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家完成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打破傳統禁忌

2020-12-04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日電(陳靜 胡楊)記者2日獲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據介紹,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 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

  今年73歲的黃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狀況,市一醫院心內科(南)執行主任汪芳決定為他植入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

  「磁共振檢查能多方位成像、對解剖結構細節顯示好、組織解析度優越,在診斷腫瘤、骨關節病、大腦脊髓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檢查手段不可替代的。」汪芳告訴記者,「而我國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平均年齡是65-70歲,正是上述疾病的高發年齡,磁共振檢查很難避免。」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汪芳團隊為該患者植入全自動抗磁共振雙腔起搏器,手術十分順利,術後測試各項參數均滿意。

  傳統起搏器植入後行磁共振檢查是絕對禁忌。近年來,抗磁共振起搏器的問世,讓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也能接受磁共振檢查。但傳統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做磁共振檢查之前需要手術醫生、工程師及放射科醫生共同會診守候,開啟磁共振工作模式,磁共振檢查完畢之後再切換至起搏模式。如果患者需要分時段做不同部位的磁共振檢查,則起搏器需要多次程控,給醫生、患者、技術工程師均帶來很大的工作不便。

  全自動抗磁共振技術的出現大大簡化了磁共振檢查的工作流程。據汪芳教授介紹,全自動核磁功能起搏器是起搏領域的又一大進展,它不僅完全改變了植入起搏器後不能行核磁共振檢查的禁忌,還能一鍵式開啟14天的「窗口期」。在這14天內,患者可自由進出磁共振室,起搏器會自動識別並轉換為預先設置的「核磁模式」,離開磁共振室即刻轉換為原設置。患者在此期間可根據需要無限制行磁共振檢查,無需反覆程控,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最大程度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提升診療效率。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隱藏功能打破傳統禁忌,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
    今年73歲的黃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讓黃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他意外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狀況,專家們為他植入上海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
  • 植入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隱藏功能打破傳統禁忌,滬上首臺全自動抗...
    今年73歲的黃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讓黃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他意外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狀況,專家們為他植入上海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
  • 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首臺抗磁共振起搏器手術在滬完成 醫保報銷約四成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節省了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這個起搏器可轉換核磁、起搏模式
    12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12月1日,該院為一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節省了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對核磁共振兼容型起搏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抗核磁起搏器優勢在於能夠真正做到「起搏共振兩相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近日,海慈醫療集團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二、三科主任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成功為兩位老年患者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心臟中心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海慈醫療集團在起搏器的植入和臨床應用再上新臺階。
  • 我院引進廊坊市首臺「3.0T高端超導磁共振」
    這是廊坊市首臺3.0T高端磁共振成像系統,搭載了 此醫療重器的引進,使我院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同時擁有三臺超導磁共振,其中包括一臺「3.0T超導磁共振」儀器的縣級醫院。
  • 73歲阿婆46年換了22臺心臟起搏器:活下來不容易,感謝醫院
    澎湃新聞網消息,12月27日,在位於松江區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心導管室內,隨著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心臟起搏器被放入胸前皮膚下,並與通過靜脈穿刺置入患者心腔的電極導線相連,現年73歲的胡根娣阿婆完成了她人生中第22次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 高密市人民醫院完成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
    8月11日上午,高密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介入團隊順利將一粒膠囊大小、重量僅約2g的無線起搏器成功植入一名竇性停搏的患者體內。整個手術僅耗時30分鐘,患者目前術後反應良好,已轉入病房進行術後觀察。這是全國縣級醫院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該技術目前代表起搏植入領域的最高水平。
  • 僅膠囊大小 亞心總醫院為99歲老人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禕)沒有導線,形狀像一粒維生素膠囊,體積只有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卻能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8月7日,武漢亞心總醫院心臟中心介入團隊順利將一粒膠囊大小的起搏器植入患者體內,成功為一名99歲老人植入一枚無導線起搏器。
  • 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院長「解」心:讓核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說「OK」
    治療此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一聽說要安裝心臟起搏器,周先生直搖頭:「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我今後就不能做核磁共振類檢查了,那怎麼行。」    果真如此?    隨後,經過進一步溝通,周先生了解到,在省胸科醫院內,有一款長壽命抗核磁起搏器,這款起搏器對核磁檢查沒有任何禁忌。
  • 上海首臺新一代高端核磁共振機在閔行誕生 已在這家醫院投入使用
    2017年5月上海市和閔行區合力推動了東軟醫療全球磁共振研發中心落戶上海,不僅為上海高端醫療設備產業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也助推了上海市十三五的「創新驅動發展」目標實現。「東軟醫療將全球磁共振研發中心落戶上海,正是看到了上海在科技、人才、政策、產業鏈資源以及創新生態等多方面的優勢」,東軟醫療CEO武少傑稱,正是在這個研發中心,誕生了今天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啟動的新一代1.5T高端磁共振——盛世。
  • 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左心室多位點起搏CRT-D植入手術
    半島網11月28日消息  11月13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心內二科完成醫院首例「左心室多位點起搏(Multipoint pacing,MPP)的CRT-D植入手術」,青島市市立醫院躋身國內少數有能力實施此類手術的醫院行列。
  • 上海磁共振兼容性消毒儀大概什麼價格
    上海磁共振兼容性消毒儀大概什麼價格噴水把陽光房物體的熱量帶走降溫,並且可以達到自動清洗陽光房玻璃頂面的功能。降溫可以起到一時的作用,但因為噴水之後水會蒸發,蒸發的過程會帶走物體表面的一些熱量,隔熱效果大減。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在濰坊高新區誕生
    魯網濰坊8月19日訊(記者 張盟)8月18日,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順利通過權威部門檢測,打破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壟斷,標誌著濰坊高新區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再出新成果。
  •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患者「重啟人生」 2021-01-1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膠囊」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
    63歲的王女士7年前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近期起搏器程控發現起搏器電極磨損。同時由於患者發現雙側乳腺癌,需行乳腺癌根治術。外科醫生告訴她,要做乳腺癌手術,就要把原來的放在皮膚囊袋中的起搏器先拿掉,才能不影響乳腺癌根治手術的進行。這讓王女士陷入兩難境地。
  • 植入CRT術後注意事項
    CRT即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是一個類似於普通起搏器的裝置,由電極導線和脈衝發生器組成。電極導線經手術的方法分別埋置於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通過設定脈衝發生器的參數,使心臟按照規律跳動,糾正心房-心室之間以及左右心室之間的不同步關係,使心臟跳動恢復協調,從而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