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醫院的核磁共振,關於做磁共振時發生的事故層出不窮。
曾在美國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核磁共振事故,一名女護士違反規程將氧氣瓶推入了核磁共振掃描室裡,結果氧氣瓶飛入了磁體中心,導致一名正在做磁共振掃描檢查的六歲兒童被砸中死亡。
其他類似的事故,除了人為的大意疏忽,還有包括腦動脈瘤夾在掃描時嚴重移位,心臟起搏器折斷導致病人死亡,甚至是眼部金屬異物導致失明等……這些都讓人觸目驚心。
我們去醫院為自己的健康尋求安全保證,卻同樣也不能忽視檢查流程出現的安全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核磁共振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做核磁共振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核磁共振具有無輻射損傷、軟組織解析度高、可以進行多參數成像、可以多平面成像等優點,對病變的檢出更加敏感,診斷更加準確,所以它被用於各種疑難雜症的檢查。比如:
核磁共振可以尋找病灶內細胞膜或其它有特點的代謝成分,精準鑑別腫瘤與非腫瘤;核磁共振可以擴散加權成像,在2小時內發現急性腦梗塞;核磁共振可以評估組織臟器的血流灌注,診斷早期腦梗塞等缺血性疾病。核磁共振事故頻發:是人為?是意外?
《印度快報》曾報導過一出發生在醫院的慘劇,一名男子陪同親戚做核磁共振檢查,當他帶著一個打開的氧氣瓶進入掃描室的一瞬間,就被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入儀器內。被搶救出來之後發現,由於吸入過多的純氧,該男子已經死亡。
很多人不知道,核磁共振設備周圍5米內,具有強大磁場。因此,在臨床操作中,不光各類大型金屬物體禁止進入共振室,患者在檢查前,也要把身體上的金屬物全部取出放在儲物櫃,以免因為強大的磁力被吸入機器,造成人員傷亡。
做核磁共振,不聽醫生話,後果你不想知道
1.換好病人衣服
做核磁共振檢查前,要換好醫生準備的病服。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活動,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自己的衣服上帶有金屬拉鏈等危險物品。
2.不能帶任何有磁性的物品進入磁共振環境
前面說過,如果帶入有磁性的物品進入共振室,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因此,在做核磁共振之前,要把身上所有的金屬物品去掉,比如項鍊、耳環、手鐲、眼鏡、手錶、皮帶、文胸等,容易讓人忽視的還有銀行卡、假牙等。
3.讓醫生仔細檢查身體內是否含磁性物體
對於一些以前裝有心臟支架或者肢體部裝有鋼釘的人來說,做核磁共振前要讓醫生檢查體內是否含有磁性物體。通常多數的支架和鋼釘都是非鐵磁性材質的,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要謹慎,以免體內的金屬在磁場裡面出現產熱的反應,影響檢測結果。
核磁共振與「核」無關,不存在輻射
民間有傳言,核磁共振具有輻射,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的危害。事實上,核磁共振雖然帶了一個「核」字,但是卻與我們想像中的「核」無關。
前面提到,核磁共振裡的核是氫質子核,人體內水分子的組成成分就是氫質子核。也就是說,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體內水的比例大、氫質子核含量多的特點進行成像的,主要採用的是電磁波原理。
電磁波的輻射就相當於電視、手機產生的輻射,微乎其微,對人體的傷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核磁共振不存在輻射。
此外,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核磁共振引起副作用的報導。至於一些人做完核磁共振時候會出現頭暈、腦漲、噁心等併發症,是因為檢查時間過長、過於緊張、睡眠不好等因素導致的。
預防核磁共振事故,應該是誰的責任?
雖然核磁共振已經做到了絕對安全,但是由於醫院和患者的疏忽,還是出現了一些事故。對於患者來說,聽從醫生的指揮是最重要的。對於醫院來說,也不可避免地承擔起責任,預防核磁共振事故發生。
第一,定期檢查並建立相關的程序和安全政策。核磁共振機器價格昂貴,上海發生一起輪椅被吸入核磁共振機器的事件,據稱相關的維修費就高達幾百萬。因此,不對於機器維護方面,醫院要定期檢查。而且,為了起到警示作用,建議建立規範的程序和安全政策。
第二,正規培訓評估醫護人員的相關安全知識。前面說到的印度發生的病人家屬被吸入核磁共振機器的案例,就是因為一名醫務人員要求男子進入掃描時幫忙搬動病人。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全面了解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並及時指導病人,避免發生危險。
第三,使用非磁性輪椅或輪床將非癲癇患者帶入磁共振環境。不少核磁共振事故,都是因為行動不便的病人坐著金屬輪椅進入共振室,如果將金屬輪椅換成非磁性輪椅或輪床,就能降低事故風險。
有的患者聽說核磁共振存在一定的風險,就會產生牴觸心理,其實大可不必。核磁共振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只要檢查的時候遵守相關的規定,就高枕無憂了。
[1]《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放射科醫生告訴你真相》. 生命時報. 2019-11-30[2]《【醫學科普】核磁共振那些事》. 泰興市人民醫院 .2016-08-05[3]《核磁共振檢查,一個人可以完成嗎?》. 搜狐健康. 2018-03-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