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微生態醫療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整合肝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睿智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承辦的「2020第五屆整合肝腸病學大會暨2020年第3屆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創新論壇)在廣州盛大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教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許鴻志教授,量子高科微生態醫療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微生態醫療專委會秘書長張建浩先生等近500多名領導、專家學者、醫療機構及企業代表、專委會委員、產業領袖出席論壇。
一、院士論壇
圖 |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分享課題《疫後消化病學發展的思考》。樊代明院士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著手,用風趣幽默且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現場聽眾探討面對未來未知的傳染病特別是慢性病時,構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管理體系等的重要性,做好這些才能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切實做到「迎著風浪走,穩坐釣魚船」。
樊代明院士表示未來醫學的發展,「自然力」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面對疾病人體是最好的「手術刀和藥片」,免疫力是人體「自然力」的一種體現。
圖 | 李兆申院士
李兆申院士分享課題《如何做好消化內科的學科建設》。李兆申院士說:惡性腫瘤是我國人民第一號殺手,消化道腫瘤更是壓迫國民健康的大山,切實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應對消化道腫瘤的有效策略。
以我國胃腸癌為例,在胃腸癌防控策略方面,主要分五步走:預防、早診、早治、科普、創新。推行無症狀人群篩查,探索符合國情的篩查流程;促進ESD技術的普及和規範,建立消化道早癌MDT團隊;探索適應新時代的醫學科普模式,發揮名人和專家效應;在現在基礎上開拓創新,在新興方法方式上,膠囊內窺、人工智慧等也將帶來新思路。
最後李兆申院士寄許新一代年輕人:把消化道癌防治事業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情,把篩查的感受當為享受,把篩查的技術化為藝術。
圖 | 吳清平院士
吳清平院士分享課題《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吳清平院士說:雖然人體腸道微生態系統是個複雜的系統,但是它是有序的。通過腸道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組研究技術平臺、食藥用菌調節腸道菌群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形成機制、益生微生物菌種資源庫構建等方面剖析了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聯性。
吳清平院士說,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有很多值得所有微生態行業從業者共同探討:不同類型疾病和不同疾病治療階段患者腸道微生物的分子指紋特徵的深度挖掘;腸道微生物與致病微生物互相機制及其疾病關係;益生微生物重構疾病患者腸道微生態的分子機制和關鍵技術;食藥用菌也是一種益生元,可調節腸道微生態機制及其與疾病防控的關係研究;特異性益生菌微生物和噬菌體控制有害腸道微生物的機制。
二、聚焦人體腸道微生態
圖| 李孟鴻教授
李孟鴻教授分享課題《腸道微生態與癌症發生發展》,介紹了微生態在癌症治療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做的研究方向。李孟鴻教授表示,腸道菌群數量龐大大致與人體細胞數持平,此外其基因數是人類細胞基因數的100倍,種類大概有4500種。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腸道菌群所承擔的功能有可能已經超出了一個器官在人體中所擔任的「角色」發揮的功能,相比於微生物群落,更應該把腸道菌群當成一個器官來對待。
李孟鴻教授表示,在癌症發生發展過程中,腸道微生態也表現出某些特定的特徵。根據正常、腺瘤、結直腸癌不同分期病人菌群分析顯示,腸癌患者腸道菌群基因數與多樣性都增加;與正常人相比,腸癌患者中富集特定菌群。實驗結果顯示,將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移植到健康小鼠體內後發現小鼠結直腸癌變。
隨後,李孟鴻教授從腸道微生態與癌細胞的相關性,微生態與衰老、產羔微生態糞菌移植對長壽、疾病以或癌症改善的作用和影響做更深入論述。
圖 | 許鴻志教授
許鴻志教授分享任建林教授課題《特定腸道微生態與消化重大慢病防治》。許鴻志教授從腸道微生態臨床研究概況、腸菌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腸菌移植治療慢性B型肝炎等論述了特定腸道微生態在消化道重大慢病防治中的應用及成果。微生態與人類疾病關係密切,需要從菌群-代謝-免疫多角度結合模型與臨床實際驗證揭示機制;重塑腸道微生態可以應用於臨床,糞菌移植是重要的幹預措施,目前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微生態幹預原技術需要不斷完善,最終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圖 | 何興祥教授
何興祥教授分享課題《廣藥大附一院洗滌菌群移植的臨床應用》。何興祥教授從當前廣藥大附一院WMT實際實施案例出發詳細闡述了WMT在實際治療疾病應用中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WMT是一個系統工程,供體的篩選、菌液的製備、臨床的應用需要整體重視才可為之。
圖 | 廖瑜玲博士
廖瑜玲博士分享了量子高科微生態醫療有限公司魏遠安教授的課題《腸菌移植產品的質量控制與評價》。廖瑜玲博士詳細介紹了當前腸菌移植的概況,圍繞腸菌移植的原則、目標和組織,供體的篩選,糞便收集、腸菌製備和存儲,結果監控、道德倫理,臨床實踐,服務和客戶等方面詳細闡述了腸菌移植技術的實際應用。腸菌移植作為當下的前沿技術,把握好其質量控制與評價,使其落到實處切實解決與此相關的各種疾病問題。
三、創新論壇「百花齊放」
在論壇上,還有胃腸病、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等來自各行各界的專家做主題演講。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全新機制抑酸新生(沃克)》、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禮浩分享《廣藥大附一院早期胃癌篩查經驗》、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袁瑜分享《長針CAES治療內痔的長期療效》、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沙衛紅分享《生長抑素類藥物發展史(山德士)》、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燕茹分享《Gut microbiota:a new frontiner in drug discovery》、北京天壇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徐有青《NAFLD從命名到診斷的新認識》、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斌分享《從西醫眼光看中醫之我見》、胡國生分享《腸道微生態平衡+胰通百通,根治糖尿病不是夢》.......
圖 | 論壇現場
四、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營模式
在創新論壇上舉辦了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營模式介紹。
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生物醫學大資料庫建設單位、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聯合,主要開展洗滌菌群移植(WMT)與自閉症的相關性研究和治療。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生態診療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何興祥教授任中心主任。2020年成立微生態診療中心學術委員會,吳清平院士任主任委員。本中心由供體篩選部、菌液製備部、臨床應用部三個部門組成。
2017年獲得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省生物醫學大資料庫建設單位」, 2018年獲得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籤約合作項目「粵港澳臨床微生態與疾病防治平臺」,2019年獲得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與制定三個國家級共識意見,發表SCI等專業論文14篇,首次發現洗滌菌群移植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五、小結
本屆創新論壇是中國微生態醫療專委會成立以來首次採用創新性的組織模式,在開展專題講座的形式上引入「南方腸病診療新技術培訓班」,在原有微生態醫療相關領域的基礎上整合肝腸病學並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發展規劃,以「整合為一,系統重建,精準醫療」為主題,以消化系統為中心,深度整合微生態診斷與治療、內鏡操作、營養與衰老以及中醫藥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人體腸道微生態是個複雜的系統,其與消化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科研的揭示以及醫學治療手段的進步,腸道微生態在治療上述相關疾病的優勢也逐步顯現。而跨學科的合作需要一個機會來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讓各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該領域內傑出的研究者「破圈」走到一起,進行一次學科間的成果「對話」,從中探尋合作的各種可能性。
2020第3屆中國微生態創新論壇是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的「第一次跨界」,希望通過此次「跨界」實現微生態科研成果、微生態相關技術、產業、微生態從業者與其他領域的溝通、交流、碰撞,實現多元化發展、促進跨學科合作,在滿足會員的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保持論壇的創新性和活力,推動「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的可持續發展,科普微生態相關知識,提高全民微生態健康意識,促進中國微生態醫療行業技術進步,為民眾健康及微生態醫學發展助力,為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