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連續陰冷幾日的北京難得放晴,但空氣中仍夾著寒意。上午9時,裹著棉衣棉服的人們絡繹來到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送別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
就在4天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因病逝世,享年95歲。按照臨終遺願,她的遺體將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
「胡老高風亮節,做出了很多貢獻,不光是為首醫,也為首都的兒童醫學事業乃至全國兒童醫學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我們希望以後能遵從老人家的遺願,把她的遺體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繼續用於祖國的醫學研究,人才培養。」 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孫力光鞠躬告別胡亞美後,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首醫一定牢記胡老的囑託,全力以赴推進醫學工作的發展。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告訴澎湃新聞,胡院士生前最為掛念的就是血液病和惡性腫瘤患兒。
終其一生為兒童健康公開資料顯示,胡亞美出生於1924年4月,是我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終其一生致力於兒科醫學事業發展。
20世紀50年代,胡亞美研究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治療和預防方案。60年代,她悉心研究嬰兒腹瀉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制定並推廣了新型輸液療法,使該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
1976年,兒童白血病嚴重威脅兒童健康,她將研究方向確定為兒童白血病及腫瘤性疾病,經過不懈努力獲得突破,至1982年,胡亞美團隊已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無病存活率提高到50.6%,從而改變了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傳統觀念。
孩子的健康是其一生的牽掛。她曾說過:「沒有什麼比把孩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更令我感到高興的了。」
李景梅曾在胡亞美身邊當過一年多的秘書,常隨她一起出門診,胡老為多給一個孩子看病廢寢忘食的樣子讓她倍感心疼。
「很多白血病的孩子,家裡是農村的,沒什麼錢。」李景梅印象深刻,當年一個12歲的孩子,每個星期都要從老遠的村裡到北京兒童醫院來打抗癌藥,但為了省住宿費,只能當天到。
「孩子父母一早賣糧食,換一百塊錢,緊趕慢趕到兒童醫院也已經12點半了,我們要給他打針又得半個多小時,胡大夫那時候就是從早上來一直不吃飯也要給這個孩子看完。」李景梅稱,有時候給這個孩子忙完可能都到下午兩點,那時候胡老已經70多歲高齡,而且還有胃下垂的毛病,身體也不好。
「她總是習慣性地先想著別人。」李景梅還記得,胡老不喜歡人們叫她院長,胡大夫是她最喜歡的稱呼。
但白血病患兒的胡奶奶還是走了。更令人感慨唏噓的是,胡亞美還是我國唯一的小兒內科院士,這無疑是兒科領域的巨大損失。
據《北京日報》報導,我國兒科界一共只有三位院士,全部都在北京兒童醫院。諸福棠院士早已駕鶴西去;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張金哲院士在今年9月25日剛剛慶祝了99周歲的生日。胡亞美院士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
「作為晚輩,這(胡院士去世)是一件很遺憾的事。」原北京兒童醫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吳敏媛是胡亞美的學生,在她印象中,胡老對工作兢兢業業,自始至終為事業奮鬥。
倪鑫說,胡院士生前最為掛念的就是血液病和惡性腫瘤患兒。
而如今院士掛心之處也迎來了好消息。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准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成立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牽頭組織全國相關醫療機構共同開展疾病監測、規範化治療、早診早治等工作。」倪鑫說道。
親和慈祥,助後輩成長除了關心兒童健康,在生活中,胡亞美也是一位極為親和,不遺餘力幫助他人成長的人。
倪桂臣196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兒童醫院,當時胡亞美是科室主任。
「她當時給我們授課,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做學問,還以身作則,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事。」倪桂臣難忘恩師情,「她是我最敬愛的老師」。
比倪桂臣稍晚,吳敏媛1970年進入北京兒童醫院,當時院裡秩序比較混亂,她根本不知道從哪裡做起。正在茫然之時,胡亞美給了她指點,借給她內科書籍學習。
「1993年,她又我送到美國去進修。」吳敏媛說道,「她很慈祥,心地善良,胸懷開闊。」
李景梅還記得胡亞美家香味十足的火鍋雞。
「儘管她是院士,院長,人大代表,但是平時特別平易近人,還會請我們到她家吃火鍋雞。」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李景梅說,「當年年輕的時候,工資還比較低,胡老已有出國的機會,就會悄悄把我們一群年輕人帶著,這樣我們也有機會出去開眼界。」
「她就是特別會替別人著想。」李景梅感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