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嫣, 王一倩, 盧晨, 於曉峰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消化內科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腸道各層大量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 EOS)局限或瀰漫性浸潤為特徵的少見消化系統疾病。美國報導其過去50年的發病率為(8.48~28.0)/10萬,發病高峰年齡為30~50歲,性別差異不明顯。因EOS浸潤胃腸道的部位和層次不同,EG臨床表現多樣,加上臨床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漏診、誤治並不少見。本研究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自2000年以來經病理確診的10例EG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其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研究如何開展的?
1.研究對象:
納入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經病理確診並住院治療的EG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齡範圍為16~85歲,年齡為(53.6±17.4)歲。
2.診斷標準:
Talley標準:有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消化道(食管到結腸)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1個或1個以上部位EOS浸潤或腹腔積液中有EOS;除外寄生蟲感染和胃腸道EOS增多的疾病,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結締組織病、CD、原發性澱粉樣變性、腫瘤等。
Klein標準:根據EOS對消化道壁浸潤層次的不同,將EG分為3型。黏膜型,EOS僅局限於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肌型,EOS浸潤達肌層,可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漿膜型,EOS浸潤漿膜層,可侵犯淋巴結、腹膜等產生腹腔積液。
病理標準:食管黏膜活組織檢查示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15個,胃、十二指腸和迴腸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多於20~30個,結腸每個高倍鏡視野中EOS多於20~50個。
3.內鏡檢查:
胃鏡檢查至十二指腸降部,觀察胃十二指腸黏膜顏色、血管紋理變化,有無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和增生,同時取胃竇和十二指腸黏膜行病理學檢查。
腸鏡檢查至升結腸,觀察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和升結腸黏膜顏色、血管紋理變化,有無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和增生等,同時取各部位多點腸黏膜行病理學檢查。
4.治療方案:
有明確飲食過敏者給予飲食迴避。藥物治療給予抗過敏藥(酮替芬、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抑酸劑(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託拉唑),療程為4~8周。對於難治性潰瘍出血、上消化道梗阻、飲食迴避和藥物治療無效者,應用糖皮質激素0.5~1.0 mg·kg-1·d-1,療程為8~12周。
研究得出了什麼結果?
1.臨床表現:
10例EG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除1例因糖尿病住院行胃腸鏡檢查時發現胃角、胃竇、胃底和乙狀結腸固有層間質交界處EOS而無臨床表現外,其餘9例患者至少表現出一種消化道症狀,其中以腹痛最常見,可同時伴有腹瀉、嘔吐、便血、反酸、食慾減退和體質量下降等消化道非特異性症狀。腹痛並無規律性,其性質也呈多樣性,以慢性、反覆發作性腹痛為主,疼痛多能耐受、不劇烈,但有時也可呈陣發性絞痛。其他症狀依次為噁心、嘔吐3例,多於陣發性腹痛時發作,嘔吐物為胃內容物;腹瀉2例,排便每天3~10次,為稀水樣便或黏液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2例;腹腔積液1例;盆腔積液1例。EG患者常無明顯腹部體徵,無反跳痛和肌緊張。腹部壓痛2例,移動性濁音陽性1例。存在過敏性疾病2例,其中1例為支氣管哮喘,1例為過敏性鼻炎。
2.實驗室檢查:
10例EG患者白細胞計數為(11.89±8.07)×109/L,EOS計數為(4.61±6.43)×109/L,其中EOS計數高於正常者8例。所有患者腫瘤標誌物、自身抗體(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壁細胞抗體)檢查均陰性。1例患者行腹腔積液穿刺引流,腹腔積液為淡黃色、渾濁,無血性腹腔積液,常規和生物化學檢查提示滲出液;除腹腔積液細胞病理或分類計數發現中性粒細胞和大量EOS外,腹腔積液其他常規、生物化學、腺苷脫氨酶、乳酸脫氫酶、腫瘤標誌物等檢查均無異常。2例患者行骨髓活組織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
3.影像學檢查:
10例患者行腹部超聲檢查,提示腹腔積液1例、盆腔積液1例、腸管節段性改變2例。1例患者行立位腹部X線片檢查示多發氣液平面。CT檢查示EG受累部位表現為消化道管壁水腫、增厚(圖1A、圖1B),呈連續性分布,管壁柔軟;CT增強檢查示病變黏膜強化明顯,黏膜皺襞粗大,管壁呈中等至明顯強化;1例患者可見腸繫膜和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圖1C)。腹部CT檢查示累及黏膜層的患者,影像學未見明確異常表現;累及肌層、漿膜層的患者,可見胃竇、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管壁增厚;累及漿膜層的患者,可見腹腔積液(圖1D)。
圖1
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結果 A.增強檢查動脈期示胃壁增厚 B.平掃示小腸壁廣泛增厚 C.平掃示腸繫膜和腹膜後淋巴結腫大 D.平掃示腹腔積液
4.內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7例患者行胃鏡檢查,8例患者行結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示:胃黏膜正常4例,胃黏膜充血紅斑2例,胃黏膜糜爛、潰瘍1例;病變分布在胃底、胃角前壁底側、胃竇大彎前壁的竇體交界處等部位(圖2A, 圖2B, 圖2C)。結腸鏡檢查示:全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3例,橫結腸、升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1例,升結腸黏膜充血、水腫1例,乙狀結腸黏膜充血、水腫2例,全結腸和直腸黏膜正常1例;黏膜病變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圖2D, 圖2E, 圖2F, 圖2G, 圖2H)。所有患者均在病變或病變周邊黏膜取材,數量為3~8個,病理活組織檢查可見受累黏膜有局灶或瀰漫性EOS浸潤(圖3A、圖3B)。在胃鏡檢查示胃黏膜表現正常的4例患者中,病理活組織檢查示EOS浸潤;在結腸鏡檢查示胃黏膜表現正常的1例患者中,病理活組織檢查示EOS浸潤。
圖2
胃鏡與結腸鏡檢查結果 A.胃鏡檢查示胃底黏膜充血、糜爛 B.胃鏡檢查示胃角前壁黏膜充血、糜爛 C.胃鏡檢查示竇體交界處黏膜充血、糜爛 D.結腸鏡檢查示升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E.結腸鏡檢查示橫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F.結腸鏡檢查示降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G.結腸鏡檢查示乙狀結腸黏膜充血、水腫 H.結腸鏡檢查示直腸黏膜充血、水腫
圖3
病理活組織檢查示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蘇木精-伊紅染色 A.低倍放大 B.高倍放大
5.治療效果:
4例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同時給予抑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症支持治療,3~5 d後腹痛、腹脹症狀明顯減輕,1~2周後消化道症狀消失;其中1例腹腔積液患者治療2周後,腹腔積液逐步消失。潑尼松逐步減量,一般1~2周減5 mg,減至10 mg維持劑量。3~4個月後停用潑尼松,隨著症狀的緩解,外周血EOS計數逐漸降至正常水平。非糖皮質激素治療組中2例患者給予剔除食物過敏原、抑酸等對症治療;3例患者給予氯雷他定抗過敏、抑酸治療。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症狀在1周內均得到有效緩解,複查結果示EOS計數較前明顯下降;未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症狀緩解時間長,EOS計數隨症狀緩解逐漸下降。此外,1例因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行闌尾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為嗜酸粒細胞性闌尾炎。
研究有哪些提示?
EG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與外界過敏原接觸後,胃腸道產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產生C3a,與EOS表面的受體C3結合。
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在EG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現為Th1免疫作用下降,從而導致Th1與Th2失衡,Th2免疫應答佔優勢,進而引起過敏反應性疾病。
EG參與宿主的防禦機制,在超敏反應的作用下,肥大細胞因脫顆粒觸發炎症反應,進而釋放炎性介質(如IL-5、IL-3、EOS趨化因子等),導致大量EOS激活。
H.pylori感染:部分EG患者在H.pylori根除後症狀得到緩解,但EG與H.pylori感染是否有關,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EG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群,患者病程長短不同,短則數周,長者可達數十年。EOS浸潤可從食管延至直腸,胃腸鏡檢查是EG的常規檢查,內鏡下主要表現為黏膜充血、糜爛,血管紋理不清或增生等炎症表現,無明顯特異性,故臨床誤診和漏診率較高,甚至>90%。1970年Klein提出EG的臨床分型,根據EOS浸潤層次的不同,將EG分為黏膜型、肌型和漿膜型。由於EOS浸潤的層次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黏膜型患者多數會出現消化不良、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等,肌型患者常表現為腸梗阻症狀,而漿膜型患者則可出現腹腔積液,且多見於女性。
大多數EG患者呈現慢性、反覆發作的臨床病程,多表現為低熱、噁心嘔吐、納差、腹痛等,也有少數患者可因腸梗阻而急性起病。根據患者的腸道病變部位、病理類型,以及EOS在胃腸道浸潤深度、浸潤範圍的差別,各型的臨床表現也不同。黏膜型最常見,患者多伴有過敏症狀,如哮喘、蕁麻疹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嘔血、便血、體質量下降、貧血等伴發症狀多見。肌型患者可因胃腸道管壁增厚、結節改變而出現管腔狹窄,表現為腸梗阻或幽門梗阻,少數患者可因腸梗阻急性起病。漿膜型少見,患者可出現漿膜層增厚,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滲出性腹腔積液,腹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可見大量EOS浸潤。3型也可混合存在,因此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EG誤診的常見原因:
EG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診斷為結核性腹膜炎、消化道潰瘍、腹腔惡性腫瘤等;
臨床上多將外周血EOS計數升高歸因於過敏或寄生蟲感染等常見病,未再進一步尋找EOS計數升高的原因;
骨髓穿刺有助於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但部分患者由於未認識到骨髓穿刺檢查的重要性而拒絕檢查;
內鏡下黏膜活組織檢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EG檢出率低;
未進行腹腔積液檢查或檢查不全面。
因此,臨床上對於原因不明的腹痛、腹腔積液、外周血EOS計數升高的患者,需要綜合胃腸鏡、外周血EOS計數及其比例和影像學等檢查進行判斷,擴大胃腸道內鏡檢查或影像學檢查的範圍,以避免誤診。
由於EG的患病率低,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的標準治療方案,目前治療主要包括飲食迴避、糖皮質激素治療、免疫治療和手術治療。剔除飲食主要是根據醫師經驗或過敏原檢測結果,剔除6類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大豆、雞蛋、小麥、堅果和海鮮。糖皮質激素仍為應用最廣泛且主要的治療藥物,每天0.5~1.0 mg/kg潑尼松可以使大多數患者的症狀在2~14 d內得以改善,但部分患者在糖皮質激素減量或停藥時症狀復發,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包括細胞因子阻斷劑(硫唑嘌呤、美泊利單克隆抗體)、抗IgE單克隆抗體(奧馬珠單克隆抗體)、酮替芬(H1受體拮抗劑)、色苷酸鈉(肥大細胞膜穩定劑)、孟魯司特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但上述藥物治療EG多為國內外的個案報導,缺乏大樣本、循證醫學證據。對於由EG導致的腸梗阻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後可緩解,並不推薦手術治療,但若出現消化道穿孔,則需要外科手術修補。本研究中共有4例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且症狀多於l周內改善。
總之,EG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對於有消化道症狀(尤其是腹痛)並伴外周血EOS計數升高的患者,應考慮EG可能。內鏡檢查時需多部位活組織檢查,尤其是在胃、結腸和直腸等部位,即使是在內鏡下表現正常的部位也應取活組織檢查,以提高對EG的診斷率。糖皮質激素是治療該病的基礎用藥,但對於糖皮質激素依賴或有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此外,對於該類藥物治療的報導目前多為小樣本,尚缺乏統一的治療共識,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來源:張嫣, 王一倩, 盧晨, 等.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十例臨床診治分析 [J] . 中華消化雜誌,2019,39( 11 ): 765-767.
轉自:消化科空間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