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表中性粒細胞穩態和炎症狀態下的單細胞發育和異質性圖譜

2020-11-24 生物谷

 

 

2020年7月27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程研究組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羅鴻博研究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馬鳳霞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reveals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 in homeostasis and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

中性粒細胞是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循環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是宿主抵禦入侵細菌等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沒有統一的認知,這種分歧阻礙了中性粒細胞研究的發展。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另外,由於中性粒細胞的半衰期只有15-20小時,對實驗操作細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們通過優化實驗條件,分別對小鼠穩態下的骨髓、外周血和脾臟進行中性粒細胞分離和單細胞RNA測序,並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建立了穩態條件下的中性粒單細胞圖譜。按照發育成熟的順序,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可以分為5群,包括3個處於分裂階段的亞群(G0、G1、G2)和2個分裂後的較成熟亞群(G3、G4)。作者們針對顆粒蛋白、細胞周期、殺菌功能等方面,詳細解析了每個群體的特徵,並結合流式細胞標記等方法驗證了這些群體的存在。研究發現,雖然單細胞RNA測序定義的異質性細胞群體與經典形態學分群整體具有較高相關性,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能辨別出形態學相同、而轉錄組有差異的G3和G4粒細胞群體,增加了對骨髓成熟粒細胞異質性的認識。根據顆粒蛋白基因在亞群之間表達的異質性,作者們提出了顆粒蛋白產生的「分選假說」(sorting mechanism),並通過轉錄調控網絡分析鑑定出了中性粒細胞發育過程中特異上調的新轉錄因子。

作者們接下來分析了外周血及脾臟中的中性粒細胞,發現外周器官中主要存在3群具有不同轉錄組特徵的成熟中性粒細胞PMNa、PMNb和PMNc。RNA速度(RNA velocity)分析揭示了這些成熟群體有不同的骨髓來源和複雜的群體間相互轉化關係:1)PMNa和PMNb主要分別由骨髓的G3和G4發育而來;2)PMNa和PMNb均可發育成PMNc,但是PMNa和PMNb之間很少有轉化發生。利用免疫螢光成像技術,作者們進一步驗證了高表達幹擾素刺激相關基因的成熟中性粒細胞(PMNb)在脾臟中獨特的空間分布,提示該亞群可能具有不同於其他亞群的宿主防禦功能。此外,作者們還將之前文獻中使用單細胞測序定義的異質性群體映射到本研究建立的中性粒細胞參考圖譜,統一了領域對小鼠穩態下中性粒細胞異質性的分類。

最後,為了研究細菌感染對中性粒細胞發育及亞群的影響,作者們分離了急性腹膜炎小鼠的骨髓、外周血、脾臟及感染部位的中性粒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和分析。發現在炎症狀態下的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群體沒有改變,但各群體的數目比例、功能特徵、轉錄因子表達和群體轉化路徑等發生了明顯變化。分析和實驗結果共同表明,急性髓系造血主要通過增強早期中性粒細胞分裂活動和縮短分裂後中性粒細胞成熟時間來共同完成,這些發現為急性細菌性感染治療提供了潛在分子靶標。

總的來說,該研究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Cell|單細胞測序揭示組織環境對中性粒細胞命運共同決定作用
    這種可塑性已在病理或穩態條件下得到證明,重要的表現是具有組織特異性的表型和轉錄譜【2】。髓系白細胞中,大部分對組織相關特徵的研究都聚焦在巨噬細胞上,對中性粒細胞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性粒細胞在循環中的生命周期較短、組織環境遺傳適應的轉錄活性較低。
  • 研究人員揭示乳腺細胞發育中細胞狀態特異性轉錄因子網絡和細胞譜...
    Reveals Cell-Stat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and Lineage Relationships」,利用最前沿的單細胞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揭示了正常乳腺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特異性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的變化動態和細胞譜系的關係。
  • 單細胞文章快訊
    結果:在34665個細胞中,共鑑定出26個細胞亞型。在所有疾病階段,巨噬細胞都是主要的免疫細胞群(>60%),並且發現了一個炎症相關的巨噬細胞簇,在該簇中HIF1a調節基因的表達上調。EAM誘導後,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中性粒細胞釋放IL-1參與EAM過程。亞急性炎症期T細胞所佔比例最高。
  • Science|細胞分化過程中狀態圖譜與細胞命運圖譜
    近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Seq)能夠捕獲處於分化各個階段的成熟細胞類型,可用於描述基因表達在空間上的「狀態圖譜(state map)」,為研究細胞狀態的層次結構及隨時間變化的基因表達動力學提供了工具【2】。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ChIP-seq identifies heterogeneity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測序繪製首個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圖譜
    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導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過程的單細胞圖譜。在該項研究中,作者首先製備了受孕後4周至17周的人胚胎肝臟、卵黃囊、腎臟和皮膚組織單細胞懸液,隨後利用流式細胞術和單細胞測序技術對其進行了轉錄組基因表達定量分析,從而構建了完整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圖譜。基於這一單細胞圖譜數據集,作者主要利用了基於力導向圖算法的數據降維方法,以高維度基因表達譜為依據,推測了造血和免疫細胞的發育路徑。
  • GUT:劉巖/應曉敏/劉兵團隊單細胞尺度解析胃癌異質性和胃化生細胞...
    通常,化生是由環境刺激觸發的,其可能與微生物和炎症的有害作用協同作用,化生的標誌是細胞身份的改變,改進對化生的臨床篩查和監測會更好地指導預防或早期發現不典型增生和癌症。 近日,中國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利用無偏倚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闡述了胃化生細胞的起源,從而為胃腫瘤異質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為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巖主任、軍事醫學研究院應曉敏研究員和劉兵研究員。該結果發表在消化道領域權威期刊GUT。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研究人員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繪製了T細胞發育的各個階段的圖譜
    Chintan帕雷克,MD,在該的薩班研究所洛杉磯兒童醫院,成為領導一個團隊,生成T細胞在人胸腺如何制定一個全面的路線圖調查的。這項研究將於6月16日發表在《免疫》雜誌上。T細胞是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白細胞,可以抵抗病原體或癌細胞等入侵者。了解人類T細胞發育對於治療由異常T細胞發育引起的疾病(如白血病和免疫缺陷)以及開發高效免疫療法(如CAR-T)至關重要。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2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émy Bosselut及其小組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 Nature Immunology: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研究新進展
    在新一期《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中,Mócsai及其同事首次證明,在體內生理條件下,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整合素信號途徑,也需要Src對含有ITAM的接頭蛋白DAP12和FcRγ磷酸化。
  • JCB:巨噬細胞可「趕走」中性粒細胞促進機體炎症修復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威斯康辛-邁迪遜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通過誘導中性白細胞,使其離開機體損傷的組織進而幫助治療炎症。
  • Cell|伊波拉病毒病單細胞圖譜分析揭示了病毒與宿主的動態變化
    開發了第一個基於CyTOF和Seq-Well高維單細胞技術的BSL-4研究平臺。對EBOV感染的21隻恆河猴的共90個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樣本進行分析,並進一步在體外用EBOV感染PBMCs,並通過Seq-Well分析基因表達圖譜,剖析宿主與病毒的相互作用,全面表徵細胞在EVD過程中的狀態和動態變化。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裡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
  • 大事件、新技術引領單細胞進入新時代
    研究人員通過scRNA-seq和光片成像技術構建了數位化虛擬胚胎,其中捕獲了18個譜系海鞘原胚形成過程中每個單細胞在每次細胞分裂時的全基因表達軌跡。 通過使用高覆蓋的scRNA-seq,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無需先驗知識便可將單個胚胎的單個細胞分層為細胞類型的計算框架。
  • ...通過修飾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觀環境驅動腫瘤轉移 腫瘤異質性及...
    單克隆、多克隆原發灶和轉移灶的上皮細胞及基質細胞表達譜分析顯示了這種協同作用是間接的,是通過局部和系統微環境介導的。作者確定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群受表達IL11小亞克隆的調節,敲除中性粒細胞的表達,可以阻止腫瘤轉移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