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腹痛需考慮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2020-11-23 騰訊網

作者:張嫣, 王一倩, 盧晨, 於曉峰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消化內科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腸道各層大量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 EOS)局限或瀰漫性浸潤為特徵的少見消化系統疾病。美國報導其過去50年的發病率為(8.48~28.0)/10萬,發病高峰年齡為30~50歲,性別差異不明顯。因EOS浸潤胃腸道的部位和層次不同,EG臨床表現多樣,加上臨床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漏診、誤治並不少見。本研究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自2000年以來經病理確診的10例EG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其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研究如何開展的?

1.研究對象:

納入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經病理確診並住院治療的EG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齡範圍為16~85歲,年齡為(53.6±17.4)歲。

2.診斷標準:

Talley標準:有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消化道(食管到結腸)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1個或1個以上部位EOS浸潤或腹腔積液中有EOS;除外寄生蟲感染和胃腸道EOS增多的疾病,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結締組織病、CD、原發性澱粉樣變性、腫瘤等。

Klein標準:根據EOS對消化道壁浸潤層次的不同,將EG分為3型。黏膜型,EOS僅局限於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肌型,EOS浸潤達肌層,可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漿膜型,EOS浸潤漿膜層,可侵犯淋巴結、腹膜等產生腹腔積液。

病理標準:食管黏膜活組織檢查示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15個,胃、十二指腸和迴腸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多於20~30個,結腸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多於20~50個。

3.內鏡檢查:

胃鏡檢查至十二指腸降部,觀察胃十二指腸黏膜顏色、血管紋理變化,有無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和增生,同時取胃竇和十二指腸黏膜行病理學檢查。

腸鏡檢查至升結腸,觀察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和升結腸黏膜顏色、血管紋理變化,有無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和增生等,同時取各部位多點腸黏膜行病理學檢查。

4.治療方案:

有明確飲食過敏者給予飲食迴避。藥物治療給予抗過敏藥(酮替芬、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抑酸劑(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託拉唑),療程為4~8周。對於難治性潰瘍出血、上消化道梗阻、飲食迴避和藥物治療無效者,應用糖皮質激素0.5~1.0 mg·kg-1·d-1,療程為8~12周。

研究得出了什麼結果?

1.臨床表現:

10例EG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除1例因糖尿病住院行胃腸鏡檢查時發現胃角、胃竇、胃底和乙狀結腸固有層間質交界處EOS而無臨床表現外,其餘9例患者至少表現出一種消化道症狀,其中以腹痛最常見,可同時伴有腹瀉、嘔吐、便血、反酸、食慾減退和體質量下降等消化道非特異性症狀。腹痛並無規律性,其性質也呈多樣性,以慢性、反覆發作性腹痛為主,疼痛多能耐受、不劇烈,但有時也可呈陣發性絞痛。其他症狀依次為噁心、嘔吐3例,多於陣發性腹痛時發作,嘔吐物為胃內容物;腹瀉2例,排便每天3~10次,為稀水樣便或黏液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2例;腹腔積液1例;盆腔積液1例。EG患者常無明顯腹部體徵,無反跳痛和肌緊張。腹部壓痛2例,移動性濁音陽性1例。存在過敏性疾病2例,其中1例為支氣管哮喘,1例為過敏性鼻炎。

2.實驗室檢查:

10例EG患者白細胞計數為(11.89±8.07)×109/L,EOS計數為(4.61±6.43)×109/L,其中EOS計數高於正常者8例。所有患者腫瘤標誌物、自身抗體(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壁細胞抗體)檢查均陰性。1例患者行腹腔積液穿刺引流,腹腔積液為淡黃色、渾濁,無血性腹腔積液,常規和生物化學檢查提示滲出液;除腹腔積液細胞病理或分類計數發現中性粒細胞和大量EOS外,腹腔積液其他常規、生物化學、腺苷脫氨酶、乳酸脫氫酶、腫瘤標誌物等檢查均無異常。2例患者行骨髓活組織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

3.影像學檢查:

10例患者行腹部超聲檢查,提示腹腔積液1例、盆腔積液1例、腸管節段性改變2例。1例患者行立位腹部X線片檢查示多發氣液平面。CT檢查示EG受累部位表現為消化道管壁水腫、增厚(圖1A、圖1B),呈連續性分布,管壁柔軟;CT增強檢查示病變黏膜強化明顯,黏膜皺襞粗大,管壁呈中等至明顯強化;1例患者可見腸繫膜和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圖1C)。腹部CT檢查示累及黏膜層的患者,影像學未見明確異常表現;累及肌層、漿膜層的患者,可見胃竇、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管壁增厚;累及漿膜層的患者,可見腹腔積液(圖1D)。

圖1

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結果 A.增強檢查動脈期示胃壁增厚 B.平掃示小腸壁廣泛增厚 C.平掃示腸繫膜和腹膜後淋巴結腫大 D.平掃示腹腔積液

4.內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7例患者行胃鏡檢查,8例患者行結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示:胃黏膜正常4例,胃黏膜充血紅斑2例,胃黏膜糜爛、潰瘍1例;病變分布在胃底、胃角前壁底側、胃竇大彎前壁的竇體交界處等部位(圖2A, 圖2B, 圖2C)。結腸鏡檢查示:全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3例,橫結腸、升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1例,升結腸黏膜充血、水腫1例,乙狀結腸黏膜充血、水腫2例,全結腸和直腸黏膜正常1例;黏膜病變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圖2D, 圖2E, 圖2F, 圖2G, 圖2H)。所有患者均在病變或病變周邊黏膜取材,數量為3~8個,病理活組織檢查可見受累黏膜有局灶或瀰漫性EOS浸潤(圖3A、圖3B)。在胃鏡檢查示胃黏膜表現正常的4例患者中,病理活組織檢查示EOS浸潤;在結腸鏡檢查示胃黏膜表現正常的1例患者中,病理活組織檢查示EOS浸潤。

圖2

胃鏡與結腸鏡檢查結果 A.胃鏡檢查示胃底黏膜充血、糜爛 B.胃鏡檢查示胃角前壁黏膜充血、糜爛 C.胃鏡檢查示竇體交界處黏膜充血、糜爛 D.結腸鏡檢查示升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E.結腸鏡檢查示橫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F.結腸鏡檢查示降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G.結腸鏡檢查示乙狀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H.結腸鏡檢查示直腸黏膜充血、水腫

圖3

病理活組織檢查示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蘇木精-伊紅染色 A.低倍放大 B.高倍放大

5.治療效果:

4例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同時給予抑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症支持治療,3~5 d後腹痛、腹脹症狀明顯減輕,1~2周後消化道症狀消失;其中1例腹腔積液患者治療2周後,腹腔積液逐步消失。潑尼松逐步減量,一般1~2周減5 mg,減至10 mg維持劑量。3~4個月後停用潑尼松,隨著症狀的緩解,外周血EOS計數逐漸降至正常水平。非糖皮質激素治療組中2例患者給予剔除食物過敏原、抑酸等對症治療;3例患者給予氯雷他定抗過敏、抑酸治療。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症狀在1周內均得到有效緩解,複查結果示EOS計數較前明顯下降;未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症狀緩解時間長,EOS計數隨症狀緩解逐漸下降。此外,1例因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行闌尾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為嗜酸粒細胞性闌尾炎。

研究有哪些提示?

EG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與外界過敏原接觸後,胃腸道產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產生C3a,與EOS表面的受體C3結合。

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在EG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現為Th1免疫作用下降,從而導致Th1與Th2失衡,Th2免疫應答佔優勢,進而引起過敏反應性疾病。

EG參與宿主的防禦機制,在超敏反應的作用下,肥大細胞因脫顆粒觸發炎症反應,進而釋放炎性介質(如IL-5、IL-3、EOS趨化因子等),導致大量EOS激活。

H.pylori感染:部分EG患者在H.pylori根除後症狀得到緩解,但EG與H.pylori感染是否有關,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EG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群,患者病程長短不同,短則數周,長者可達數十年。EOS浸潤可從食管延至直腸,胃腸鏡檢查是EG的常規檢查,內鏡下主要表現為黏膜充血、糜爛,血管紋理不清或增生等炎症表現,無明顯特異性,故臨床誤診和漏診率較高,甚至>90%。1970年Klein提出EG的臨床分型,根據EOS浸潤層次的不同,將EG分為黏膜型、肌型和漿膜型。由於EOS浸潤的層次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黏膜型患者多數會出現消化不良、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等肌型患者常表現為腸梗阻症狀,而漿膜型患者則可出現腹腔積液,且多見於女性

大多數EG患者呈現慢性、反覆發作的臨床病程,多表現為低熱、噁心嘔吐、納差、腹痛等,也有少數患者可因腸梗阻而急性起病。根據患者的腸道病變部位、病理類型,以及EOS在胃腸道浸潤深度、浸潤範圍的差別,各型的臨床表現也不同。黏膜型最常見,患者多伴有過敏症狀,如哮喘、蕁麻疹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嘔血、便血、體質量下降、貧血等伴發症狀多見。肌型患者可因胃腸道管壁增厚、結節改變而出現管腔狹窄,表現為腸梗阻或幽門梗阻,少數患者可因腸梗阻急性起病。漿膜型少見,患者可出現漿膜層增厚,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滲出性腹腔積液,腹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可見大量EOS浸潤。3型也可混合存在,因此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EG誤診的常見原因

EG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診斷為結核性腹膜炎、消化道潰瘍、腹腔惡性腫瘤等;

臨床上多將外周血EOS計數升高歸因於過敏或寄生蟲感染等常見病,未再進一步尋找EOS計數升高的原因;

骨髓穿刺有助於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但部分患者由於未認識到骨髓穿刺檢查的重要性而拒絕檢查;

內鏡下黏膜活組織檢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EG檢出率低;

未進行腹腔積液檢查或檢查不全面。

因此,臨床上對於原因不明的腹痛、腹腔積液、外周血EOS計數升高的患者,需要綜合胃腸鏡、外周血EOS計數及其比例和影像學等檢查進行判斷,擴大胃腸道內鏡檢查或影像學檢查的範圍,以避免誤診。

由於EG的患病率低,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的標準治療方案,目前治療主要包括飲食迴避、糖皮質激素治療、免疫治療和手術治療。剔除飲食主要是根據醫師經驗或過敏原檢測結果,剔除6類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大豆、雞蛋、小麥、堅果和海鮮。糖皮質激素仍為應用最廣泛且主要的治療藥物,每天0.5~1.0 mg/kg潑尼松可以使大多數患者的症狀在2~14 d內得以改善,但部分患者在糖皮質激素減量或停藥時症狀復發,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包括細胞因子阻斷劑(硫唑嘌呤、美泊利單克隆抗體)、抗IgE單克隆抗體(奧馬珠單克隆抗體)、酮替芬(H1受體拮抗劑)、色苷酸鈉(肥大細胞膜穩定劑)、孟魯司特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但上述藥物治療EG多為國內外的個案報導,缺乏大樣本、循證醫學證據。對於由EG導致的腸梗阻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後可緩解,並不推薦手術治療,但若出現消化道穿孔,則需要外科手術修補。本研究中共有4例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且症狀多於l周內改善。

總之,EG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對於有消化道症狀(尤其是腹痛)並伴外周血EOS計數升高的患者,應考慮EG可能。內鏡檢查時需多部位活組織檢查,尤其是在胃、結腸和直腸等部位,即使是在內鏡下表現正常的部位也應取活組織檢查,以提高對EG的診斷率。糖皮質激素是治療該病的基礎用藥,但對於糖皮質激素依賴或有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此外,對於該類藥物治療的報導目前多為小樣本,尚缺乏統一的治療共識,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來源:張嫣, 王一倩, 盧晨, 等.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十例臨床診治分析 [J] . 中華消化雜誌,2019,39( 11 ): 765-767.

轉自:消化科空間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相關焦點

  • 10歲女孩腹痛、嗜酸細胞很高折騰半年,直到遇見第5個醫生
    血常規嗜酸細胞高原因比較多,例如:過敏性疾病: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藥物超敏反應等傳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真菌、病毒等腫瘤性疾病:急性或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免疫性疾病:例如,DOCK8缺陷,高IgE症候群,Omenn症候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特發性疾病
  • 這個嬰兒嗜酸性細胞很高,竟然是這個罕見病
    胃腸道黏膜病理報告:嗜酸性細胞胃腸炎證據不足。到底是什麼疾病呢?不知道!醫學方面有許多未知的東西。有人說,醫生什麼都解決了,那上帝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小於父母是個二婚,小於還是個試管嬰兒,好不容易才有這個孩子。6年前,那時國內醫療水平還是有限的,雖然疾病就在眼前,但是無法明確診斷,也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真可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 GSK公司Nucala治療高嗜酸性粒細胞症候群(HES)III期臨床成功...
    美國猶他大學過敏與免疫學家、HES專家Gerald Gleich博士表示:「Nucala被認為是通過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而起作用的,有證據表明,該藥有可能成為一系列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引起的炎性疾病的靶向治療選擇。此次公布的這些數據非常令人鼓舞,並且為患有這種罕見的、由嗜酸性粒細胞炎症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提供了希望」。
  • 王振義院士: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高伴Kimura病/腎病症候群
    患者病例特徵 1、嗜酸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王振義院士表示,嗜酸粒細胞(EOS)增多的原因可能有三:反應性(繼發性)、腫瘤性(克隆性,伴有細胞、分子生物學異常,伴發於其他腫瘤)、特發性(原發性)。
  • [威斯先·詞條] 醫學204 -​ eosinophil 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物質的功能包括:聚集到炎症部位、捕獲物質、殺傷細胞、抗寄生蟲和殺菌活性、參與即時過敏反應、調節炎症反應。絕對計數是嗜酸性粒細胞的百分比乘以白細胞計數。不同的實驗室之間的計數可能會有一定的範圍,但正常的範圍通常在30到350之間。
  • 嗜酸粒細胞稀釋液的幾種配方
    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試劑的幾種配方一、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   試劑:
  • 英NICE推薦梯瓦CINQAERO用於嚴重嗜酸性哮喘
    (reslizumab)用於嚴重嗜酸性哮喘的治療。CINQAERO是一款人源化的抗白介素5(IL-5)的單克隆抗體藥物,被批准的適應症是用於高劑量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加其他治療藥物作為維持治療效果不佳的嚴重嗜酸性哮喘成人患者的治療。
  • 嗜酸乳桿菌對小鼠潰瘍性結腸炎黏液細胞的影響
    結果 模型對照組、陰性對照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小鼠結腸黏液細胞數、黏蛋M白UC2 含量減少 ,MUC2 的基因表達下降;嗜酸乳桿菌和美沙拉嗪不同程度增加結腸黏液細胞數量、黏蛋白含量,促進MUC2的基因表達,嗜酸乳桿菌高劑量組效果較顯著。
  • 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繼發 Loffler 心內膜炎一例
    編者按:近期 Circulation 雜誌報導了一例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繼發 Loffler 心內膜炎病例,該病例由格拉斯哥心血管中心 Campbell 博士等報導, 實屬罕見。
  • 可致呼吸道感染、角膜結膜炎、胃腸炎等
    原標題:可致呼吸道感染、角膜結膜炎、胃腸炎等 6個月以上嬰兒、學齡兒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腺病毒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免疫力低下,為了讓廣大群眾對腺病毒的傳播途徑、發病原因、症狀、預防及治療方法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不斷提高自我防病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陝西省衛生計生委就腺病毒的相關科普知識進行詳細介紹,提醒廣大群眾密切關注自身健康,防控傳染性疾病。
  • 女童腹痛劇烈,自述排出細細白蟲,病因萬萬沒想到
    ■ 廣州管圓線蟲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典型表現為劇烈頭痛,腰穿顱內壓增高,腦脊液白細胞稍升高,外周血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與小桐的臨床表現不符,因此小桐是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的可能性不大。醫生認為,患兒疼痛起來很劇烈,但是目前抽血及B超、CT未見異常,診斷沒有方向。
  • 腹痛「診斷策略模型」|闌尾炎|腸梗阻|急腹症|潰瘍_網易訂閱
    腹痛情況多樣,輕者可以自行緩解,重者可能威脅生命, 需要立刻手術幹預治療。  腹痛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或復發性。腹痛涉及所有醫學專業,包括外科、內科、婦科、老年病學和精神病學。  對於急性腹痛,快速診斷很重要,可以減少腹痛的併發症和病死率,這種情況大多需要手術治療(表1)。女性下腹痛可能涉及其他專科問題,需要另行判斷。
  • 嗜酸性食管炎創新藥!美國FDA授予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突破性藥物...
    2020年09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賽諾菲(Sanofi)與合作夥伴再生元(Regeneron)近日聯合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新型抗炎藥Dupixent(中文商品名:達必妥,通用名: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突破性藥物資格(BTD),用於治療≥12歲嗜酸性食管炎(EoE)患者。
  • 秋冬季節,如何預防諾如病毒胃腸炎?
    秋冬季節,如何預防諾如病毒胃腸炎?感染者發病突然,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熱、腹痛及腹瀉等。兒童患者以嘔吐症狀為主,成人患者腹瀉為多,24小時內腹瀉4~8次。此外,也可見頭痛、寒戰和肌肉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脫水症狀。生活中哪些途徑容易感染諾如病毒?
  • 不明原因的消瘦,需警惕腫瘤!
    如消瘦,主要原因是由於腫瘤在生長的過程中要消耗機體大量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而患者機體由於多種因素導致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從而最終導致消瘦的發生。 除了不明原因的消瘦以外,專家近年來還強調一些其他早期症狀。
  • 孕期腹痛=胎兒有狀況?
    腹痛時,許多孕婦都會相當緊張,是不是子宮早期收縮或是胎兒有狀況?其實腹痛的原因相當多元,有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有些則是異常的疾病徵兆,本文列出懷孕各階段各種腹痛原因與特點,協助孕媽咪做初步判斷。不過也要特別提醒孕媽咪,本文所提供的症狀僅為初步參考,可能會因人而異。當無法確定時,仍應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