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第16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CSH)於9月24-27日在杭州召開,多位血液領域專家通過線上、線下與會,交流血液最新進展,同時共襄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成立40周年。本次血液分會設有主會場和白血病、紅細胞、出凝血、實驗診斷、移植、感染、淋巴瘤、骨髓瘤、中西醫、青年論壇和護理專場,全方位、多角度學習和交流。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院士進行了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的主題報告,小編現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王振義 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
「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王振義院士感謝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並表示如今的中國血液領域需要中青年醫生繼續開拓前進,持續傳承與革新中國血液事業。
首先,王院士分享了一則罕見病例: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引出本次主題報告的3個重點內容:
患者病例特徵
1、嗜酸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王振義院士表示,嗜酸粒細胞(EOS)增多的原因可能有三:反應性(繼發性)、腫瘤性(克隆性,伴有細胞、分子生物學異常,伴發於其他腫瘤)、特發性(原發性)。
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的診斷流程(基於2016年WHO嗜酸粒細胞性疾病分類)
王振義院士表示,EOS增多可能繼發性於導致EOS增多的各種惡性腫瘤,NOS慢性嗜酸細胞性白血病(CEL)與其相似,但需要指出的是,CEL除存在克隆性以外還伴有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細胞增多。無細胞、分子生物學異常也無CEL特徵則為特發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但是,目前對於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是否存在克隆性仍存在爭議,王振義院士表示在2017年就有研究顯示,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存在大量基因變異。研究通過靶向測序,鑑定出59個基因中的140個變異,30例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的患者中有16例(53.3%)至少存在一種候選突變。TCR檢測結果顯示,4例患者(13.3%)存在克隆性TCR重排。
特發性嗜酸細胞增多症的基因變異情況
基於以上以及上文中患者的分子學檢查結果,王振義院士表示,該患者屬於存在克隆性改變的原發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2、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與嗜酸粒細胞增多的關係,為何淋巴結廣泛受侵
Kimura病,也被稱為木村病(KD),是一種罕見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影響皮下組織、淋巴結和唾液腺,常為多發,常見於頭頸部或同時發生在全身多個部位。近期,一項中國研究分析了46例KD患者的實驗室結果,顯示患者均有EOS增多(中位嗜酸粒細胞百分比為21.1%)及血清IgE升高(中位值為1591 U/L),而且其中3例(6.5%)出現腎病症候群。
對其中機制探究發現,當EOS發生克隆性演變,進展為惡性嗜酸粒細胞時,它會侵犯諸多臟器、皮膚組織等,引起嗜酸性終末器官損傷。王振義院士表示,國際及國內上已有少量EOS增多影響到腎臟的病例報告,並且其病理變化特徵也與上文中的患者類似。
因此,王振義院士得出結論,上文中的患者先為EOS增多,後發生基因改變,EOS惡變,廣泛侵犯身體中的臟器、皮膚組織等,侵犯到頜下軟組織,淋巴結腫大為KD;侵犯到腎臟則為腎病症候群。
EOS惡變侵犯臟器、皮膚組織等
3、IgE明顯升高與EOS升高有無關係?
淋巴結和骨髓是IgE產生的潛在部位,惡性腫瘤也是導致IgE升高的原因之一,也有研究顯示,特發性高嗜酸粒細胞症候群也是EOS增多和高IgE症候群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嗜酸細胞血症患者的IgE水平能達到正常值的10倍-20倍。
既往有研究者分析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徵時發現,當發生風溼性/過敏性疾病時,Th2細胞被激活,引起EOS增多,Th2細胞還可通過B細胞和肥大細胞導致IgE升高。最近的一篇研究也顯示,EOS在IL-5和IL-18的作用下變為成熟的EOS,從而引發嗜鹼細胞增多產生IgE,除此之外,成熟的EOS也可通過B細胞產生IgE。
EOS與IgE的關係
最後,王振義院士對上文中患者的發病過程及上述3個問題進行了總結,患者為克隆性嗜酸細胞增多,該病是逐步形成並發展的,當患者發生基因改變後,EOS進入惡性環境,侵犯身體各種臟器或組織,從而導致該患者淋巴結廣泛腫大和腎臟改變,該患者並未進行心臟等其他臟器的檢查,因此尚不清楚心臟等其他臟器的侵犯情況。而該患者出現IgE明顯升高的原因是因為EOS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