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院士胡亞美:叩開中國兒童白血病治療的大門

2021-01-10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白血病,一種流淌在血液中的腫瘤,許多人聞之色變。

 

上世紀70年代,惡性腫瘤成為北京城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白血病排名第一。

 

作為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胡亞美率先向兒童白血病「宣戰」。十多年裡,在她的努力下,這一絕症的治癒率提高到74%,大量患兒的生命得到挽回。

 

10月3日,這位總是對患兒露出微笑、親自抽血救治患兒的老人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5歲。她的遺體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


胡亞美和小患者。北京兒童醫院供圖


在國內率先開展兒童白血病治療

 

胡亞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她最廣為人知的醫學成就,是開創了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完善了我國兒童白血病治療方案,將這一病症從不治之症名單中「踢出」。

 

在她之前,國內沒人治過兒童白血病,也沒人知道該怎麼治、用什麼藥。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有「血癌」的可怕俗稱。相比其他固體腫瘤,白血病細胞流動在血管中,在骨髓中大量增殖累積,抑制人體正常造血功能,並浸潤身體的其他組織和器官。

 

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威脅兒童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各類傳染病和營養不良,到了上世紀70年代,惡性腫瘤一路「上位」。1976年,一份《北京市城區兒童死亡原因調查》報告引起了胡亞美的注意,報告指出,惡性腫瘤成為城市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白血病居首,佔到了1/3。

 

當時,兒童白血病在國內尚屬不治之症,沒有一例治療成功的經驗報導。已近花甲之年的胡亞美,決定向其宣戰,帶領北京兒童醫院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兒童白血病治療。

 

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醫師鄭胡鏞,是胡亞美的弟子,曾聽胡亞美聊過攻克白血病的往事——當時,國內沒有相關醫學資料,胡亞美就利用出國、接待外賓的機會,從各種渠道學習與鑽研國外的方案;沒有藥,國外贈予的相關藥品成了胡亞美的研究對象;她還把自己當成移動「血庫」,遇上患兒缺血,O型血的胡亞美親自獻血。

 

1976年開始,來兒童醫院就診的白血病患兒的信息被記錄在一個本子上,患兒去世了,就打上一個紅三角。剛開始,一年只有幾位患兒就診,慢慢變成十幾個、二十幾個、幾十個;剛開始,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紅三角,慢慢地,紅三角越來越少,這場與死神抗擊的戰役,漸趨明朗。

 

1982年,胡亞美在《中華兒科雜誌》發表了國內首篇兒童白血病療效的報導「110例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結果」。1992年,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達74%。如今,在胡亞美創立的北京兒童醫院白血病診治團隊,白血病患兒治癒率達80%以上,與國際水平接軌。3000多名白血病患兒得到治癒。

 

兒童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像疼親人一樣疼患兒 給家長開講座「補課」

 

1992年,12歲的藍藍(化名)一家來到胡亞美的診室。乏力、出血、發熱,是白血病兒童的典型症狀,就在幾天前,藍藍的小腿肚子出現出血點,洗完腳後連自己擦腳的力氣都沒有。一家人相繼在河南、天津兩地的三家醫院進行檢查,確診了白血病。當時,胡亞美的團隊積累了很高名望,在醫生的推薦下,一家人來到北京兒童醫院。

 

醫院的床位已經住滿,胡亞美為孩子在走廊加了床,當天就制定了治療方案。之後三年半,藍藍在胡亞美團隊的治療下,努力與白血病抗爭。二十多年過去,當年病弱的河南小男孩順利康復,念完大學、並在北京立業成家,現在已是兩個健康女孩的父親。

 

時隔二十多年,藍藍的父親仍然記得胡亞美的模樣:「她是一位比較瘦弱的女性,在孩子面前永遠是笑著的,充滿了愛心,非常慈祥。她性格溫和,精神又很強悍,從骨子裡讓人信賴。」

 

化療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痛苦。有時,膽汁直接從孩子的口腔、鼻腔裡噴出來,這時,胡亞美和同事會給孩子拍後背、擦眼淚、幫著換床單,安慰鼓勵孩子,就像對待親人一樣。

 

除了體貼患兒,家屬的情緒也在胡亞美的關懷之列。上世紀90年代,公眾對白血病的認知程度不高。藍藍最初到院時,查出骨髓中幼稚粒細胞佔到9成以上,孩子父親被嚇得不輕。胡亞美知道他在部隊工作,用一個比喻寬慰他:部隊裡的偵察小分隊,雖然規模小,但戰鬥力很強,普通兵力數量多,但戰鬥力相比弱多了。孩子是有恢復可能的,不用有太重心理包袱。治療中,藍藍出現過大的病危與搶救,胡亞美也會告訴孩子父親,這是醫學上的好轉反應,不用害怕。

 

考慮到白血病患兒體質虛弱,而家屬缺乏專業背景,胡亞美還會給家長開講座,傳授注意衛生、預防感染等知識。

 

「三年多時間裡,我們一家人家鄉北京兩地跑,這些知識讓我們受益。我所知道的人裡,就有家長不注意衛生讓孩子得了重症夭折。胡奶奶考慮很周到,我們到現在還非常感謝她。」藍藍的父親說。


1995年7月3日,胡亞美與小患者在一起。北京兒童醫院供圖


牽著陌生後輩辦入職手續

 

胡亞美為中國兒科醫學界所做的貢獻,不止於攻克白血病。

 

1946年5月,還在北京大學醫學院讀書的胡亞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黨員。1947年7月,胡亞美畢業,留在北平私立兒童醫院,成為院長諸福棠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前夕,胡亞美與另外兩名地下共產黨員江載芳、李同一道,力勸諸福棠、吳瑞萍、鄧金鍌等著名兒科專家留在中國,共同奠基了新中國的兒科醫學事業。

 

當時,兒科分為兒內科、兒外科兩大方向,胡亞美主攻兒內科,成果頻出。20世紀50年代,她研究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治療和預防方案;60年代,研究嬰兒腹瀉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制定推廣了3:2:1液輸液療法,該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除兒童白血病外,對朗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各類溶血性疾病進行了研究。

 

與出色的業務相對應,胡亞美獲得了各類頭銜——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還是中國科協榮譽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等。

 

不過,胡亞美沒有「大人物」的架子。

 

1991年,鄭胡鏞碩士研究生畢業,因為喜歡孩子,經同學推薦來到北京兒童醫院。鄭胡鏞知道胡亞美在專業上的建樹,但不知道對方已是院領導,當天「什麼也沒想、什麼也沒拿」,直接敲開了胡亞美的辦公室。

 

胡亞美笑著接待了這個年輕人,十多分鐘的交流中,胡亞美沒有嚴肅地面試,只問為什麼喜歡孩子、嘮嘮家常,之後說:「我帶你辦手續去。」便牽著鄭胡鏞的手去了隔壁人事處。

 

「她一點兒高高在上的感覺都沒有,非常親切,和我們沒有距離。我們也從不叫她胡院長、胡院士,上上下下都叫她胡大夫。」鄭胡鏞說。

 

胡亞美的教育風格是春風化雨、身教重於言教,從不批評學生,也不對學生提特殊要求。唯一一次,是給海外深造的鄭胡鏞寫信,讓她回國從醫。

 

「很少給單位和他人添負擔」

 

胡亞美不愛說大道理。外界對她的印象,多來自日常相處的細節。

 

北京兒童醫院緬懷胡亞美的公眾號文章下,不少人留言懷念。一位網友曾是胡亞美診室的「常客」,怕看醫生,唯獨不怕胡亞美,因為她總是笑眯眯的,慈眉善目,溫暖和藹。一位患兒家屬記得,給小孩聽診時,胡亞美總是先用手將聽診器捂熱,對家長的問診也特別耐心,讓人心裡踏實。胡亞美為患兒查體的順序,不同於教科書上的「從上至下」,而是先和小孩聊聊天,告訴小孩「先打個電話(聽診)」「摸摸肚肚」,等小孩不那麼緊張抗拒了,再讓他張嘴、檢查口腔。

 

在鄭胡鏞印象裡,胡亞美很少給單位和他人添負擔。出國開會住宿,為了給醫院省錢,胡亞美經常和學生共用一個房間;洗完澡,會把洗手臺、地板打掃乾淨,再叫學生進去;在醫院加班到深夜,從不向司機班要車,而是自己打車回家;接待外賓時,為了不麻煩單位和其他同事,常在自己家設宴款待。

 

胡亞美的脾氣也很好。二十多年相處,鄭胡鏞很少見她生氣,只有一次,一位曾患白血病、後來康復並從醫的孩子找到胡亞美,原來是單位知道了她的病史,堅持要她額外提供一張健康證明,胡亞美為孩子感到不平,說了句:「都是學醫的,還不知道白血病是可以治癒的嗎?!」

 

鄭胡鏞的電腦和手機裡還保留著大量胡亞美的照片。過年、教師節、生日等日子,胡亞美的弟子都會去看她,鏡頭中,胡亞美一直保持著特有的明媚笑容。

 

近幾年,胡亞美的身體在衰老中逐漸虛弱,遭到疾病侵蝕,她的表情逐漸木訥、失去了微笑,但每次看到學生前來,她的眼睛總是盯著不離開,仿佛用眼神傳達著什麼。

 

10月3日17點7分,胡亞美永遠閉上了雙眼。這位為我國兒科醫學事業奉獻一生的老人,遺體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將為醫學研究做出最後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暢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去世 專攻小兒白血病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北京晚報」 我國兒科界一共只有三位院士,全部都在北京兒童醫院。諸福棠院士早已駕鶴西去,今年仙壽120歲;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張金哲院士在今年9月25日剛剛慶祝了99周歲的生日。96歲的胡亞美院士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 剛剛,年齡最小的胡亞美院士去世了。
  • 胡亞美院士逝世
    原標題:胡亞美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0月3日1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胡亞美1924年4月27日出生於北平。
  • 工程院院士、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病逝 享年95歲
    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兒童醫院官方微博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
  • 送別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生前仍掛念惡性腫瘤患兒
    就在4天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因病逝世,享年95歲。按照臨終遺願,她的遺體將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胡老高風亮節,做出了很多貢獻,不光是為首醫,也為首都的兒童醫學事業乃至全國兒童醫學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 著名兒科專家胡亞美院士病逝 遺體捐獻供醫學研究
    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95歲。胡亞美出生於1924年4月,作為我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她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兒科醫學事業。
  • 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病逝,三天內已送別兩位院士
    十月剛剛開始,共和國已送別兩位院士。據光明日報10月4日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女),於2019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6歲。胡亞美 光明日報客戶端 圖上述消息介紹,胡亞美,1923年4月出生於北京,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
  • 千人送別胡亞美院士
    胡亞美院士(資料圖)本報訊(記者 蔣若靜)昨天清晨,上千人來到八寶山殯儀館,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胡亞美。胡亞美是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白血病患兒親切地稱呼她為胡奶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是胡亞美院士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曲,旋律悠遠,意蘊悠長。胡亞美生前曾說,「如果有來世,我還要當醫生。」在音樂聲中,那位曾經總是笑著面對孩子們的奶奶,就像睡著了一樣安詳。胡亞美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鄭胡鏞說,胡亞美院士對所有人都特別平易近人,和藹親切。「醫院裡,無論老少,都稱呼她為胡大夫,這是她最喜歡的稱呼。」
  • 小兒白血病不該動不動就骨髓移植
    晨報訊兒童白血病如今已經在小兒惡性腫瘤中佔首位。昨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專家胡亞美教授在南京參加由南醫大二院兒童醫學中心主辦的「兒科高級專家論壇」上提出,對急性白血病治療,化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她不提倡動不動就做骨髓移植。
  • 永遠記住他們:十月才來4天,中國痛失三院士
    十月剛剛開始中國接連痛失三位院士韓其為院士病逝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10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其為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韓其為,1933年11月2日出生於湖北省松滋縣。胡亞美院士病逝10月3日,北京兒童醫院發出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胡亞美於北京病逝,享年95歲。胡亞美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被稱為「白血病兒童福音」。曾經有人問胡亞美,什麼時候最快樂?她笑著說:「我最快樂的時刻,就是經過一番緊急搶救,孩子睜開眼睛叫我一聲奶奶的時候。」
  • 送別胡亞美院士,她曾挽救無數患兒生命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送別胡亞美院士
  • HIM-胡亞美精準醫學,助你告別抽動,從新做校花-上海六一兒童醫院
    今年年初,上海六一兒童醫院接診了一名患者,一名叫真真(化名)的9歲小女孩治療情況:治療前頻繁擠眉、眨眼、撅嘴、不自主罵人、全身抽動等症狀,還伴有遺尿現象;治療後症狀基本消失,已經返校入學。父母慌忙帶真真到醫院進行治療,醫院診斷真真患有結膜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眨眼情況得到了控制。可不到一個月這種情況又開始復發,並且出現了喉部的乾咳聲,直到後來病情嚴重時出現了全身的抽動,這樣斷斷續續拖延治療近兩年。網絡平臺詳細問診,六一帶去康復希望眼見病情愈演愈烈,一家人這才藉助網絡,了解到我院並前來就診。
  • 單用亞砷酸治療兒童M3型白血病療效顯著
    本報訊 今年3月初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血液》(Blood)刊載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教授周晉等科研人員的一項成果《單一應用亞砷酸治療初發性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他們的臨床觀察表明,單用亞砷酸可使患兒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緩解率顯著提高,與目前公認的維甲酸聯合蒽環類抗生素方案療效相當,且不存在明顯的慢性砷中毒及繼發腫瘤的風險。 據了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約佔兒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10%,從形態學上屬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M3型,大部分病例出現特異性染色體改變,出血傾向發生率達72%~94%。
  • 安醫大關於白血病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11月23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臨床研究成果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正式發表。文章共納入了51例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總緩解率為81%,1年總生存率(OS)和無復發生存率(RFS)分別為53.0%和45.0%。這一結果與歐美其他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相似,且具有不良反應少、治療過程更安全的特點。
  • 兒童白血病症狀早期是什麼呢?
    核心提示:兒童白血病這個名詞聽起來就十分可怕,我們國家白血病的患兒總人數是越來越多了,隨著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家長必須對兒童白血病症狀早期是什麼有一定的了解,兒童白血病的症狀有5個,分別是貧血、關節痛、不明原因腫大、出血、發燒。
  • CAR-T治療白血病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12月4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開展臨床研究,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並證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上世紀80年代,日本「愛情偶像劇」《血疑》在中國熱播,無數觀眾在驚嘆生死不渝愛情的同時,也了解了白血病的兇險。白血病的種類很多,它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素有「血癌」之稱,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又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患者得病後死亡率極高。
  • 「中國諾獎」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獲生命科學獎
    張亭棟以及王振義的獲獎理由為: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主要成分)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兒童長期貧血要注意,可能是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要及時檢查
    導語: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兒童急性白血病的一種,一旦患病後身體會產生大量不正常的白細胞、聚合細胞、紅細胞,身體會出現幾種常見的臨床症狀,例如骨關節疼痛、出血、臉上蒼白、發熱等,在治療的過程存在遠期副作用,甚至會出現繼發腫瘤的風險,這種發作甚至會出現在許多年以後,因此接受化療後一定要定期複查,在一定年齡之後還要進行腫瘤篩查。
  • 白血病都需要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的患者大多數為中青年,兒童、老年人大都不採用  ●專家認為一般用藥物化療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尤其是小兒「急淋」  ●兒童不可按照成人方案進行化療,骨髓移植可能面臨無法生育等問題
  • 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獲生命科學獎
    其中,生命科學獎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張亭棟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斬獲。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和袁隆平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獲得過該獎項。張亭棟以及王振義的獲獎理由為: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主要成分)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