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王女士7年前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近期起搏器程控發現起搏器電極磨損。同時由於患者發現雙側乳腺癌,需行乳腺癌根治術。外科醫生告訴她,要做乳腺癌手術,就要把原來的放在皮膚囊袋中的起搏器先拿掉,才能不影響乳腺癌根治手術的進行。
這讓王女士陷入兩難境地。摘除起搏器無異於要了她的命;可是不做乳腺癌手術,只能眼睜睜看著腫瘤發展。於是,王女士找到了孫冰教授。孫冰教授帶領團隊對王女士進行了全面評估,結合患者植入後起搏比例較低等特點,對診療方案縝密分析,並同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後,最終孫冰教授團隊為王女士選擇了Micra無導線起搏器進行植入。
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在劉學波教授的指導下,孫冰教授、毛玉副主任醫師通過股靜脈穿刺,憑藉熟練的技術將起搏器順利通過導管植入到心腔內部。術後檢查起搏器工作一切正常,第三天王女士就順利出院回家了,術後無明顯不適。
Micra無導線起搏器成功植入標誌著同濟醫院緩慢性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國際領先水平,起搏器植入進入「無線微創時代」。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學者探討無導線起搏器的設計及應用,經過了幾十年的科技發展,無導線起搏器終於變為了現實。2016年無導線起搏器誕生,掀起了起搏器技術新的變革。劉學波教授表示,和傳統起搏器不同,Micra創新的無導線、無囊袋設計,可以大大減少併發症發生的風險。Micra體積雖然僅有膠囊大小,但卻擁有超強的電池續航能力,可以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能,壽命超過13年。此外,患者植入該起搏器後仍然可以做1.5T(特斯拉)/3.0T全身核磁共振掃描檢查,滿足了患者之後疾病診斷的需求。Micra無導線起搏器的整個手術過程時間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的術後恢復情況也相對傳統手術方式更加良好。微創手術方式也避免了傳統心臟起搏器手術植入給患者帶來的皮下囊袋痕跡和手術創口傷疤。無導線起搏器作為創新的治療技術,已於2020年納入了上海市醫保,臨床正式開始應用。
不過,並不是每個心律失常的患者都適合植入Micra。有心室起搏需求,但依賴程度較低是Micra植入的最佳適應症。對於老年人和低體重、體型消瘦的人群,還有特殊疾病人群,如囊袋反覆感染、靜脈閉塞等;不想影響職業發展,如部分運動員,演員等;追求美觀和生活質量的人群可以選擇Micra。
劉學波教授強調,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成為我國心動過緩患者的「隱形衛士」,守護心律失常患者正常心跳,幫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