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阜外醫院趙世華教授在《國際心血管影像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心臟磁共振(CMR)檢查在評估心肌組織異常,比如充血、水腫、壞死、纖維化等方面的價值可與「金標準」病理檢查媲美,而且心臟磁共振檢查是無創的,可實時提供信息。
趙教授表示,由於能展示心肌組織特徵,心臟磁共振檢查很有可能會成為類似於心肌病理檢查的一種替代工具,即發展為病理影像學(pathologicalized imaging)。
趙教授呼籲臨床在更廣泛應用心臟磁共振檢查的同時,更多關注心臟磁共振檢查在提供組織特徵信息方面的價值。
他認為,「現在是說影像檢查像病理檢查的時候了」,「病理影像學」這一名稱的命名可能僅僅是時間問題。
趙教授指出,當代心臟影像檢查成像模式的發展已經逐漸從形態和功能向組織特徵甚至分子方面轉變。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影像不僅限於診斷,它在評估預後和危險分層等方面也發揮重要的作用。
病理檢查一直被視為診斷心血管病的金標準,但現在已有一些影像成像模式可顯示心肌組織特徵,未來很有可能會發展為病理影像學。
這種多序列、多參數的成像模式不僅可提供關於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信息,還能檢查是否存在心肌纖維化。
釓延遲增強(LGE)可準確反映心肌纖維化;T2WI和T2 mapping技術有助於觀察心肌細胞水腫;T1 mapping技術、細胞外容積定量和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可檢測到早期心肌纖維化,從而發現亞臨床病變的發病機理。
此外,LGE聯合T2 mapping、T2* mapping技術對於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血管阻塞和心肌內出血有重要的價值。
其他新興的技術,例如4D flow和心肌應變技術可評估心肌的病理生理功能,這是超越病理檢查的方面。
趙教授表示,組織病理學檢查雖能通過不同的染色技術、用顯微鏡顯示心肌組織的異常,但它是一種體外檢查方法,且很難在面對面的臨床實踐中獲得。
而心臟磁共振可通過無創的多序列成像技術,實時提供與病理檢查類似的心肌組織異常信息。
但全球的心臟科醫師並未充分認識到心臟磁共振檢查的這一獨特優點。
因此,從精準醫療和預後評估的角度出發,趙教授呼籲臨床更廣泛地應用心臟磁共振檢查,同時更多關注其在顯示組織特徵方面的價值。
來源:Shihua Zhao. Letter to the editor: is it time for imaging to level with patholo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16 July 2020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9》!
《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點擊查看內容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