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

2021-02-12 瑞思坦生物

中性粒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戰士,幫助治癒損傷或抵禦疾病。然而,一旦它們在發育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可能成為危險的標誌。儘管事實證明中性粒細胞的研究很艱難,但了解人類中性粒細胞是如何發育的,在當前很有意義,因為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液和肺部都了發現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升高。

近日,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追蹤到了人類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罕見幹細胞,提供了一條幹預中性粒細胞發育出現差錯的疾病的潛在途徑。相關研究結果於8月18日發表在《Immunity》期刊上。

早在2018年,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群能夠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祖細胞,這些祖細胞的工作就是產生中性粒細胞,但它們似乎也促進了腫瘤的生長。研究人員認為,檢測這些祖細胞可能給醫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方法來發現早期癌症病例。不過首先,他們需要對中性粒細胞的發育有更多的了解。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人類中性粒細胞發育過程中存在得更早的祖細胞類型:早期的單能性骨髓中性粒細胞祖細胞。他們率先使用一種稱為飛行時間流式細胞術的工具來區分這些罕見的細胞和其他類型的免疫祖細胞。

該研究使得他們有可能在這種早期祖細胞表面上鑑定出更多的特異性蛋白標誌物。他們發現eNeP細胞可由獨特的表面蛋白標誌物CD71和CD117加以鑑定。這些蛋白標誌物的發現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只用了少數標誌物來追蹤中性粒細胞。這項新的研究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從第一天開始追蹤中性粒細胞發育的特定標誌物。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皮膚癌和肺癌的病例往往伴隨著包括這些早期祖細胞在內的未成熟中性粒細胞湧入血液。這些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在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發生變化,不過他們還不確定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癌症進展。

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一現象,以便觀察這些中性粒細胞是否與患者預後相關,或者是否能成為COVID-19的藥物靶標。同時,希望能夠發現阻止中性粒細胞達到成熟的確切機制。

資訊出處:

[1]Huy Q. Dinh,Tobias Eggert,et al.Coexpression of CD71 and CD117 Identifies an Early Unipotent Neutrophil Progenitor Population in Human Bone Marrow[J].Immunity,2020,(8).

[2]LJI TEAM GETS FIRST-EVER LOOK AT A RARE BUT VITAL STEM CELL IN HUMANS[N].La Jolla Institute,2020-08-18.

[3]Yanfang Peipei Zhu,Lindsey Padgett,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 Early Unipotent Neutrophil Progenitor with Pro-tumoral Activity in Mouse and Human Bone Marrow[J].Cell Reports,2008,(8).

[4]Discovery of human neutrophil progenitor opens the door for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could serve as an important biomarker for early cancer detection[N].[2]La Jolla Institute,2008-08-28.

相關焦點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據大多數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的理解,這些藥物作用於所謂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即應對身體特定威脅的T細胞和B細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約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更為普遍地對身體入侵者作出反應的先天免疫系統可能是免疫療法成功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細胞分為很多種如紅細胞、白細胞等,在這之中還有一種細胞名為中性粒細胞。可能很多朋友會很納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
    正確評估化療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風險,早期識別FN和感染,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治療,對提高抗腫瘤治療整體療效、降低死亡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相關循證醫學證據和專家共識,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和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制訂了《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版)》,旨在為中國腫瘤學醫師提供更合理的診療方案。
  • 科學家們在中性粒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Nature (2020) doi:10.1038/d41586-020-01672-3【1】Immunity:鑑定出人骨髓中罕見的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doi:10.1016/j.immuni.2020.07.017中性粒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戰士。它們隨時準備採取行動,幫助治癒損傷或抵禦疾病。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作者們通過優化實驗條件,分別對小鼠穩態下的骨髓、外周血和脾臟進行中性粒細胞分離和單細胞RNA測序,並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建立了穩態條件下的中性粒單細胞圖譜。按照發育成熟的順序,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可以分為5群,包括3個處於分裂階段的亞群(G0、G1、G2) 和2個分裂後的較成熟亞群(G3、G4)。
  • 王曉嫁教授: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規範化管理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放化療引起的最常見的血液學毒性:25%~40%化療初治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超過60%患者化療延遲和減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劑量改變患者中有超過60%再次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
  • 研究人員發表中性粒細胞穩態和炎症狀態下的單細胞發育和異質性圖譜
    中性粒細胞是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循環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是宿主抵禦入侵細菌等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沒有統一的認知,這種分歧阻礙了中性粒細胞研究的發展。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5:04:3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Benjamin M.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Brinkmann稱其為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這一發現開闢了中粒細胞系研究的一個新領域[3]。巧的是,中性粒細胞內有一種超級高效的「84消毒液」——次氯酸工廠。在這個小小的工廠中,髓過氧化物酶與過氧化氫(H2O2)共同與氯離子發生氧化反應,產生次氯酸。其中,髓過氧化物酶來源於中性粒細胞,過氧化氫是細胞吸收的氧(O2)通過線粒體膜結合酶(NADPH酶)轉換而來的氯離子則是由體內物質代謝產生的。
  • Cell|單細胞測序揭示組織環境對中性粒細胞命運共同決定作用
    發現中性粒細胞在多種組織中的生命周期較長,有助於適應組織環境。蛋白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學分析確定了中性粒細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別發現在肺部,組織特異性編程使得趨化因子能夠指導至定位區域,以維持器官穩態和生理需求。
  • Nature Immunology: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研究新進展
    在新一期《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中,Mócsai及其同事首次證明,在體內生理條件下,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整合素信號途徑,也需要Src對含有ITAM的接頭蛋白DAP12和FcRγ磷酸化。
  • 捐骨髓真的要把骨頭鋸開取骨髓麼? 幹細胞能從哪裡獲得?
    捐骨髓真的要把骨頭鋸開取骨髓麼? 幹細胞能從哪裡獲得?時間:2018-05-03 14:49   來源:網際網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捐骨髓真的要把骨頭鋸開取骨髓麼? 幹細胞能從哪裡獲得? 每年都有很多人被確診為白血病,但同時也有很多志願者願意通過捐獻骨髓來挽救他們的生命。
  • 上海科學家發現腦垂體激素遠程調控骨髓內造血幹細胞數量
    他們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的論文首度揭示人類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腦垂體激素——促黃體生成素在造血幹細胞數量穩定維持中的重要調控功能。與腫瘤細胞一樣,幹細胞在體內具有無限增殖的潛力。但與腫瘤細胞不同的是,各個組織的成體幹細胞數量處於嚴密的調控狀態。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是負責生成人體所有血液細胞的始祖細胞。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時至今日,幹細胞生殖科學又到了什麼樣的研究階段?  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來源:新浪科技距離科學家能夠將皮膚或骨髓轉化為人類嬰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大眾科學雜誌《發現》(Discover Magazine)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精子的可能性。
  • 俄烏科學家攜手探索骨髓幹細胞治癒癲癇頑症
    本報莫斯科8月12日電 俄羅斯和烏克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運用移植骨髓幹細胞的方法,成功治癒了一位癲癇病患者,為人類治療這一頑症提供了新的方法。  近年來,細胞移植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快,特別是運用移植幹細胞治療疾病的方法受到了各國科學界的廣泛關注,隨著新幹細胞源的不斷發現,人體中寶貴的骨髓質也漸漸進入了醫學科學家的視線,因為它也屬於幹細胞。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是什麼,它的升高與降低各代表什麼
    我們都知道組成人體最小的單位就是細胞了,而我們人體中的細胞也非常豐富多彩,各種樣式,各種顏色以及各種功能的細胞都有,比如說白細胞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是對我們人體具有修復功能的細胞,被譽為我們保衛我們人體的「戰士」,那麼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中性粒細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