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爬樓梯就胸悶,一搬重物眼前就發黑,最近,原本身強力壯的餘先生突然覺得自己變得「嬌弱」了許多。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查後,確診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簡而言之,就是心臟的心室間隔太過肥厚,血液流出的通道太窄受阻,需要給肥厚的心肌「減肥」治療。
以往此類病症,需要開胸進行室間隔切除。而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為餘先生實施了「心腔內超聲(ICE)指導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經皮室間隔射頻消融術」,在餘先生的心臟內安裝了一個「探頭」,手術過程中,醫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心內的情況,讓手術微創且精準。該手術在福州市尚屬首例。
心室間隔太肥厚,男子一活動就胸悶
餘先生今年51歲,出現胸悶的情況已經快5年了。平路步行100米或爬二樓就會胸悶,慢跑、搬重物後,還會反覆出現黑矇和暈厥。隨著時間推移,症狀越來越嚴重。半個多月前,他來到心血管內科餘福玲副主任醫師門診就診。
檢查後,餘主任發現患者心臟有明顯雜音,心臟彩超提示心臟左心室室壁肥厚,室間隔增厚,左室流出道嚴重梗阻,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表現。
心內科以柴大軍副院長、林金秀主任為核心的介入團隊對患者進行了全面評估。正常人的室間隔厚度一般不超過12mm,而餘先生的室間隔厚度達30mm,造成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主動脈瓣跨瓣壓差峰值約70mmHg,是正常人的2倍。
新技術助力,無需開胸便能消融肥厚心肌
像餘先生這樣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療,常規要到心臟外科進行室間隔切除術,即要進行開胸手術,損傷大、花費高。即使是微創手術,醫生也只能通過計算機對心臟進行三維標測,創建模型參考。
而餘先生的這次手術,經全科討論後,團隊決定對餘先生實施心腔內超聲(ICE)指導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室間隔射頻消融術治療。
這是一項安全的微創手術,只需要在大腿根部開一個2毫米的切口。支持該手術順利實施的關鍵在於一項新技術——心腔內超聲。
什麼是心腔內超聲(ICE)?
心腔內超聲技術是將一根原子筆芯大小的超聲導管通過靜脈血管置入心臟內,再通過超聲波照射到心臟中,將心臟的反射波進行圖像化處理成像。超聲成像就如心臟內的「探頭」,醫生相當於擁有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看到心臟內病變的位置,以便更好進行手術。
心腔內超聲技術有什麼優勢?
ICE技術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心臟裡面的結構,精確地定位消融導管的位置,為射頻消融術提供了強大的指導作用。同時,可實時獲知顯示心腔內導管貼靠的情況,顯著提高各類射頻消融手術的成功率。此外,心腔內超聲還能監測手術中心腔內的變化,預防心包積液等併發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最後,使用心腔內超聲技術還可以有效減少X線的用量,減輕輻射對病人和醫護人員的傷害。
介入手術室中,蔡洪斌副主任醫師和餘福玲副主任醫師在心腔內超聲(ICE)的精確構建心腔模型下,成功將射頻消融導管送至室間隔最厚處,進行射頻消融治療。
手術進行了兩個多小時,術後即刻患者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降至3.6m/s,主動脈瓣跨瓣壓差峰值降至45mmHg,且未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心包積液等併發症。經過三天的觀察,餘先生未再出現胸悶的症狀,各項指標逐漸正常,隨即出院。
據悉,開展此項新技術以來,多為患者慕名而來,僅2020年12月,醫院心內科又為4位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行相同的介入手術。
心內科團隊成功實施該項技術,成為全省第一批應用心腔內超聲(ICE)技術的省級醫院,代表介入微創診治水平已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
【科普小貼士】什麼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特徵為心室肌不對稱性肥厚,以室間隔為甚。室間隔肥厚導致左心室腔容積減小,左心室的出口左室流出道變窄。患者在運動耐量增加時就會出現胸悶、氣喘、黑朦,甚至暈厥、猝死的表現。如家族中有親屬在35歲以前猝死,一定要到大型三甲醫院排除該病。
來源:福建衛生報記者 劉偉芳
編輯:楊小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