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論壇 | 黃曉軍院士:精準打擊白血病!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

2020-11-25 39健康網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召開。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在11月14日上午的「主旨報告」版塊做了題為《白血病的精準治療——中國的探索與挑戰》的報告。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

創新使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時代!

白血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治療周期長的特點,它的治療手段包括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單抗及靶向治療等。黃曉軍教授表示,由於近年來對白血病的理解和生物靶點的發現,白血病已進入了一個精準治療的時代。

如今,白血病病人生存時間不斷延長,如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時間已由原來的4年延長至10年以上,白血病病人5年生存率已達到60%~90%。白血病治療的創新發展,也使白血病進入了一個慢病管理的時代。

那麼,在這麼一個精準、慢病管理治療的時代裡,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論壇上,黃曉軍教授為現場觀眾講述了「上海方案」與「北京方案」的故事。

「上海方案」:全球APL治療的轉折點

在過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一種高致死性的惡性腫瘤,患者兩年的生存率一般不超過20%。直至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的「上海方案」誕生,才得以扭轉了這一局面,「上海方案」使患者生存率達到了90%,成為全球APL治療的轉折點。

後來,黃曉軍教授團隊在「上海方案」的基礎上,通過前瞻性的臨床試驗,證明口服傳統中藥複方黃黛片可替代靜脈砷劑治療白血病。目前,口服黃黛片的應用已納入2019歐洲APL共識,並且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極大地促進了傳統中藥複方黃黛片的現代化應用。

黃曉軍教授表示,APL的治療進展開啟了誘導分化治療和靶向治療的先驅,屬於國際惡性腫瘤靶向治療上的革命性進展!

黃曉軍教授做了題為《白血病的精準治療——中國的探索與挑戰》的報告

「北京方案」:創造「人人有供者」新時代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黃曉軍教授表示,既往移植只有在同胞相合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單倍型相合移植因存在諸多難點(如植入率低、抗宿主病高、生存率低等),一直都被認為是「臨床禁區」,導致了供者來源缺乏,成為限制血液病治療的世界性難題。

如何跨越單倍型相合屏障,實現「父母給孩子、孩子給父母的移植」的夢想呢?從2000年開始,黃曉軍教授帶領著團隊不斷創新發展多項技術,如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病難點,黃曉軍團隊首次證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通過對移植物成分的改變,達到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目的;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了幹細胞的有效植入;通過強化預防,再次降低半相合移植抗宿主病;通過大量病例篩選,形成國際廣泛應用的供者優選規則……

在黃曉軍團隊不斷的探索之下,單倍型相合移植的一系列難題逐漸被解決,全球首個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移植體系——「北京方案」應運而生,而隨著單倍型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供者來源匱乏難題如今已得到了極大的解決。

目前,單倍型相合移植已被證明優於化療,並且與同胞全合具有一致的療效。

黃曉軍教授表示,「北京方案」在2016年已被世界骨髓移植協會推薦為全球半相合移植治療新標準,它改變了全世界42項國際指南,推動了全球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人人有移植供者」的新局面。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相關焦點

  • 王振義院士: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高伴Kimura病/腎病症候群
    中華醫學會第16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CSH)於9月24-27日在杭州召開,多位血液領域專家通過線上、線下與會,交流血液最新進展,同時共襄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成立40周年。本次血液分會設有主會場和白血病、紅細胞、出凝血、實驗診斷、移植、感染、淋巴瘤、骨髓瘤、中西醫、青年論壇和護理專場,全方位、多角度學習和交流。
  • 送別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生前仍掛念惡性腫瘤患兒
    就在4天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因病逝世,享年95歲。按照臨終遺願,她的遺體將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胡老高風亮節,做出了很多貢獻,不光是為首醫,也為首都的兒童醫學事業乃至全國兒童醫學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 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去世 專攻小兒白血病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北京晚報」 我國兒科界一共只有三位院士,全部都在北京兒童醫院。諸福棠院士早已駕鶴西去,今年仙壽120歲;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張金哲院士在今年9月25日剛剛慶祝了99周歲的生日。96歲的胡亞美院士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 剛剛,年齡最小的胡亞美院士去世了。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近日(11月27日),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支持,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的2020嶺南科學論壇之精準醫學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8名院士共聚一堂,縱論中國精準醫學發展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上世紀80年代,日本「愛情偶像劇」《血疑》在中國熱播,無數觀眾在驚嘆生死不渝愛情的同時,也了解了白血病的兇險。白血病的種類很多,它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素有「血癌」之稱,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又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患者得病後死亡率極高。
  •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要像阻擊「流行病」一樣構建中國慢病防控體系
    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共南山區委組織部主辦,廣東生命科學健康研究院協辦的「慢病防控之中國策略」院士論壇1月11日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侯雲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王隴德等大咖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關於如何防控慢病的專題講座。王隴德院士圍繞「健康中國2030」從醫療宏觀政策、技術創新、管理策略等方面分享防控和逆轉慢性病相關行業知識,探討慢性病幹預技術的實際落地和規範化應用問題。
  •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熱點_血液惡性腫瘤_治療_研究_醫脈通
    近年來,"發掘靶點——精準治療"的總體策略貫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新方法的研究,促成分子靶向治療
  • 黃曉軍:抗爭血液病,患者在心擔當在肩—新聞—科學網
    黃曉軍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北京方案」,在國際白血病骨髓移植領域突破並領先,他讓全世界知道,關於骨髓移植,在中國有個北大人民醫院,很強。 創新科研 臨床突破 「很多人覺得,看病診斷是一個規範,但其實這也能創新,也就是個性化的創新。」
  • 中國院士名人錄|第一學歷中專生的他,有著10個院士頭銜
    1975 年,22 歲的陳竺進入江西省上饒衛校讀書,畢業時各門成績全為優秀,被留校任教。陳竺團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註:俗稱砒霜)對APL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
  • 逝者|院士胡亞美:叩開中國兒童白血病治療的大門
    上世紀70年代,惡性腫瘤成為北京城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白血病排名第一。 作為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胡亞美率先向兒童白血病「宣戰」。十多年裡,在她的努力下,這一絕症的治癒率提高到74%,大量患兒的生命得到挽回。
  • 四院士齊聚西山 共話醫學前沿
    健康管理無論作為創新學科還是新興產業,都已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其影響力已輻射整個健康產業,多元參與健康管理的局面也已初步呈現。整合醫學、精準醫學、分子醫學、現代醫學……這些表面看起來與健康管理無關,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健康管理起著決策指導作用。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核心提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認為,要想提高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需要重視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篩查,對惡性腫瘤的異質性、可塑性、動態演變進程有更深入的研究,加強臨床應用的轉化,這樣才能在後續診療中突破瓶頸。
  • 96歲王振義院士喜獲生命科學獎,他讓"血癌"治癒率超93%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34;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王振義教授獨闢蹊徑,採用逆向思維來攻克這一疾病,並獲得成功,論文在國外《血液》雜誌發表後,引起國際血液界強烈震動,並由此掀起誘導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該論文截止2010年5月已被廣泛援引達1713次。
  • 詹啟敏院士談精準醫療國家戰略規劃
    今年是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收官之年,明天將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詹啟敏院士作為專家組組長,與一些專家共同制定國家的一些大計劃,其中包括中國醫學科技發展規劃,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精準醫學發展規劃等。在2015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論壇上,詹啟敏院士以專家個人身份談了我們國家在精準醫療的發展過程中的戰略需求和考慮。
  • ...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在美國癌症學會(AACR)《臨床腫瘤研究》上發表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對它的治療,一般主要採用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兩種方法。近些年,黃曉軍團隊首創國際公認的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體系,被國際同行稱為「北京方案」,已經使得「父母供子女」「子女供父母」等移植模式成為可能。
  • 王辰院士:呼吸病成慢病防控短板 需加強建設全民防治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 張斌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王坤朔)一提到慢病,人們首先會想到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而作為與前三者並列為四大慢病的呼吸系統疾病,卻長期受重視不足。
  • 人工智慧助力心血管慢病防控
    近日舉行的上海國際健康世博會上,由上海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復高峰論壇」和「衰老、心臟健康與 AI 智能」互動體驗現場傳出消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心血管慢病防控帶來更高更多要求。專家認為,面對心血管慢病持續增長的態勢,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預防,將有效彌補現有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 胡亞美院士逝世
    原標題:胡亞美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0月3日1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胡亞美1924年4月27日出生於北平。
  • 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樊代明院士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著手,用風趣幽默且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現場聽眾探討面對未來未知的傳染病特別是慢性病時,構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管理體系等的重要性,做好這些才能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切實做到「迎著風浪走,穩坐釣魚船」。
  • 千人送別胡亞美院士
    胡亞美院士(資料圖)本報訊(記者 蔣若靜)昨天清晨,上千人來到八寶山殯儀館,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胡亞美。胡亞美是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白血病患兒親切地稱呼她為胡奶奶。胡亞美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鄭胡鏞說,胡亞美院士對所有人都特別平易近人,和藹親切。「醫院裡,無論老少,都稱呼她為胡大夫,這是她最喜歡的稱呼。」胡亞美從來不批評學生,更不會苛責患兒及家屬。鄭胡鏞說,胡大夫發現學生犯了錯誤,也不會批評,但她會用自己的行動給學生進行示範,「她是身教勝於言傳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