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胸痛胸悶,沒太在意。一周後,心梗了。日前,99歲的王爺爺在南京市第二醫院通過冠脈介入手術甩掉了「高危」的帽子。專家提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狀不典型,易漏診或誤診,一旦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冷汗等,要警惕心梗可能。
一周前胸悶胸痛沒當回事,一周後99歲老人心梗了
日前,99歲的王爺爺由幾位家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出現在了南京市第二醫院心內科專家門診。心內科主任醫師湯湧細緻詢問,發現這位爺爺在一周前曾有過胸悶胸痛,伴有大量出汗,全身發冷,持續了大約半個多小時,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後胸痛症狀有所緩解。
王爺爺一開始沒當回事,但禁不住家人的勸說,才到醫院來看醫生。
湯湧按照胸痛流程開了相關檢查,查出來的結果嚇人一跳:心電圖提示V1-V4 ST段抬高,心肌酶譜:CK-MB 29.48ng/ml(正常值0-4.87ng/ml)肌鈣蛋白I 6.36ng/ml(正常為陰性)肌紅蛋白223.8ng/ml(正常值28.0-72.0ng/ml)肌鈣蛋白T 9701.0pg/ml(正常值0-14.0pg/ml)——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作為心內科最致命的疾病之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呈指數倍增加,≥75歲高齡老年住院病死率為15.7%。對於99歲的王爺爺來說,此時無異於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
高齡高危,介入手術摘掉「高危」帽子
湯湧立即把老爺子收住院,組織心內科全體醫護人員進行緊急討論。老人雖然入院時生命體徵大致平穩,但早已錯過了急診行支架植入術的時間窗。對於王爺爺來說,年齡就是他最大的高危因素,併發症多、出血事件和病死率高,手術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後續一系列治療的挑戰,他的GRACE評分195分,即住院期間死亡風險及出現後6個月死亡風險均屬於高危。
最終,湯湧決定:先臥床休息,使用強化抗血小板、穩定斑塊、改善心臟重構等一系列藥物保守治療,待病情平穩後擇期行冠脈造影術, 必要時進一步行支架植入術。萬幸的是,經過一系列的藥物治療,王爺爺未再出現明顯的胸痛症狀,胸悶氣喘一天天地好轉,反映心肌損傷的指標,肌鈣蛋白T也在逐步下降,沒有出現抗血小板治療後器官出血的表現,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但是引發心肌梗死的血管仍未開通,隨時有再發心梗的可能。王爺爺症狀雖緩解,但病情仍未穩定,湯湧準備為王爺爺進一步行冠脈造影術。對於如此高齡的患者,王爺爺的手術風險極高,但家屬百分百的信任給了醫生放手一搏的勇氣。做完手術返回病房後,王爺爺感覺胸悶緩解了,喘氣順暢了,堵在心口的那塊石頭消失了,一直懸在醫生和家屬胸口的那塊石頭,也穩穩地落在了地上。術後第二天,臥床半月的王爺爺撤下了監護設備,在家人的攙扶下緩緩地站了起來。術後第三天,王爺爺拄著拐杖,自己走向了衛生間。術後第十天,王爺爺親手把錦旗送給了湯湧。術後十四天,王爺爺沒有再發胸悶胸痛,走出了醫院大門。
通訊員 晏煜昊 張詩蘊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戚在兵
■延伸閱讀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狀不典型
易漏診或誤診
湯湧介紹,與年輕人不同,中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達20%~40% 有典型胸痛症狀,因為症狀不典型,易漏診或誤診,早期及時診斷救治是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的關鍵。
需特別注意當患者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冷汗等,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的非典型臨床表現時,應首先懷疑並考慮到有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