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2021-01-15 瀟湘名醫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對核磁共振兼容型起搏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抗核磁起搏器優勢在於能夠真正做到「起搏共振兩相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近日,海慈醫療集團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二、三科主任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成功為兩位老年患者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心臟中心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海慈醫療集團在起搏器的植入和臨床應用再上新臺階。

來源:海慈醫療集團78歲的王女士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十餘年,前年因一側肢體無力確診為腦梗死,經過積極治療恢復良好,但近1個月出現頭暈,有時出現黑蒙現象,到海慈醫療集團心內科門診就診時發現有顯著的心動過緩,需要安裝永久性起搏器,於是被收入心內三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崔國方主任醫師經過仔細查房認為患者有明確的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同時考慮到患者有過腦梗死病史,今後做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較大,故建議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1月5日,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順利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目前心臟中心已成功植入2例抗核磁共振起搏器,臨床效果良好。

據崔國方主任介紹,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抗核磁起搏器讓磁共振檢查不再是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患者的禁忌,這不僅方便了患者以後的檢查,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打開起搏器14天的自動檢測窗口後,磁共振預約可以很靈活,可以執行多次磁共振檢查。患者一旦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起搏器可以感知磁場,在10秒內自動轉換為抗磁共振模式,患者結束檢查離開核磁共振室後,起搏器自動恢復為日常的起搏模式。這樣就能最小化抗核磁模式時間至真正的掃描時間,確保患者最佳治療。減少程控步驟,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患者的安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什麼人適合裝抗核磁起搏器?

年齡偏大的患者,更推薦選擇「抗核磁起搏器」。

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核磁檢查的需求會上升,如果裝了普通起搏器,就不能做核磁檢查了。對於年輕患者,則推薦選擇大電池、使用壽命長的起搏器,目前這種起搏器的平均壽命接近15年,對於年輕患者可減少起搏器更換。

植入後多久可以做核磁檢查?

最早可以進行核磁檢查的時間是植入後45天。

在植入早期,即使是抗核磁起搏器,也不能進行核磁檢查,這是因為起搏器植入早期,電極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心肌內固定。

具體應該怎麼做?

首先需要聯繫心內科醫生,由其協調起搏器工程師和影像科醫生共同完成核磁檢查。

心內科醫生首先會程控起搏器的參數,評估起搏器工作是否正常,然後,將起搏器程控為抗核磁模式。

另外,在檢查過程中一定有心電嚴密監測,檢查之後重新設定為原來的正常模式。

抗核磁起搏器的磁場要求

在進行核磁檢查前,需要詢問和確定磁場的強度。

抗核磁起搏器對磁場的強度有一定的限制,目前我國使用的各個品牌的起搏器,都要求磁場場強為1.5T,在國外的部分國家抗核磁起搏器已經通過了3.0T場強的認證。

專家推介:

崔國方,海慈醫療集團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二、三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兼任山東省心血管學會委員,青島市心血管學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心電生理學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心血管介入學會副主任委員。第五屆青島市著名好醫生。

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冠心病的介入性診斷和治療及各種起搏器的植入,主持省廳局級課題6項,在國家各類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青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信網記者 叢黎 通訊員 李均雁

[來源:信網-商訊編輯:光影]

【來源:信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僅膠囊大小 亞心總醫院為99歲老人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禕)沒有導線,形狀像一粒維生素膠囊,體積只有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卻能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8月7日,武漢亞心總醫院心臟中心介入團隊順利將一粒膠囊大小的起搏器植入患者體內,成功為一名99歲老人植入一枚無導線起搏器。
  • 院長「解」心: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高密市人民醫院完成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
    8月11日上午,高密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介入團隊順利將一粒膠囊大小、重量僅約2g的無線起搏器成功植入一名竇性停搏的患者體內。整個手術僅耗時30分鐘,患者目前術後反應良好,已轉入病房進行術後觀察。這是全國縣級醫院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該技術目前代表起搏植入領域的最高水平。
  • 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成功開展零射線下心臟介入射頻消融術!
    就在近段時間,小蔣心悸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越來越頻繁,儘管有一些顧慮,但是父母親還是帶著愛女來到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就診,接診她的是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符孝磊,符醫生詳細詢問了小蔣的病情,同為人父,很了解她父母的心情,符孝磊醫生對女孩父母說:「放心,我來給她完成射頻手術,不用接觸X線」。
  • 神奇的心臟備用「小馬達」 膠囊起搏器為六旬大爺保駕護航
    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智宏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在患者體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不僅讓患者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感染風險,還為不定時「罷工」的心臟保駕護航。六旬大爺無緣無故暈倒,一查是房顫惹的禍今年六十多歲的王大爺,身體一直很棒,但前不久卻出現了大問題——有時會突然眼睛發黑,幾秒後就會好轉,還有時會無緣無故暈倒。會不會是心臟出了問題呢?
  • 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濰坊中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冠脈無植入支架治療心臟血管閉塞介入手術
    治療難點及應對方案現有的最小支架直徑是2.25 mm,張大爺此次入院的罪犯血管為左迴旋支,左迴旋支閉塞段內徑2mm左右,不適合支架置入,單純球囊擴張術再狹窄率高。根據國內外最新指南,目前針對小血管病變的治療方案首選「藥物塗層球囊(DCB)」。李傑主任根據患者的病情,為患者選擇了藥物塗層球囊,成功開通了閉塞血管,實現了「介入無植入」的新理念。
  • 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這個起搏器可轉換核磁、起搏模式
    心臟起搏器植入後,患者如何更安全地行磁共振檢查?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顯示,50%-75%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帶來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我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12月1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首例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35床戴某和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22床阮某同時出院。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11月29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和介入團隊在開展2000多例心臟介入治療後,成功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到一名「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體內。至此,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 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左心室多位點起搏CRT-D植入手術
    半島網11月28日消息  11月13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心內二科完成醫院首例「左心室多位點起搏(Multipoint pacing,MPP)的CRT-D植入手術」,青島市市立醫院躋身國內少數有能力實施此類手術的醫院行列。
  • 【前沿技術】不用換電池的心臟起搏器將誕生,這意味著?
    比如,我們呼吸要通過肺的運動,用納米技術把肺運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就可以為身體內部的各種儀器充電,比如心臟起搏器。現在心臟起搏器使用紐扣電池,患者需要每3個月去一次醫院檢查一次電池,每五年更換一次電池。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如果用納米技術把肺運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就可以為紐扣電池充電,這樣就不用換電池了。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及原理
    若心肌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或者竇房結、房竇結不能有規律地發出電脈衝、下傳電脈衝,心臟就會出現心律失常,甚至停跳,危及患者生命。人工心臟起搏器可以對患病的心臟根據需要根據需要給予直接電刺激,人為地使心跳正常起來。
  • 心臟、肝臟先後「休假」 「ECMO+人工肝」讓重症患者重獲「心」生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羅勇、副主任程力劍率團隊討論後,決定為老人實施「主動脈根部替換+雙側冠脈開口移植+二、三尖瓣成形+心臟射頻消融+左房摺疊術+術中臨時心臟起搏器安置術」。「患者基礎條件很差,心臟巨大、心功能差,雖然術前做了充分的調整準備。但是患者病變多,手術複雜、時間長,術後很可能發生低心排症候群。」
  • 73歲阿婆46年換了22臺心臟起搏器:活下來不容易,感謝醫院
    澎湃新聞網消息,12月27日,在位於松江區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心導管室內,隨著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心臟起搏器被放入胸前皮膚下,並與通過靜脈穿刺置入患者心腔的電極導線相連,現年73歲的胡根娣阿婆完成了她人生中第22次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 上海專家完成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打破傳統禁忌
    (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據介紹,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 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
  • 美敦力公布新型心臟起搏器臨床研究數據
    最近,公司又在舊金山召開的Heart Rhythm Society Conference上公布了其新型無鉛起搏器Micra的最新研究數據,該數據展現出了這種新式設備在植入患者體內數月後穩定的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極端條件下這一設備仍然表現出良好的性能。研究人員在有20名患者參加的為其三個月和六個月的研究中發現,即使在最大功率單車試驗中,該產品仍然起到了良好的心率調節能力。
  • 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然而據統計,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
  • 美國科學家研發由微波發射器提供動力的心臟起搏器
    據外媒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起搏器,開發了一種無線、無需使用電池並可直接植入患者心臟的新原型產品。這種起搏器由位於身體外部的微波發射器提供動力,該設計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新型起搏器,其還能減少併發症。目前大多數起搏器仍然從根本上利用了同樣的機制。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人工心臟起搏器主要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  (1)起搏導管電極:它一方面將起搏器的輸出信號引向心肌進行起搏,另一方面將感知到心臟自身搏動的信號(腔內心電圖ICG)反饋給起搏器以控制起搏脈衝的發放。它是心內膜電極,目前已由早期的單極發展到雙極,甚至多極。作為長期起搏的導管電極必須是用生物相容性好、韌性好、抗老化、耐腐蝕的材料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