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NKG2A,閃耀ASCO2020,且對新冠治療展現潛力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現在談到癌症治療,免疫治療可以說是其最火的領域之一,它是利用並加強患者免疫系統的力量來攻擊腫瘤的療法,已經成為癌症治療的「第五支柱」。

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是免疫治療的一個重要思路,國內外以PD-1/L1、CTLA-4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成功上市,已經證明了這一治療策略的臨床轉化潛力和商業價值。而他們商業化的成功也使得多種腫瘤免疫治療方式呈井噴式發展,同時,更多腫瘤相關免疫檢查點的開發對於給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知道選擇尤為重要。

隨著ASCO 2020會議即將在本月底召開,這一領域的開發商提交的最新研究結果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新的免疫檢查點TIGIT(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結構域)引起了廣泛關注,羅氏的PD-L1藥物Tecentriq+TIGIT單抗Tiragolumab組合療法的2期臨床研究CITYSCAPE的首批數據顯示,其一線治療PD-L1陽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緩解率翻倍高達31.3%,且安全風險未增加。

詳情點擊:TIGIT+PD-L1「王炸」組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緩解率翻倍,且安全風險未增加

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免疫檢查點則是來自NKG2家族的NKG2A。日前,Innate Pharma/阿斯利康宣布將在ASCO 2020會議上公布NKG2A抗體Monalizumab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2期臨床試驗的最新積極數據。

在此之前的2018年10月,阿斯利康就與法國Innate Pharma籤署了一項協議,以1億美元的預付款獲得後者的抗NKG2A抗體Monalizumab(IPH2201)的全部腫瘤學權利。

NKG2A:充滿潛力的免疫檢查點

NKG2家族蛋白是複雜的受體-配體信號網絡中的一類受體,兼具抑制性和激活性,是開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非常有吸引力的靶點。NKG2蛋白是C型凝集素,可與細胞表面的CD94二聚。

NKG2A是NKG2家族中的「抑制性」成員,主要表達在CD56hi NK細胞、NKT細胞和CD8+αβ T細胞亞群中。非經典MHC I類分子HLA-E是NKG2A-CD94的主要配體,表達水平比經典MHC I類分子低約25倍,在大多數正常組織中都有表達,NKG2A與HLA-E的相互作用能抑制NK細胞和T細胞的激活。

Innate Pharma/阿斯利康的NKG2A抗體Monalizumab治療SCCHN的II期臨床包含3個隊列。此次ASCO會議上更新的數據為隊列2(Monalizumab聯合西妥昔單抗三線治療經鉑類化療和PD-1/PD-L1抗體治療後的SCCHN患者)的研究結果,總緩解率ORR為20%(8/40)。該數據與2019年ESMO會議上披露的隊列1中PD-1/L1抗體治療抵抗的亞組結果相符,其總緩解率ORR為17%(3/18)。

Monalizumab單抗和西妥昔單抗的組合顯示出可控的安全性,支持繼續研究。沒有不良事件導致治療中斷。17名患者(42%)經歷了3-4級不良事件。僅一名患者(2%)經歷了與Monalizumab單抗有關的3-4級不良事件:周圍感覺神經病變和乏力。沒有報導與治療有關的死亡。

今年,阿斯利康將啟動Monalizumab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的3期臨床研究。

NKG2A和HLA-E的關係就類似PD-1和PD-L1的關係,這也使NKG2A成為一種充滿潛力的免疫檢查點,NKG2A抑制劑能促進T細胞和NK細胞的抗腫瘤能力。這有望和現有的免疫療法互補,更好地治療癌症患者。

NKG2A之於新冠肺炎

目前,對於新冠肺炎治療的探索已然成為全球醫藥界的首要任務之一。研究表示,當按疾病嚴重程度對COVID-19患者進行分類,並將這些數據與免疫細胞組成進行交叉分析時,發現疾病嚴重程度與淋巴細胞百分比呈負相關關係。有研究描述了COVID-19患者免疫反應失調的發生,並將這些改變與SARS-CoV-2感染的病理過程聯繫起來,研究還證實了T細胞數量的顯著減少,在嚴重的病例中更明顯。

另外對淋巴細胞亞群的分析可以觀察到,在COVID-19感染患者中,三個主要淋巴細胞群(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平均值下降,在嚴重病例中這種下降更為明顯。

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在淋巴細胞群中,主要參與抗COVID-19反應的CD8 +和NK細胞在總數和功能受損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重症患者的T細胞和CD8 + T細胞的數量比輕度患者低。此外,與輕度疾病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相比,重症患者的NK細胞計數顯著降低。

與此同時,COVID-19感染患者除了這些細胞的數量減少外,還顯示NK和CD8 +T細胞的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衰竭的NK和CD8 + T細胞顯示出CD94/NKG2A受體的表達增加。有趣的是,在治療後恢復的患者中,NK和CD8 + T細胞的數目得以恢復,並且其NKG2A表達也顯著降低。

這些發現使其可以假設,與COVID-19感染相關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功能衰竭破壞了其抗病毒免疫力,而CD8+和NK細胞中特異性觀察到的NKG2A的表達增強可能會有助於維持這種減弱的抗病毒監測。

與載有肽的HLA-E結合後,NKG2A通過兩個抑制免疫受體傳導抑制信號,從而抑制這些免疫細胞的細胞毒活性,並在各種慢性病毒感染過程中促進病毒傳播(例如多瘤病毒或人類巨細胞病毒)。已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幾種細胞因子(例如IL-6和IL-10)顯著增加,它們可引起NK和初始(naive)CD8 +細胞上NKG2A表達的上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COVID-19感染的早期階段,IL-6和IL-8釋放增加,通過STAT3依賴性機制損害NK細胞的功能,從而導致這些細胞的細胞毒性能力降低。

由於已經廣泛承認包括NK和CD8 +細胞在內的各種白細胞可與嗜中性粒細胞進行雙向交叉串擾,因此可以想像,這些細胞數量和功能的改變可能損害它們的相互平衡。

實際上,已經充分確定,涉及嗜中性粒細胞和NK細胞的接觸依賴性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刺激後者產生幹擾素(IFN)-γ,這是一種在抗病毒防禦系統中佔有獨特地位的多功能細胞因子。有趣的是,IFN-γ在被感染肺中直接抑制病原性嗜中性粒細胞的積累並損害嗜中性粒細胞存活,這是旨在抵消中性粒細胞的積累及其對宿主的不利影響的防禦機制。

在這種情況下,很少在嗜中性粒細胞上表達的NKG2A可能在嗜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之間平衡的改變中扮演關鍵角色,從而遏制了一些淋巴細胞群的擴增(特別是針對NK和CD8 +細胞)而不會影響嗜中性粒細胞的擴增。同時,COVID-19患者中細胞因子(IL-6和IL-10)的釋放增加可能加劇這種免疫細胞比例失調,引起NKG2A表達上調,進而增加其對淋巴細胞成分的抑制作用,從而破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之間的平衡。同時,IL-6和IL-8水平的升高會進一步惡化這種情況,IL-6和IL-8水平的升高可以增強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活性,同時對NK細胞有抑制作用。

NKG2A在COVID-19患者中嗜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之間發生變化中的作用的示意圖

目前,科學家正在加速研發用於治療COVID-19大流行的疫苗和藥物。同時,免疫療法領域正在出現有希望和令人鼓舞的潛在選擇,它利用我們免疫系統的成分來調節或增強其反應。

基於上述的情況,Monalizumab可能能夠釋放這些細胞的「剎車」作用,通過增加IFN-γ的生產從而恢復足夠的抗病毒活性。值得注意的是,NK和CD8細胞功能的恢復可以重組免疫細胞池,已知該免疫細胞池主要在嚴重的COVID-19感染病例中會出現明顯的不穩定(unsettlement)。

總之,由於NKG2A顯著參與了宿主實現足夠的免疫反應。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假設抗NKG2A單克隆抗體Monalizumab(目前在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幾種腫瘤疾病積極的進行臨床開發)可能是治療嚴重新冠肺炎患者(其特點是NK和CD8細胞的抗病毒活性突然顯著降低)的一種可行方法。

參考資料:

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releases/innate-pharma-to-present-new-efficacy-data-for-monalizumab-in-combination-with-cetuximab-in-head-and-neck-cancer-at-the-asco20-virtual-scientific-program/?keywords=Innate+Pharm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0-0450-7

來源:藥研網

相關焦點

  • 「治癒癌症」更近一步!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近些年來,針對T淋巴細胞開發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人類治癒癌症帶來了希望。然而,這種類型的治療手段對於大部分癌症患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效果。PD-1及PD-L1抑制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大約在20%左右,仍有80%左右的患者對治療耐受。因此,需要尋找可以預測療效的新的生物標記物。
  • 澳研究稱一種藥物可能有潛力治療新冠
    澳研究稱一種藥物可能有潛力治療新冠新華社坎培拉11月4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南澳大利亞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義大利同行發現,一種β受體阻滯劑有助於抑制肺癌擴散,也可能有潛力治療新冠。南澳大利亞大學從事癌症研究的尼馬爾·魯賓遜介紹,他們與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團隊合作,通過動物實驗發現,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有助於抑制肺癌擴散,而肺癌的炎症與新冠病毒引發的炎症有相似之處。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新一代治療性細胞試驗成「潛力股」,免疫治療新風口
    來源:免疫時間國際期刊《Nature》近日發表綜述性文章,重點介紹了將各種NK細胞定向療法用於癌症,並確定兩大研究方向:優化用於過繼轉移的治療性NK細胞的來源和增強NK細胞體內毒性和持久性。由此可見,儘管當前腫瘤免疫治療很火,但需要解決的難點也很多。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引言:不斷發展的免疫療法(上海市胸科醫院 王家明)過去幾年,癌症免疫領域發展迅速,免疫治療可以說是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療效最為確切的新療法。其是一種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性,或者解除癌症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來達到對抗癌症目的的治療方式,屬於生物治療的一種。
  • 為什麼新抗原疫苗可能成為下一個重大的癌症免疫治療突破口?
    一直以來,人們就期望著有一種疫苗,能幫助免疫系統識別並根除癌症。目前看來,新生抗原是腫瘤免疫治療的理想靶標。因為新生抗原只在腫瘤中進行特異性表達,所以幾乎不太可能誘導耐受性,損傷正常組織細胞。  根據CBinsights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的觀點,新抗原疫苗和之前那些失敗的腫瘤疫苗非常不同,它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疫苗,已經被奉為癌症治療的下一個重大突破。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根據最新版NCCN肺癌指南(2020.1版)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療方案如下:非小細胞肺癌新靶點及藥物方案如下:因此,202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推薦肺癌患者應檢測的靶點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興靶點MET、RET、HER2、TMB。
  • 個性化癌症疫苗、諾華CAR-T 免疫治療進入了怎樣的新階段
    貝殼說特邀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研究所和中國藥科大客座教授、《國際醫藥動態》雜誌主編、江蘇健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建新作客線上沙龍,獨家解讀免疫治療和個性化癌症疫苗的發展前景。1.為什麼說這兩大研究發現具有裡程碑式意義?2.這兩項科研成果有何實質性不同?
  • 科學瞬息-新冠疫苗新靶點!抗體治療惡病質
    新冠病毒疫苗再添新潛在靶點!7月13日《nature·medicine》發表:康復新冠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輔助T細胞反應,在新冠疫苗開發以來,大多數都是針對病毒的糖蛋白(S),引導其與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識別,引發中和抗體;儘管在動物實驗上實現,也不能在人類中保證效果,藥物人類糖蛋白免疫原性特性很難區分;這項研究表徵COVID-19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性輔助性T細胞(
  • 新技術助力癌症個體化治療
    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科學家吳鵬博士開發的一項新技術旨在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一個新的平臺,推動個性化癌症治療。由於分離病人身上最有用的免疫細胞難度很大,個性化治療一直受到阻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2日的《細胞》雜誌上。
  • 未來十年免疫治療將使大部分癌症消褪
    現在,研究癌症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差異就比較簡單了,通過二代基因測序對二者進行全外顯子及全轉錄子組測序,就能找到癌症細胞突變產生的新抗原,甚至知道哪一個是旗幟新抗原,即最早期的一些突變引起新抗原,這些突變可能在所有的癌細胞裡都是存在的,但是在正常的細胞中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癌症的特異性抗原。
  • 2020"生物技術猛公司"15強榜單:從抗擊COVID-19到治療癌症
    新銳名稱:AbCellera成立年份:2012臨床專攻:通過搜索和分析天然免疫系統,快速發現抗體類藥物在2020年,AbCellera因為與禮來公司合作發現靶向新冠病毒的候選抗體療法LY-CoV555而為人所知,不過該公司的技術平臺在防治流行病之外還能在治療包括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開發方面發揮威力。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免疫激動劑就是這類藥物,是全球腫瘤免疫研發的新熱。2016年,一家專注於腫瘤免疫激動劑的公司成立了——它就是禮進生物,由前艾伯維腫瘤研發資深科學家王結義博士所創立。公司以全球創新的腫瘤免疫激動性抗體管線為核心、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研發。
  • 老藥新用潛力如何?《自然》子刊探討新冠治療方案
    由於開發新療法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因此,從「老藥」中尋找潛力藥物是重要策略。文章指出,最先暴發於中國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2019-nCoV傳播迅速,當前,在全球四大洲的25個國家或地區已有超過4萬例患者確診,死亡風險約為2%。疫情暴發的同時,相關藥物研究及專利申請的關注度日益上升。
  • 2020年:吹響NK細胞免疫治療的衝鋒號
    目前,越來越多的癌症治療使用了免疫細胞,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表的數據[1],截止2020年3月,全球有1438個癌症細胞免疫療法管線正在進行中。在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在主題《合成免疫技術與腫瘤免疫治療》中表示,2020年吹響了NK細胞免疫治療的衝鋒號:
  • 2020年:吹響NK細胞免疫治療的衝鋒號
    免疫療法開創腫瘤治療的新紀元,逐漸成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以及靶向治療之後的第五大療法。目前,越來越多的癌症治療使用了免疫細胞,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表的數據[1],截止2020年3月,全球有1438個癌症細胞免疫療法管線正在進行中。
  •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7:32 通過抗serpinb9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以及進行免疫治療,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Reza Abdi研究組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
  • 新生兒圍產組織細胞治療新冠等疾病漸成新趨勢
    2020年,新冠病毒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同時它也為製造和提供細胞治療的機構創造了新的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過2100項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臨床試驗被正式註冊,其中包括抗病毒藥物、細胞治療等多種創新療法。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