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臟技術未來可期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除心臟移植外,人工心臟是終末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這是一種利用生物機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臟的泵血機能,來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醫療器械。因其研發應用涉及流體力學、電學、材料學、機械製造、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被譽為醫療器械中「皇冠上的寶石」。

        1月5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辦的中國第一屆機械循環支持大會在京召開。心臟中心外科團隊、高校科研人員、醫療器械企業代表、學會代表等,共議國內外人工心臟的發展前景和方向。

        人工心臟植入成後起之秀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有數據顯示,終末期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0%,與惡性腫瘤相當。

        「心衰正在成為我國居民巨大的疾病負擔。」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表示,中國人口數量龐大,醫療保障水平和歐洲、北美相比依然有差距,很多心臟病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因此中國的心衰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嚴峻。

        胡盛壽介紹,對於心衰而言,藥物治療雖然有進展,但總體上只是緩解症狀。外科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即心臟移植和植入人工心臟。現階段,心臟移植治療無法滿足臨床需求。由於供體數量有限,手術難度大,我國大多數移植醫院年移植例數在10例以下。而且,心臟移植術後,患者面臨慢性排異、感染等問題。術後的抗免疫抑制劑費用也不少,約10萬元左右。

        國際的心臟移植數量也增長緩慢,但人工心臟在北美地區的應用比例在逐年增加。數據顯示,2006年6月至今,北美地區已有近3萬例患者接受人工心臟植入。自2013年起,當地每年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超過2500名,已超過心臟移植患者數量。在患者生存時間方面,人工心臟植入不輸心臟移植。國際主流品牌第三代人工心臟Heart mate 3的隨訪數據顯示,患者2年生存率為79%,與心臟移植的80%非常接近。

        多中心開展國產設備研發

        人工心臟的醫學專業名稱是「心室輔助裝置」,技術發展經歷了3個時代。從第一代的搏動血流,到第二代的機械軸承,再到第三代的磁懸浮軸承,臨床效果越來越好。

        據介紹,第一代設備主要模擬心臟收縮與舒張,但體積大,機械故障率高;在此基礎上研發的第二代設備體積小,易植入,但存在長期應用磨損產熱的缺點,易造成血栓形成和出血;第三代有了較好的抗血栓性能,但存在對後負荷敏感的問題需要解決。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探索人工心臟的應用。目前,國內企業正在與醫療機構合作研發第三代磁懸浮軸承產品,並已陸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引進日本技術,由中國企業生產的人工心臟2019年8月已獲批上市。此外,由阜外醫院牽頭的國內首個多中心的左心室輔助裝置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2種裝置29例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

        「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人工心臟仍是我國與先進國家差距最大的部分,需要我們加快國產設備的研發,並開展多中心研究。此外,血泵的設計也有改進空間。」胡盛壽強調。

        據了解,目前美國進口的人工心臟在國內售價約合120萬元~130萬元。重慶永仁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本焱介紹,該公司2014年引進日本一種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後,在阜外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完成了15例臨床試驗,患者術後6個月以上生存率達100%,無裝置相關嚴重併發症。這是目前唯一在國內獲批上市的國產人工心臟,售價比日本、美國等地區下降約30%。

        搭平臺與做規範並行開展

        在胡盛壽看來,儘管起步晚,但我國的高校、科研機構在流體力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相當的實力,為人工心臟的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在的問題是需要搭建平臺。要搭建國產裝置的孵育轉化和評價平臺,使流體力學、電子控制、機械加工、測試評價、動物實驗、臨床轉化、治療應用、護理、康復各個學科領域能對話交流,形成合作機制。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公司多方碰撞,把思想火花變成模型,再變成產品。」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任委員楊虎介紹,該學會自20世紀80年代成立之初,就關注人工心臟的研發問題。未來將促進多方合力,共同推動中國人工心臟的研發。

        「我們需要制定大量規範,建立註冊登記系統,做好質量控制。」胡盛壽指出,要建立機械循環支持裝置規範化培訓體系,對手術團隊開展規範化培訓,比如符合指徵的患者篩選、圍術期處理的經驗積累和推廣、術後患者長期隨訪管理等,並要制定相應的專家共識。

        此外,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機械循環支持註冊登記系統,涵蓋臨床資料、危險因素監測、結局、醫療保險數據等,收集中國患者的臨床數據。建立全國機械循環支持患者數據協作網,在保障數據安全前提下分析挖掘。

相關焦點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人工心臟起搏器可以對患病的心臟根據需要根據需要給予直接電刺激,人為地使心跳正常起來。人工心臟起搏器在形式上可分為體外臨時起搏型和植入式(或稱永久性或埋藏式)兩種,前者供急救性臨時起搏,後者供長期性起搏治療。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即一般意義上的心臟起搏器。
  • 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獲批上市
    2019智博會上展出的「永仁心」人工心臟。(資料圖片)本報訊 記者吳陸牧、通訊員張婷婷報導:您聽說過「人工心臟」嗎?人工心臟被譽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主要功能是利用生物機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臟泵血功能,維持患者的血液循環。對於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來說,人工心臟是代替心臟移植的有效治療手段。
  • 國產完整人工心臟明年可面世 預計售價60萬(圖)
    記者于濤攝   廣州日報訊(記者李冀珩、潘斌)投資8800萬元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個完整人工心臟將在明年面世,而屬於這個人工心臟核心技術的「血泵」,本來或許可以成功延續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的生命。這是記者從昨天上午在中山舉行的第四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獲悉的。
  • 第一顆人工心臟曾引發了巨大爭議 | 人工心臟背後的故事(二)
    兩人度過了一段親密合作比翼齊飛的美好歲月,尤其是在體外循環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德貝齊與庫利的貝勒醫學院團隊,成為繼明尼蘇達州的柯克林(梅奧醫院)和李拉海(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之後,又一個完善設備技術使心臟手術成為常規手術的團隊,他們聯手開創了許多手術方式。
  • 醫學史上的5月11日:賈維克—7型人工心臟的發明者出生
    關於世界範圍內認可的首例人工心臟移植眾說紛紜,有說美國人在1969年完成的,也有說知道2013年的法國團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心臟移植。而今天要說的賈維克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977年發明出了第一款人工心臟。
  • 3D列印技術造出世界首個軟體人工心臟 能跳半小時
    日前,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尼古拉斯·科爾斯(Nicholas Cohrs)領導的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目前用於泵送血液的人工心臟泵等裝置仍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金屬和塑料材料難以與器官組織相融合,其不自然的運動方式也會給血液造成一定損傷。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及原理
    人工心臟起搏器在形式上可分為體外臨時起搏型和植入式(或稱永久性或埋藏式)兩種,前者供急救性臨時起搏,後者供長期性起搏治療。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即一般意義上的心臟起搏器。  2.人工心臟起搏器的原理和構造  人工心臟起搏器是一種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電脈衝刺激器,是應用一定型式的起搏脈衝發生器,與特製的導線(即:起搏導管電極)連接,和起搏電極發送電脈衝刺激心臟,使激動不能或傳導不好的心臟應激而起搏的醫療電子儀器。
  • 媒體報導:人工心臟研發公司「核心醫療」獲近億元A輪融資
    來源:金融界網站天眼查App顯示,近日,深圳核心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投資人新增杭州普華銳昆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市倚鋒九期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上海聯知創業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等。
  •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2014-12-04 11:27:02它的全稱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一種通過對成體細胞進行重編程獲得的幹細胞,其巨大潛能可媲美胚胎幹細胞,幾乎能發育成所有種類的細胞。在未來,應用iPS細胞可實現人工造血,可用於組織、器官的修復,甚至可利用其培育出全新的組織、器官。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教授,因在研發和應用誘導iPS細胞領域作出的貢獻,而榮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我國第一顆人工心臟獲批 這些A股公司有人工器官概念
    換個心臟有望多活10年?國內心衰患者的福音來了!我國第一顆人工心臟——「永仁心」昨日在重慶正式發布,該產品不僅有望大幅延長心衰患者的生命,上市後售價也將比國外同類產品便宜約30%。對於重症心衰患者而言,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是最佳治療方法,但由於供體不足,我國每年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僅400例左右,遠不能滿足患者治療需求。在此之前,全球只有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擁有成套技術及產品,我國尚無同類上市產品。重慶版「永仁心」將改變這一局面。
  • 世界首個3D人工心臟誕生!
    【TechWeb報導】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心臟,這種人造心臟「在形狀和功能上」非常接近真實的器官
  • 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獲批 或將於10月初正式上市
    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梁梟據人民網報導,近日,重慶永仁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仁心公司)的國家創新醫療器械——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EVAHEART I(以下簡稱「永仁心」人工心臟)正式獲得國家註冊上市批准,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上市銷售的植入式心室輔助產品
  • 俄科學家研製出獨一無二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克麥羅沃州州長謝爾蓋·齊維列夫表示,該州心血管疾病綜合問題研究所科學家研製出了獨一無二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新聞處援引齊維列夫的話說:「克麥羅沃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人工生物心臟瓣膜,這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計劃在克麥羅沃州建立臨床前研究中心,以開發符合世界標準的其它醫療技術。」
  •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完成首例「人工心臟」植入術
    5月24日,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成功開展一例達到國際水平的「人工心臟」植入術。中國工程院院士、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總院長、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主刀,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知名專家程兆雲教授擔任助手,為一名39歲的重症急診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人工心臟」。
  • 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原標題: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在2020中國5G+
  • 誰製造了5萬年前的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示意圖這種奇怪的事在別的地方也有,1980年左右就有科研團隊在非洲南部地區的一個深邃的山洞裡。發現了一個史前人類遺骸,而他的骨架上赫然出現一顆人工心臟。它的做工非常精細,就和真正的心臟一樣。而當今的心臟修復技術就是通過它而找到靈感的,那這種比人類還高明的黑科技5萬年是怎麼存在的?如果不是有一個高度文明的存在,是絕對做不出來的。
  • 藍帆醫療1.02億元入股同心醫療 專注人工心臟布局心衰領域賽道
    作為最複雜、最精密的醫療器械之一,人工心臟素有「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之稱,其研發能力也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高端醫療器械科技水平。  業內人士介紹,國際上人工心臟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從上世紀90年代上市的搏動式血泵,到本世紀以來上市的旋轉式血泵的變革。
  • 每日電訊報:人工心臟為病患延長五年壽命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外媒稱,一顆人工心臟首次移植成功,將為病人提供五年額外壽命。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這個在巴黎喬治·蓬皮杜醫院移植給病人的人工心臟靠表式電池提供動力,而電池可置於體外。它還利用一系列「生物材料」來降低人體出現排斥的可能性。
  • 正式上市後全國首例,人工心臟拯救42歲心力衰竭男子
    由於心臟移植供體極度缺乏,而心室輔助技術是目前國際上心臟移植的有效過渡支持手段。經省醫院心臟中心MDT評估,該患者符合心室輔助植入的候選人條件,且患者及家屬手術意願強烈。國內首例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成功實施據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介紹,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差,死亡率高,心臟移植是最終解決手段。
  • 芝加哥一生物公司成功3D列印出完整微型人工心臟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生物科技公司Biolife4D近日成功3D列印出了一顆完整的微型人工心臟。 雖然是迷你版本,但是其結構組織均和人類的心臟相同。為了創造這種心臟,他們使用了他們專有的生物材料,複製了真正的人體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