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繼發 Loffler 心內膜炎一例

2021-01-15 丁香園

編者按:近期 Circulation 雜誌報導了一例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繼發 Loffler 心內膜炎病例,該病例由格拉斯哥心血管中心 Campbell 博士等報導, 實屬罕見。

一、病例介紹

44 歲女性患者,4 周前出現進行性的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既往史僅有哮喘(未曾入院)。ECG 示左室肥大(LVH),胸片可見肺實質浸潤和雙側胸腔積液。血生化 TnI 輕度增高(0.66ug/L),BNP 顯著增加(3273pg/ml),嗜酸粒計數明顯增加(3.58x109/L)。經食道超聲(圖 1 )示左室離心性肥厚、射血分數 61%、右室和雙房大以及左室充盈受限。


圖 1. 經食道超聲示:A 圖心尖二腔位,B 圖心尖四腔位,C 圖乳突肌處胸骨旁短軸位。D 圖為心尖水平。圖示左室顯著肥厚。

遂使用 釓增強 磁共振輔助診斷,結果如圖 2 所示。穩態自由進動成像(SSFP)技術顯示嚴重的左室肥厚和左室收縮功能保留(射血分數 58.8%)。注射釓劑 10 分鐘後,採用相位敏感反轉恢復(PSIR)梯度回波序列,可見左室心內膜下造影劑延遲強化(圖 2 和 3 白箭頭示),表明纖維化形成。左室未見增強的部位,符合左室血栓診斷(圖 2 和 3 黑箭頭示)。T2-mapping  可見心內膜下高信號,可能為心肌水腫,反映了炎症過程(圖 2D)。


圖 2. A 圖為經食道超聲胸骨旁短軸位;B 圖為心臟磁共振證實左室顯著肥厚;C 圖示左室心內膜下造影劑延遲強化(白箭頭);左室血栓形成(黑箭頭)。T2-mapping  可見釓增強和超聲心動圖類似分布。

心肌釓劑造影延遲強化(纖維化)合併 T2 加權成像可見心肌水腫(急性炎症),可見於高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HES)。骨髓活檢嗜酸粒計數大於 50%,無骨髓異常增生的證據。免疫組化:P-ANCA 和 MPO 強陽性。

入院後,患者出現了意識下降和急性腎損傷(GFR 下降至 7 ml/min),需要輔助通氣和透析。腦部磁共振可見多發大腦皮層下梗塞,雙側灰質和白質灌注不足,相比腦栓塞更符合血管炎表現。

考慮到腎功能損傷,可能是系統性血管炎的繼發表現。故初步診斷為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和 Loffler  心內膜炎。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使用 T2-mapping  來提供額外的組織定徵,明確是否發生水腫以及炎症的替代指標。T2-mapping  可以定量地而又客觀地衡量水腫,故可以用於監測治療的療效。

二、治療和預後

使用甾體類激素和環磷醯胺治療,嗜酸粒計數、腎功能、MPO 和 ANCA、意識水平正常後出院。6個月後複查 CMR,左室肥厚明顯減少(左室質量從 129.1 g/m2 到 58.6 g/m2),心內膜下釓劑攝取和左室血栓減少(圖 3 和圖 4 )。T2-mapping 可見水腫減少。


圖3. A 和 D 分別為心臟磁共振釓增強造影 4-腔位和 2-腔位,白箭頭示造影劑延遲強化,黑箭頭示左室血栓。B 和 E 為 6 個月 CMR 複查結果,C 和 F 為 T2-mapping 複查結果,均可見對比劑延遲強化降低。


圖4. 免疫抑制治療前(A 和 C)、後(B 和 D)的 CMR 和 T2-mapping 成像結果,可見左室肥厚、釓劑延遲增強、水腫減少。

三、拓展學習

嗜酸性肉芽腫血管炎是一種系統性的壞死性血管炎,可引起心臟的心包炎、心肌缺血和心肌炎。本病例涵蓋了 Loffler 心內膜炎的經典表現,心內膜增厚和纖維化,心尖部血栓和心腔閉塞。這些表現在高嗜酸粒細胞增多症中報導較多,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中偶有報導。就病理表現而言,兩者相似。在此,筆者強調用 T2-mapping 加增強造影來診斷和評估治療的療效。

點擊關注「心血管時間」微信公眾號,即可獲得 5 個丁當。


相關焦點

  • 肉芽腫性唇炎的臨床評估及診治進展_肉芽腫性唇炎_口面部肉芽腫病...
    (granulomatous cheilitis,GC)是由Miescher於1945年首先提出的,又稱米舍爾肉芽腫性唇炎。OFG是由Wiesenfeld於1985年首先提出,泛指所有局限於口腔及頜面部組織的肉芽腫性病變(但不包括已經確定的肉芽腫性病變的系統性疾病如結節病或克羅恩病),是由非乾酪性肉芽腫性炎症引起的口面部腫脹。OFG還可見於MRS,由於MRS指復發性口面部腫脹、復發性面癱、裂舌三聯徵,而GC指單純的唇部肥厚腫脹,因此,GC也曾被認為是MRS的單症狀型。
  • 結節病性肉芽腫性肌炎
    病史:患者女性,68歲,1月錢踩踏玉米梗後出現右腿腓腸肌處疼痛,當時足部無傷口,無發熱,後出現左腿、雙側手臂、面部、左下頜處多處肌肉腫痛,無破潰、膿液、表麵皮溫稍高。
  • ANCA相關血管炎治療方案上新了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血管炎症(AAV)是一組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介導炎性疾病,遺傳、環境、感染和藥物等因素均被認為與該病的發病關係密切。據2012年美國Chapel Hill會議關於血管炎的命名分類法,將AAV分為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和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但由於不同亞型的臨床表現常常有所重疊,因此AAV的精確診斷極為困難。但風溼免疫領域的學者們從未放棄尋找更加適合臨床的AAV分類。
  • GSK公司Nucala治療高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HES)III期臨床成功...
    重度HES定義為:過去12個月內至少出現兩次HES耀斑、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00個細胞/微升。研究中,共有108例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每四周一次皮下注射Nucala 300mg(3x100)或相匹配的安慰劑,同時繼續接受其當前的HES療法。
  • ANCA陽性≠血管炎,這3個治療「妙招」太關鍵了
    關於ANCA相關性血管炎診治難點,會議邀請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葉華教授進行釋義,讓我們跟著教授再度走近這個難治的疾病。01ANCA相關性血管炎(AAV),發病的決定因素是什麼?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血管炎(AAV)是指與ANCA密切相關的原發性壞死性小血管炎,其臨床表現多樣,可累及多系統。
  • 肺部炎症性陰影診斷中應注意的問題
    2.2.2嗜酸性細胞性肺炎 即嗜酸性粒細胞性肺浸潤,其發病與變態反應有關。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部分有咯血。肺部影像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肺段片狀實變影,肺外周多見,呈遊走性、易變性和反覆發作的特點。與感染性疾病鑑別點:外周血、骨髓、痰或BALF中嗜酸細胞顯著增高;血清IgE和IgM水平增高;反覆出現的遊走易變性陰影等均不同於感染性疾病。
  • 血管炎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哪幾種,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01一、血管炎是一種什麼疾病?這種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哪幾種?(一)血管炎是一種什麼疾病?1、變應性白細胞破碎性(壞死性)血管炎這種類型的血管炎要是患上了,主要是會累及到身體的細小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中的後靜脈,通常是因為過敏引起的一組血管炎疾病,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會出現管壁以及其周圍組織內纖維蛋白沉積、變性及壞死,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核破碎成核塵。
  • NEJM 病例:奇怪的慢性咳嗽 1 例
    頭疼持續了兩天,並且出現一過性的雙目失明。患者因此於急診就診,查 CRP:44.7 mg/L(正常值<3 mg/L),血沉:69 mm/H(正常值<25 mm/h),血紅蛋白 135 g/L,白細胞計數 8.7×109 L,N%:84%,L%:10.3%,血電解質和肌酐正常,頭顱 CT 正常。故初步診斷為顳動脈炎及風溼性多肌痛。患者開始服用潑尼松 60 mg qd 治療並轉診至風溼科。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經典的TMA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二者具有上述相同的臨床特徵和病理學改變,僅在臨床表現上略有不同,在發病機制上既有側重又有重疊,因此現在多認為這是同一類疾病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統稱為TTP-HUS。
  • 10歲女孩腹痛、嗜酸細胞很高折騰半年,直到遇見第5個醫生
    (例如結節病,腸炎,IgG4疾病,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嗜酸性疾病: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嗜酸性胃腸道疾病;嗜酸性肉芽腫合併多血管炎等為了進一步診斷治療,我把小雨收入院。很快病理結果出來了降結腸:大腸黏膜,局灶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約 25 個/HPF)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黏膜,絨毛及隱窩結構保存,局灶嗜酸性 粒細胞密集浸潤,大於 50 個/HPF)十二指腸降部:小腸黏膜,絨毛及隱窩結構保存,黏膜內多量嗜酸 性粒細胞密集浸潤,大於 100 個/HPF
  • 罕見血管炎新藥!首個口服選擇性補體C5a受體抑制劑avacopan在歐盟...
    血管炎(圖片來源:scientificanimations.com)2020年11月05日訊 /生物谷BIOON/ --Vifor製藥公司旗下Vifor Fresenius醫療腎臟藥物公司(VFMCRP)與ChemoCentryx近日聯合宣布,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已受理avacopan(CCX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