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輸送血液到全身的「泵」
「泵」一旦出了問題
會引發一系列心血管功能異常
甚至生命危險
77歲曹女士的「泵」明顯是出了問題。她生活中總是反覆暈厥,平日稍微多動一下就得馬上休息,輾轉湖南多家知名醫院,均未找到解決辦法。最終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律失常心衰專科診斷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並心房顫動」。
左:正常心臟
右: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簡稱HCM)的心臟
張志輝教授帶領的心律失常介入團隊經充分討論和研究,制定了「一站式」射頻消融解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並心房顫動的治療方案。11月24日,張志輝教授帶領羅文治主治醫師和鄧煦主治醫師為該患者實施了手術。
患者上手術臺即發作房顫,收縮壓一度下降到60mmHg,手術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面對手術的重重困難,憑藉團隊的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精湛的手術技巧,最終完成了房顫的環肺靜脈隔離和左房基質改良術,並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部位做了精準的射頻消融,完美地避開了希氏束及左後分支,從而杜絕了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
這也是團隊完成的湖南省首例「一站式」治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並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左室流出道壓力階差明顯下降並且心律正常。
患者心臟彩超結果
左:術前 右:術後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種以心肌肥厚為特徵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現為左心室壁增厚。臨床可表現為心悸、胸痛、心力衰竭(心衰)及各種心律失常,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的患者在起立或運動時可出現眩暈、暈厥,甚至猝死。
中國HCM患病率為80/10萬
估算中國成人HCM患者超過100萬
HCM是青少年和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源性猝死常見於10-35歲的年輕患者,心衰死亡多發生於中年患者,HCM相關的心房顫動導致的卒中則以老年患者多見。在三級醫療中心就診的HCM患者死亡率為2%-4% , 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見的死因之—。
對於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有症狀的HCM患者,外科手術曾被認為是非藥物治療的「金標準」,但創傷較大,導致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等併發症風險較大。
近年來,國內外嘗試將射頻消融的方法引入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療,應用導管射頻能量破壞引起梗阻的室間隔心肌。但因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在國內開展較少,梗阻肥厚性合併陣發性房顫的射頻消融更是罕見,臨床處理也極為棘手 。
心臟射頻消融術
心臟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
此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內科在湖南省內率先開展肥厚型心肌病合併房顫「一站式」射頻消融術,標誌著醫院心內科已邁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一站式」手術具有效果好
避免多次手術
減少費用及風險的優勢
為肥厚型心肌病合併房顫患者的診療
帶來新的選擇
專家簡介
張志輝,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任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專科主任,衛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訓基地導師,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律失常專科負責人。中華醫學會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分會暨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青中年電生理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醫促會湖南重症心臟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分會心房顫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分會左心耳封堵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新聞媒體工作委員會委員,湖南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心臟重症學組副組長,湖南醫學會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分會委員。從事心血管疾病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20餘年,為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先心病介入治療及心律失常專科奠基人,從事心臟介入診治近20年,對複雜心律失常、先心病、難治性高血壓病診治有精深造詣。
門 診:周一全天
作者 / 鄧煦
編輯 / 張璟茗
出處 / 心血管內科 第一黨總支
出品 / 新湘雅微信創意圈
Hello,夥伴們
關於健康,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喜歡的話請戳這裡
【來源: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