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2020-12-06 健康一線視頻網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

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中性粒細胞主要的作用是吞噬細胞,當人體出現一些感染或炎症的時候,中性粒細胞會從骨髓中釋放一部分,血液中其他的部分中性粒細胞會趕到有炎症的地方,吞噬細胞和細菌。它的驅化能力比較強,吞噬能力也比較強。

那麼,是不是中性粒細胞升高就表示我們生病了呢?

正常情況下,人的中性粒細胞也可以升高。比如在劇烈運動後,或者情緒激動過程中,中性粒細胞也會從骨髓中釋放出來一部分,這個時候中性粒細胞也會過性增高,這叫正常性增高,也叫心理性變化。但是即便出現中性粒細胞增高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有細菌感染,即感冒發熱的病人,還有一些其他的病人,比如肺炎也是會升高的。

最後,需要提醒朋友們,如果您的血常規檢查結果出現了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一定要反覆檢查,諮詢醫生,不要盲目擔心哦。

相關焦點

  • 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是什麼,它的升高與降低各代表什麼
    在我們了解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之前,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性粒細胞是什麼。中性粒細胞主要出現在瑞氏染色片中,它的胞質主要呈現一種無色或者是非常淡的紅色,並且中性粒細胞的功效是可以起到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是一種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細胞,並且中性粒細胞主要來源於我們人體的骨髓中。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細胞分為很多種如紅細胞、白細胞等,在這之中還有一種細胞名為中性粒細胞。可能很多朋友會很納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
    摘要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其有可能導致化療藥物劑量降低、化療時間延遲乃至粒細胞減少性發熱(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從而增加治療費用、降低化療效果和生存質量,影響患者預後。
  • 科學家發現人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
    儘管事實證明中性粒細胞的研究很艱難,但了解人類中性粒細胞是如何發育的,在當前很有意義,因為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液和肺部都了發現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升高。近日,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追蹤到了人類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罕見幹細胞,提供了一條幹預中性粒細胞發育出現差錯的疾病的潛在途徑。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當病原體進入人體後,會被「崗哨」淋巴細胞打上標籤——抗體。注意!有一波神奇的操作:有的標籤還自帶「調味劑」,也就是調理素,能讓病原體相對中性粒細胞口感變得更「美味」,讓後續的吞噬作用更加強大高效。衝破崗哨的病原體開始侵染組織,此時,中性粒細胞還在血液中巡視。那麼問題來了,中性粒細胞是如何衝破血管屏障來殲滅病原體的呢?
  • 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六期|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免疫系統|-健康界
    與巨噬細胞不同,中性粒細胞不是抗原提呈細胞,而是血液中隨時待命的「職業殺手」。一旦它們被召集,那麼僅僅需要半個小時,中性粒細胞就能離開血液並被完全激活。  在這種狀態下,中性粒細胞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吞噬能力,一旦它們的獵物被吞入,一整套強力的化學物質就在等待這個不幸的「客人」了。  中性粒細胞也可以產生細胞因子,警示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
  • 二肽酶1負責中性粒細胞的募集
    二肽酶1負責中性粒細胞的募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5:47:01 2019年8月22日出版的《細胞》報導了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Donna L.
  • 王曉嫁教授: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規範化管理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放化療引起的最常見的血液學毒性:25%~40%化療初治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超過60%患者化療延遲和減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劑量改變患者中有超過60%再次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中性粒細胞型表現為氣道瀰漫性中性粒細胞浸潤,非Th2細胞因子(IL-17A、IFN-γ和IL-8)水平升高,伴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平滑肌增生[16, 17]。少炎症細胞型較少見,患者以氣道平滑肌異常增生為特徵,無顯著氣道炎症。重症哮喘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存在不同的表型和內型,尤其中性粒細胞型重症哮喘仍無特異性治療藥物。
  • 腸黏膜中性粒細胞完全消失,可改善UC長期治療結局
    其它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內鏡緩解的UC患者在黏膜活檢時,有14%~40%可以觀察到中性粒細胞相關的持續炎症活動。 需要說明的是,中性粒細胞並不是腸黏膜的正常組成成分,因此持續的中性粒細胞炎症活動可用於某些臨床結果的預測。
  • Cell|單細胞測序揭示組織環境對中性粒細胞命運共同決定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壽命短且各不相同中性粒細胞壽命不長,其形成組織特異性的機制是什麼呢?作者將每個組織的特徵投射到血液中性粒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上,發現血液組織的特徵是最強的,批量轉錄組數據顯示肺、小腸和皮膚的轉錄組更加多樣化,可能是屏障組織受到自然暴露的共生微生物群的影響,無菌小鼠的腸道和皮膚幾乎沒有中性粒細胞證明了這一猜想。但肺和脾臟的中性粒細胞又是如何形成組織特徵的?
  • Nature Immunology: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研究新進展
    在新一期《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中,Mócsai及其同事首次證明,在體內生理條件下,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整合素信號途徑,也需要Src對含有ITAM的接頭蛋白DAP12和FcRγ磷酸化。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他們證實用β-葡聚糖(β-glucan,一種從真菌中提取的化合物)「訓練」先天免疫系統,激發了先天免疫細胞的產生,特別是中性粒細胞,這些細胞在動物模型中經激活後可預防或攻擊腫瘤。為了證實這種聯繫,這些研究人員從通過暴露於β-葡聚糖而接受先天免疫訓練的小鼠中分離出中性粒細胞,並將它們與長成黑色素瘤腫瘤的細胞一起轉移到沒有接受β-葡聚糖的小鼠身上。在接受來自之前接受過先天免疫訓練的小鼠的中性粒細胞的動物中,腫瘤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
  • 中國應用指南│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的治療
    因此,充分認識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的相關風險、診斷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於降低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的發生和死亡風險至關重要。在《中國應用指南│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診斷》中,介紹了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的定義、流行病學、診斷及風險及耐藥評估。本文將針對該類患者的治療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JCB:巨噬細胞可「趕走」中性粒細胞促進機體炎症修復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威斯康辛-邁迪遜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通過誘導中性白細胞,使其離開機體損傷的組織進而幫助治療炎症。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2-19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