主治醫師王蘇燕在介入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穿刺右側股靜脈成功後,植入6F股靜脈鞘,沿鞘送臨時起搏電極至右心室,同時成功穿刺左側鎖骨下靜脈2次,引入2根導絲,沿穿刺點切開左側鎖骨下皮膚,製作起搏器囊袋。在DSA 引導下置入血管鞘,沿鞘管將主被動電極分別放置於右心室中間間隔部和右心耳部,然後將雙腔起搏器脈衝發生器與電極導線相連接並埋入皮下。整個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徵平穩。
該項手術的成功開展對醫院心內微創介入技術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義,填補了縣內治療心臟電生理介入技術上的空白,標誌著醫院介入團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相關科普:
心臟起搏器置入術是當前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通過置入心臟起搏器,利用起搏器發出規律的脈衝,維持正常心臟跳動和射血功能,以達到挽救生命,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生命的目的。
據了解,自1958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置入人體,起搏器在成功地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的同時,開始應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電性疾病。如預防陣發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頸動脈竇暈厥、雙室同步治療藥物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臟起搏器的成功置入標誌著我院心內微創介入步入新的臺階,為患者解決了舟車勞頓前往省城大醫院就診的辛苦,將為更多的心臟病患者造福。
首例心臟射頻消融術
家住北山鄉塘託村38歲的阮某,是個可憐人:2003年,21歲的阮某因為「視網膜色素病變」引起視力逐漸下降,2008年病情加重,年紀輕輕便徹底雙目失明,阮某的家庭也因病致貧,才十多歲的兒子只能出去打工自謀生路。
正所謂「麻繩專挑細處折,厄運專找苦命人」,一年前阮某又反覆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陣發性、無規律心悸,每次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不等,休息後又自行好轉,當時未引起重視。後因發作頻繁,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無奈之下,患者及家屬慕名找到醫院業務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小軍,查心電圖結果顯示:「心律失常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結合病史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等分析,王小軍主任認為患者有射頻消融術的適應症。
11月29日下午,手術在醫院介入科的導管室進行,醫護團隊密切配合,通過微創介入手術,首先在患者體內找到相關的位點,進行電生理檢查,標出靶點,並放電消融120秒,術後觀察10分鐘,再行心內電生理檢查,體表心電圖未見預激波,反覆多窗口、多通道刺激均未誘發心動過速,消融成功。
術後,患者阮某高興地說:手術前心跳快,一陣一陣地,發病也沒有規律,做了這個手術,覺得心裡平靜了、沒有之前的症狀了!
終將渡過時間的海

相關科普: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常見的心律失常,而頻發的心悸可能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傳統的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差,而且易反覆,心臟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者動脈送至心臟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機凝固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技術。
據了解,心臟射頻消融術是目前治療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療方法,本次利用心臟射頻消融術來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我縣首例。射頻消融微創手術的開展,將為醫院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帶來福音。


文:郭軍紅 龍圖娟
編輯:龍圖娟
審核:劉子山
來源:隆回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