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4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開展臨床研究,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並證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
該項研究項目由翟志敏教授負責,其研究團隊與南京醫科大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相關企業進行密切合作。翟志敏團隊從72名有意向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患者中,篩選出51例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47名3歲到72歲的患者順利獲得CD19 CAR-T細胞輸注及療效評價。
經過近5年對入組患者的精心治療、觀察隨訪和系統分析,結果顯示,總緩解率為81%,1年的總生存率和無復發生存率分別為53.0%和45.0%,這一結果與歐美其他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相似。關鍵是4級以上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僅6.4%,而歐美國家報導顯示一般在30%左右。這揭示國內自主設計製造的CD19 CAR-T細胞不僅療效肯定,且治療過程更安全。論文進一步探討了患者因素對CAR-T治療的影響,在國際上首次報告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這些研究數據和成果對今後進一步提升CAR-T細胞質量、優化治療模式、推進CAR-T治療在國內向臨床應用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靶向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腫瘤是近5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也被稱為「活藥」。其中,CD19CAR-T細胞作為全球首個基因編輯的抗癌新藥於2017年8月在美國獲批上市,用於臨床治療兒童和青少年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此項技術為遏制腫瘤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且應用前景廣泛。翟志敏教授表示,今後將竭力為血液腫瘤患者提供最新、最合理的治療手段。(記者 陳婉婉)
【來源:中安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