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2020-12-08 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2-19  瀏覽:

中性粒細胞作為向腫瘤組織遷移的第一道天然免疫細胞,可以立即殺死異常細胞,激活長期特異性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因此,酶介導中性粒細胞的活性氧(ROS)升高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腫瘤免疫治療策略。1月16日,我校王啟剛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Cascade enzymes within self-assembled hybrid nanogel mimicked neutrophil lysosomes forsinglet oxygen elevated cancer therapy」,設計了一種納米凝膠,通過表面磷酸酶觸發了鐵氧化物納米粒子周圍寡肽的自組裝,以模擬產生的中性粒細胞溶酶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氯過氧化物酶(CPO)在生物激發納米凝膠中的級聯反應可以將腫瘤組織中的活性氧轉化為次氯酸(HClO)和1O2,可以治療沒有外部能量激活的腫瘤。

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單位是同濟大學,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吳青博士和何志剛博士,共同通訊作者是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李濟宇教授,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霞副教授和王啟剛教授。

癌症仍然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每年在全世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傳統的臨床癌症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藥物/放射耐藥性以及腫瘤再生長的發生率增加等。由長期進化而來的人類先天免疫系統,通過分子氧依賴細胞失活溶菌酶相關消化和釋放免疫細胞因子,激發了一種新的高效治療癌症的生物化學方法。中性粒細胞依賴的細胞失活通常發生在幾百納米大小的中性粒細胞溶酶體上,其活性氧(ROS)反應活性由髓過氧化物酶(MPO)、過氧化氫(H2O2)和滷化物離子的生物催化系統決定。

研究人員通過以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的形式,將超分子納米凝膠結構中的級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氯化物過氧化物酶(CPO)作為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將腫瘤微環境轉化為有相對較高水平的ROS,從而構建出多功能SOD/CPO負載納米凝膠體系(SCNG)用於腫瘤治療。

 

響應EDT機制方案及SCNGs的製備

 

    採用EPR技術,以TEMP為誘捕劑,在H2O2(100μM)的NaCl溶液(100 mM)中模擬內源環境進行定性檢測和驗證1O2由SCNG產生的信號。結果表明SCNGs中的級聯SOD和CPO能有效地將腫瘤組織中的活性氧轉化為抗腫瘤治療的1O2組分。

 

    根據所得實驗結果,研究人員提出假設:充分利用腫瘤區域的酶反應的酶動力療法(EDT)可以控制產生1O2來治療癌症。


相關焦點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約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更為普遍地對身體入侵者作出反應的先天免疫系統可能是免疫療法成功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受趨化因子作用後,中性粒細胞表面的L-選擇素(selectin)數量增加,血管內皮細胞開始表達P-或E-選擇素;這兩類選擇素結合可使細胞貼向血管壁,稱為著邊作用(margination);這時中性粒細胞迅速表達整合素(intergrin),例如MAC-1和LFA-1等,與內皮細胞的配體結合可使中性粒細胞變扁,緊密粘貼內皮細胞;繼而中性粒細胞變形移出血管外,以阿米巴運動的方式向趨化源移動
  • 腸黏膜中性粒細胞完全消失,可改善UC長期治療結局
    因此,腸黏膜嗜中性粒細胞完全消失,應該成為UC的組織學治療目標。 其它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內鏡緩解的UC患者在黏膜活檢時,有14%~40%可以觀察到中性粒細胞相關的持續炎症活動。 需要說明的是,中性粒細胞並不是腸黏膜的正常組成成分,因此持續的中性粒細胞炎症活動可用於某些臨床結果的預測。
  • 王曉嫁教授: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規範化管理
    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屆CSCO腫瘤支持與康復治療學術年會暨第十六屆全國癌症康復與姑息醫學大會以直播形式召開,主題是「支持與姑息使癌症治療更有效」。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曉稼教授解讀了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規範化管理指南。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Brinkmann稱其為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這一發現開闢了中粒細胞系研究的一個新領域[3]。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新冠病毒外形看似複雜,但其實與其他病毒結構相似,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外層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衣殼包被,內層主要是遺傳物質(核酸)。因此,次氯酸對其有極強的殺傷作用,也是中性粒細胞能抗衡新冠病毒的制勝法寶。不過,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能力極強,給中性粒細胞造成了超負荷的工作量,漏網的新冠病毒就會趁機轉移到組織繼續增殖,攻擊我們的器官。
  • 科學家們在中性粒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並不都是戰士---它們可能是危險的叛徒。血液中高水平的未成熟中性粒細胞可以是癌症的一個信號,甚至可能是新冠肺炎(COVID-19)的生物標誌物。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追蹤到了人類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罕見幹細胞。這就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條幹預中性粒細胞發育出現差錯的疾病的潛在途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Immunity期刊上。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顯然,亟需闡明重症哮喘的發病機制,並據此研發新的精準治療方法。重症哮喘根據氣道炎症病理表型,可分為嗜酸粒細胞型、中性粒細胞型和少炎症細胞型。其中,嗜酸粒細胞型主要緣於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治療不敏感,或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誘導的Ⅱ型固有淋巴細胞(ILC2)激活對激素治療產生抵抗性[14]。
  • JCB:巨噬細胞可「趕走」中性粒細胞促進機體炎症修復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威斯康辛-邁迪遜大學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通過誘導中性白細胞,使其離開機體損傷的組織進而幫助治療炎症。
  • 開發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降解不想要的細胞表面...
    這些作者開發出一類新的分子,它們可以將不需要的蛋白從細胞表面或周圍環境中穿梭到溶酶體中,其中溶酶體是專門用於蛋白降解的細胞區室。這些分子稱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sosome targeting chimera, LYTAC),它們的工作機理是選擇性地用標籤標記蛋白,這個標籤決定了蛋白的命運,使之作為細胞垃圾進行降解。
  • 中國應用指南│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的治療
    由於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狀和體徵常不明顯,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確,發熱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徵象,如沒有給予及時恰當的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相關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認識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的相關風險、診斷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於降低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的發生和死亡風險至關重要。在《中國應用指南│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診斷》中,介紹了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的定義、流行病學、診斷及風險及耐藥評估。
  • 中山大學宋爾衛團隊發現,中性粒細胞死後留下的DNA骨架,竟然為癌細胞指明了肝臟的方向
    每次看到好好的免疫細胞被癌細胞拐成幫兇,奇點糕都會恨鐵不成鋼地代入上面的經典對白……然而科研進展看多了,總有種免疫細胞一大半都是內鬼的錯覺。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甚至是血小板,統統都被奇點糕的小本子記到過「幫兇」那一欄。就連《工作細胞》裡無比可靠的寵妻狂魔「白哥」中性粒細胞,現實中也可能會被策反,攻擊奮戰的T細胞,簡直是背刺無處不在啊。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科學家發現人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
    儘管事實證明中性粒細胞的研究很艱難,但了解人類中性粒細胞是如何發育的,在當前很有意義,因為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液和肺部都了發現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升高。近日,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追蹤到了人類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罕見幹細胞,提供了一條幹預中性粒細胞發育出現差錯的疾病的潛在途徑。
  • 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NKG2A,閃耀ASCO2020,且對新冠治療展現潛力
    現在談到癌症治療,免疫治療可以說是其最火的領域之一,它是利用並加強患者免疫系統的力量來攻擊腫瘤的療法,已經成為癌症治療的「第五支柱」。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是免疫治療的一個重要思路,國內外以PD-1/L1、CTLA-4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成功上市,已經證明了這一治療策略的臨床轉化潛力和商業價值。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部分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俗稱「尿毒症」),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除了複雜的腎臟移植手術外,尚缺乏可靠的藥物用於治療此類疾病。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
  •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
    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感染通常進展迅速,由於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不能產生強有力的炎症反應,可能僅表現為發熱等非特異性表現,但嚴重者可導致膿毒症候群、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和治療費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合併發熱、感染常常會導致化學藥物的減量或化療延遲,最終影響抗腫瘤治療療效。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1月9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