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層病變MRI診斷:記憶版

2021-01-19 神經病學自習室

 大腦皮層病變(記憶版)

病因: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炎性疾病、腫瘤、感染以及遺傳性疾病等。

Midnights原則

M-metablism 代謝性

I-inflammation,炎症

D-degeneration,變性

N-neoplasm,腫瘤

I-infection,感染

G-gland 腺體,內分泌

H-hereditary,遺傳

T-toxication中毒/trauma,外傷

S-stroke 卒中


記憶:M+NIHSS(大腦皮層病變,沒NIHSS評分?沒→M;NIHSS評分→NIHS)


M 代謝

1、層狀壞死:層狀壞死相關危險因素包括缺血/缺氧、癲癇持續狀態、代謝異常(低血糖)以及放療等。層狀壞死典型特徵是非增強T1序列上皮層的線樣高信號,T2、FLAIR序列相應的等或高信號,極少數會累及基底節、丘腦以及黑質等。

2、低血糖(代謝):長時間和嚴重低血糖患者可以導致類似於瀰漫性腦缺血-缺氧患者的影像學表現。低血糖患者基底節較少受累。

3、可逆性後部白質腦病症候群(RPLS):危險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劑以及細胞毒性藥物、高血壓、子癇以及代謝異常。常見臨床表現有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癲癇以及視覺異常。典型MRI表現為雙側枕葉及頂葉後部白質病灶。大腦中和大腦後動脈之間分水嶺區也常受累。

4、原發性胼胝體變性:該病常見於慢性及嚴重酗酒伴多種維生素缺乏的患者。病變選擇性累及胼胝體。通常表現為胼胝體整體或大部分區域T1低信號,T2/FLAIR高信號。

5、Wernicke腦病:B12缺乏:常累及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乳頭體、下丘腦、內側丘腦以及前旁扣帶回區等。


N 腫瘤

1、腦膜癌病:最典型的MRI表現為T1增強序列出現軟腦膜強化。

2、大腦膠質瘤病:典型影像學改變為累及兩個或多個腦葉的白質瀰漫性浸潤及相應結構的腫大。


I炎症

1、多發性硬化:主要影響白質的脫髓鞘疾病(T2及FLAIR上高信號,急性期常有開環強化),皮層受累還有助於與其他炎性脫髓鞘性疾病如NMO等相鑑別。


I 感染

1、克雅氏病(CJD):診斷要點包括典型的症狀和體徵(痴呆、共濟失調、視覺症狀、錐體束徵、運動障礙、無動性緘默等)、腦電圖出現周期性三相波、CSF14-3-3蛋白陽性。「鑲花邊」徵。

2、腦炎:炎症性(自身免疫性或副腫瘤)或感染性(皰疹病毒)腦炎早期常選擇性累及邊緣系統。


H 遺傳

1、大腦皮質發育畸形:通常是由於基因突變所致,包括可以引起神經系統發育遲滯以及癲癇的一大類疾病。通常,該病會表現腦部影像學結構的廣泛異常,而不僅僅局限於大腦皮層。


S 血管

1、MELAS :MRI表現為後部皮層受累為主、不符合大血管分布的異常病灶。

2、瀰漫性腦缺血-缺氧:早期病變為DWI序列皮層彌散受限。病變常常呈雙側瀰漫性,常見部位有分水嶺區、基底節(蒼白球最常見,常合併出血性病變)、白質等。基底節受累可與低血糖病變鑑別。

3、偏癱型偏頭痛:部分散發性或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患者可能會表現為一過性的皮層T2、FLAIR序列高信號以及腫脹,而DWI序列可以正常、低信號或高信號。

4、表面鐵沉積症:含鐵血黃素沉積在腦及脊髓軟腦膜下。通常跟既往創傷、開顱手術、腦脊液漏、神經根或神經叢損傷、血管畸形以及腦澱粉樣變性血管病等相關。瀰漫性表面鐵沉積症通常選擇性累及後顱窩。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相關焦點

  • 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_腦白質病變_MRI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 在判讀頭顱影像時,首先要排除沒有臨床病理意義的腦白質改變,避免過度檢查及誤診誤治,例如前述的側腦室后角旁的正常終末區白質以及嬰幼兒的髓鞘化不成熟等。脫髓鞘樣腦白質病變既可見於遺傳性腦白質病,也可見於獲得性腦白質病。遺傳性腦白質病的脫髓鞘樣病變多呈對稱性或瀰漫性,疾病種類非常多樣,有經驗的影像科及臨床醫師可根據病變部位進行鑑別,不同種類疾病的腦白質病變分布有不同特點。
  •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 皮層靜脈血栓
    本病人因外院診斷吉蘭-巴雷症候群收入我科,其顱內病變曾一度懷疑顱內腫瘤,這兩種病短期內在一個人身上發生實在令人費解,如何能夠解釋得通看來需要頗費一番功夫。首先患者吉蘭-巴雷症候群的診斷是否成立?急性起病的四肢無力,伴感覺障礙,腱反射消失考慮GBS是沒問題的,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當時的腦脊液未見異常可能與腰穿時機有關。但患者的神經電生理結果還是不太典型。
  • 皮層 / 皮層下 DWI 高信號: 這 5 類疾病不可忽視
    近期筆者在臨床就遇到兩個這樣的患者,一個擬診 CJD,基本意味著宣判「死刑」,另一個目前還未診斷明確,故特意和大家一起回顧下主要表現為皮層 / 皮層下 DWI 高信號的幾類疾病。 腦炎(包括病毒性腦炎、自身免疫性腦炎等)都有可能出現累及皮層 / 皮層下的 DWI 高信號。腦炎一般不難鑑別,急性起病,有發熱、頭痛等症狀。
  • 藉助MRI與PET-CT,早期診斷克雅氏病不犯難
    過於依賴14-3-3或EEG,應該歸因於1998年WHO制定的散發性克雅氏病診斷標準。實際上,2007年的UCSF和2009年歐洲MRI-CJD診斷標準更加推崇MRI在克雅氏病診斷中的地位,尤其是突出MRI-DWI在散發性CJD早期診斷中的價值,而14-3-3與EEG的地位則弱化。
  • 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篩查與診斷|指南共識
    癌前病變的篩查在胃癌、大腸癌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診治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基於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專家臨床經驗,《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0版)》經多學科協作對肝臟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作為肝癌的癌前病變,從概念、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等各方面進行了歸納和界定,旨在提出和建立肝癌癌前病變的概念和診療原則,為降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提高肝癌的總體治療效果作出貢獻。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 藉助MRI與PET-CT,早期診斷克雅氏病不犯難_克雅氏病_CJD_PET-CT...
    過於依賴14-3-3或EEG,應該歸因於1998年WHO制定的散發性克雅氏病診斷標準。實際上,2007年的UCSF和2009年歐洲MRI-CJD診斷標準更加推崇MRI在克雅氏病診斷中的地位,尤其是突出MRI-DWI在散發性CJD早期診斷中的價值,而14-3-3與EEG的地位則弱化。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該部位病變常引起支配眼球運動的多條顱神經麻痺、眼眶血液回流障礙及明顯疼痛的症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炎症、感染、血管源性疾病、腫瘤轉移及醫源性損傷等等。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田國紅教授將對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及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進行詳細的闡述,有助於提高神經內外科和眼科醫師對該部位疾病的認識。
  • 【推薦收藏】常見腦血管疾病的MRI表現
    掌握了動脈供血分布區,就有利於我們對腦梗死與炎症性病變、腦內脫髓鞘病變、腫瘤性病變相鑑別。  分水嶺梗死:    分水嶺梗死是動脈交接區的梗死,主要分為皮層型、皮層下型。皮層型主要發生在額葉、枕頂葉,表現多為三角形、楔形或扇形,尖端指向側腦室;皮層下型是深部的穿支動脈與腦皮層的動脈交接區的梗死,表現多為帶狀、串珠狀的改變。
  • 揭秘腔梗背後的腦白質病變
    醫生告訴她,這記性不好與腦白質病變有關。  記憶不佳不可大意  中樞神經系統可分為灰質和白質。腦灰質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顏色偏深,呈灰啡色,故名為灰質。腦白質則由神經元的突起構成,主要是深部神經纖維束,起神經傳導作用,顏色相對較淺,名為白質。  腦白質病變主要是指引起腦白質損傷的一組病變,以神經傳導束受累為特徵。
  • 超聲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現狀及新技術應用進展
    本文就常規超聲聯合新技術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另外,SWE有時會遭遇剪切波未產生或難以準確評估病變硬度的情況,使其敏感度較低。彈性成像可彌補常規超聲的不足,二者聯合不僅能顯示病灶形態學信息,揭示囊實性病變的流體成分及評估病灶硬度,且可對常規超聲BI-RADS分類的乳腺病變進行升降級,提高BI-RADS分類的診斷效能。
  • 回盲部炎症病變的隨訪有益於早期診斷克羅恩病
    結論 對不明原因的回盲部炎症病變患者進行>1年的前瞻性隨訪可有效早期識別和診斷CD。有腹部症狀的回盲部炎症病變是CD早期表現之一,初診時伴有腹痛、血清ASCA陽性是早期診斷CD的獨立危險因素。
  • p16/Ki-67雙染檢測 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除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宮頸癌篩查策略,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也是目前宮頸癌防治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 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9)於廈門隆重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維敏教授以「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小編整理如下。
  • 何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和重複癌?
    □河南省腫瘤研究院研究員 程心超    癌前病變:是指在原位癌形成之前的細胞增生階段,尤其是指不典型增生而言。因為正常細胞由增生到惡性腫瘤的轉變,一般經過單純性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再到原位癌。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問題思考: 1.定位診斷? 2.如何鑑別診斷?
  • 頭顱MRI告訴你答案
    急性期典型影像學表現為「三明治徵」,在矢狀位上病變主要位於胼胝體中層,而上層和下層正常。以胼胝體全段受累更為常見,而局限性胼胝體壓部病變僅見於1/3 的病例。 急性期後胼胝體異常信號逐漸消退。慢性期表現為胼胝體萎縮伴局灶性長T1、T2信號,可能反映了進行性脫髓鞘、局灶性壞死和囊變。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新聞—科學網
    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