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召開。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在11月14日上午的「主旨報告」版塊做了題為《白血病的精準治療——中國的探索與挑戰》的報告。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
創新使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時代!
白血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治療周期長的特點,它的治療手段包括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單抗及靶向治療等。黃曉軍教授表示,由於近年來對白血病的理解和生物靶點的發現,白血病已進入了一個精準治療的時代。
如今,白血病病人生存時間不斷延長,如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時間已由原來的4年延長至10年以上,白血病病人5年生存率已達到60%~90%。白血病治療的創新發展,也使白血病進入了一個慢病管理的時代。
那麼,在這麼一個精準、慢病管理治療的時代裡,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論壇上,黃曉軍教授為現場觀眾講述了「上海方案」與「北京方案」的故事。
「上海方案」:全球APL治療的轉折點
在過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一種高致死性的惡性腫瘤,患者兩年的生存率一般不超過20%。直至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的「上海方案」誕生,才得以扭轉了這一局面,「上海方案」使患者生存率達到了90%,成為全球APL治療的轉折點。
後來,黃曉軍教授團隊在「上海方案」的基礎上,通過前瞻性的臨床試驗,證明口服傳統中藥複方黃黛片可替代靜脈砷劑治療白血病。目前,口服黃黛片的應用已納入2019歐洲APL共識,並且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極大地促進了傳統中藥複方黃黛片的現代化應用。
黃曉軍教授表示,APL的治療進展開啟了誘導分化治療和靶向治療的先驅,屬於國際惡性腫瘤靶向治療上的革命性進展!
黃曉軍教授做了題為《白血病的精準治療——中國的探索與挑戰》的報告
「北京方案」:創造「人人有供者」新時代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黃曉軍教授表示,既往移植只有在同胞相合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單倍型相合移植因存在諸多難點(如植入率低、抗宿主病高、生存率低等),一直都被認為是「臨床禁區」,導致了供者來源缺乏,成為限制血液病治療的世界性難題。
如何跨越單倍型相合屏障,實現「父母給孩子、孩子給父母的移植」的夢想呢?從2000年開始,黃曉軍教授帶領著團隊不斷創新發展多項技術,如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病難點,黃曉軍團隊首次證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通過對移植物成分的改變,達到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目的;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了幹細胞的有效植入;通過強化預防,再次降低半相合移植抗宿主病;通過大量病例篩選,形成國際廣泛應用的供者優選規則……
在黃曉軍團隊不斷的探索之下,單倍型相合移植的一系列難題逐漸被解決,全球首個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移植體系——「北京方案」應運而生,而隨著單倍型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供者來源匱乏難題如今已得到了極大的解決。
目前,單倍型相合移植已被證明優於化療,並且與同胞全合具有一致的療效。
黃曉軍教授表示,「北京方案」在2016年已被世界骨髓移植協會推薦為全球半相合移植治療新標準,它改變了全世界42項國際指南,推動了全球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人人有移植供者」的新局面。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