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2021-01-08 中華網

2020年12月12日,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微生態醫療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整合肝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睿智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承辦的「2020第五屆整合肝腸病學大會暨2020年第3屆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創新論壇)在廣州盛大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教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許鴻志教授,量子高科微生態醫療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微生態醫療專委會秘書長張建浩先生等近500多名領導、專家學者、醫療機構及企業代表、專委會委員、產業領袖出席論壇。

一、院士論壇

圖 |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分享課題《疫後消化病學發展的思考》。樊代明院士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著手,用風趣幽默且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現場聽眾探討面對未來未知的傳染病特別是慢性病時,構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管理體系等的重要性,做好這些才能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切實做到「迎著風浪走,穩坐釣魚船」。

樊代明院士表示未來醫學的發展,「自然力」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面對疾病人體是最好的「手術刀和藥片」,免疫力是人體「自然力」的一種體現。

圖 | 李兆申院士

李兆申院士分享課題《如何做好消化內科的學科建設》。李兆申院士說:惡性腫瘤是我國人民第一號殺手,消化道腫瘤更是壓迫國民健康的大山,切實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應對消化道腫瘤的有效策略。

以我國胃腸癌為例,在胃腸癌防控策略方面,主要分五步走:預防、早診、早治、科普、創新。推行無症狀人群篩查,探索符合國情的篩查流程;促進ESD技術的普及和規範,建立消化道早癌MDT團隊;探索適應新時代的醫學科普模式,發揮名人和專家效應;在現在基礎上開拓創新,在新興方法方式上,膠囊內窺、人工智慧等也將帶來新思路。

最後李兆申院士寄許新一代年輕人:把消化道癌防治事業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情,把篩查的感受當為享受,把篩查的技術化為藝術。

圖 | 吳清平院士

吳清平院士分享課題《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吳清平院士說:雖然人體腸道微生態系統是個複雜的系統,但是它是有序的。通過腸道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組研究技術平臺、食藥用菌調節腸道菌群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形成機制、益生微生物菌種資源庫構建等方面剖析了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聯性。

吳清平院士說,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有很多值得所有微生態行業從業者共同探討:不同類型疾病和不同疾病治療階段患者腸道微生物的分子指紋特徵的深度挖掘;腸道微生物與致病微生物互相機制及其疾病關係;益生微生物重構疾病患者腸道微生態的分子機制和關鍵技術;食藥用菌也是一種益生元,可調節腸道微生態機制及其與疾病防控的關係研究;特異性益生菌微生物和噬菌體控制有害腸道微生物的機制。

二、聚焦人體腸道微生態

圖| 李孟鴻教授

李孟鴻教授分享課題《腸道微生態與癌症發生發展》,介紹了微生態在癌症治療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做的研究方向。李孟鴻教授表示,腸道菌群數量龐大大致與人體細胞數持平,此外其基因數是人類細胞基因數的100倍,種類大概有4500種。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腸道菌群所承擔的功能有可能已經超出了一個器官在人體中所擔任的「角色」發揮的功能,相比於微生物群落,更應該把腸道菌群當成一個器官來對待。

李孟鴻教授表示,在癌症發生發展過程中,腸道微生態也表現出某些特定的特徵。根據正常、腺瘤、結直腸癌不同分期病人菌群分析顯示,腸癌患者腸道菌群基因數與多樣性都增加;與正常人相比,腸癌患者中富集特定菌群。實驗結果顯示,將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移植到健康小鼠體內後發現小鼠結直腸癌變。

隨後,李孟鴻教授從腸道微生態與癌細胞的相關性,微生態與衰老、產羔微生態糞菌移植對長壽、疾病以或癌症改善的作用和影響做更深入論述。

圖 | 許鴻志教授

許鴻志教授分享任建林教授課題《特定腸道微生態與消化重大慢病防治》。許鴻志教授從腸道微生態臨床研究概況、腸菌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腸菌移植治療慢性B型肝炎等論述了特定腸道微生態在消化道重大慢病防治中的應用及成果。微生態與人類疾病關係密切,需要從菌群-代謝-免疫多角度結合模型與臨床實際驗證揭示機制;重塑腸道微生態可以應用於臨床,糞菌移植是重要的幹預措施,目前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微生態幹預原技術需要不斷完善,最終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圖 | 何興祥教授

何興祥教授分享課題《廣藥大附一院洗滌菌群移植的臨床應用》。何興祥教授從當前廣藥大附一院WMT實際實施案例出發詳細闡述了WMT在實際治療疾病應用中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WMT是一個系統工程,供體的篩選、菌液的製備、臨床的應用需要整體重視才可為之。

圖 | 廖瑜玲博士

廖瑜玲博士分享了量子高科微生態醫療有限公司魏遠安教授的課題《腸菌移植產品的質量控制與評價》。廖瑜玲博士詳細介紹了當前腸菌移植的概況,圍繞腸菌移植的原則、目標和組織,供體的篩選,糞便收集、腸菌製備和存儲,結果監控、道德倫理,臨床實踐,服務和客戶等方面詳細闡述了腸菌移植技術的實際應用。腸菌移植作為當下的前沿技術,把握好其質量控制與評價,使其落到實處切實解決與此相關的各種疾病問題。

三、創新論壇「百花齊放」

在論壇上,還有胃腸病、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等來自各行各界的專家做主題演講。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全新機制抑酸新生(沃克)》、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禮浩分享《廣藥大附一院早期胃癌篩查經驗》、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袁瑜分享《長針CAES治療內痔的長期療效》、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沙衛紅分享《生長抑素類藥物發展史(山德士)》、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燕茹分享《Gut microbiota:a new frontiner in drug discovery》、北京天壇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徐有青《NAFLD從命名到診斷的新認識》、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斌分享《從西醫眼光看中醫之我見》、胡國生分享《腸道微生態平衡+胰通百通,根治糖尿病不是夢》.......

圖 | 論壇現場

四、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營模式

在創新論壇上舉辦了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營模式介紹。

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生物醫學大資料庫建設單位、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聯合,主要開展洗滌菌群移植(WMT)與自閉症的相關性研究和治療。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生態診療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何興祥教授任中心主任。2020年成立微生態診療中心學術委員會,吳清平院士任主任委員。本中心由供體篩選部、菌液製備部、臨床應用部三個部門組成。

2017年獲得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省生物醫學大資料庫建設單位」, 2018年獲得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籤約合作項目「粵港澳臨床微生態與疾病防治平臺」,2019年獲得廣東省微生態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與制定三個國家級共識意見,發表SCI等專業論文14篇,首次發現洗滌菌群移植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五、小結

本屆創新論壇是中國微生態醫療專委會成立以來首次採用創新性的組織模式,在開展專題講座的形式上引入「南方腸病診療新技術培訓班」,在原有微生態醫療相關領域的基礎上整合肝腸病學並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發展規劃,以「整合為一,系統重建,精準醫療」為主題,以消化系統為中心,深度整合微生態診斷與治療、內鏡操作、營養與衰老以及中醫藥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人體腸道微生態是個複雜的系統,其與消化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科研的揭示以及醫學治療手段的進步,腸道微生態在治療上述相關疾病的優勢也逐步顯現。而跨學科的合作需要一個機會來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讓各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該領域內傑出的研究者「破圈」走到一起,進行一次學科間的成果「對話」,從中探尋合作的各種可能性。

2020第3屆中國微生態創新論壇是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的「第一次跨界」,希望通過此次「跨界」實現微生態科研成果、微生態相關技術、產業、微生態從業者與其他領域的溝通、交流、碰撞,實現多元化發展、促進跨學科合作,在滿足會員的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保持論壇的創新性和活力,推動「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的可持續發展,科普微生態相關知識,提高全民微生態健康意識,促進中國微生態醫療行業技術進步,為民眾健康及微生態醫學發展助力,為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量子醫療應邀參加「第32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
    圖 | 第32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 - 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11月29日,廣東省副省長王曦院士出席在廣州舉行的「第32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開幕式並講話。
  • 網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涉嫌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日前,網上突然曝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7月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李兆申院士,他表示事情通過組織在處理,「論文絕對沒問題。」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10月23日晚,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迎來了第一位抵達的中國院士——樊代明,從溫州機場出來,到10月24日的《醫療康養與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作主旨報告,樊代明建言深入淺出、比擬妙趣橫生、金句脫口而出,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66歲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風趣地說,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上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在抗風竤十二周年慶典上,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給出了解釋:是自然力。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消化科專家,迄今在國外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引用率在國內首屈一指,但他卻不斷地痛斥現代醫學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反而越來越遠。
  • 四院士齊聚西山 共話醫學前沿
    6月13日,在解放軍總醫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辦的2015第二屆301論健暨第四屆全國體檢中心主任高峰論壇上,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就醫學前沿與健康管理的發展,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見。樊代明:整合醫學更適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表示,醫學分科越來越細,這對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生水平的提高確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 ...2020年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2020年12月25-27日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成功舉辦。大會由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同期舉行「2020中國精準醫療產業博覽會及2020中國生命科學博覽會」由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承辦。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熱烈祝賀「第二屆健康中國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
    「第二屆健康中國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白立忱、劉曉峰,科技部原副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李永舫,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尹偉倫、王耀南、吳豐昌、侯立安以及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院長、發現雜誌社社長陳貴,發現雜誌社副社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執行院長欒紅燕,中管院創新所副所長兼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陳瓊在開幕式上分別作了具有前瞻性
  • 院士專家齊聚中國科學家論壇 論道科技創新
    9月19日,全國科普活動日之際,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各地各行業的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參會,就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等話題交流探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等在開幕上致辭。
  •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來濰講學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應濰坊市醫學會邀請來濰講學。上午,樊院士與市衛健委主任、書記、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曉乙進行了座談。市衛健委四級調研員張洪才及部分市直醫院院長、副院長參加了座談會。樊院士對大家提出的專科發展、專業劃分、科研評審等疑惑,結合自己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深刻思考一一進行了解答。
  • 樊代明院士:一場疫情揭示人體七大自然力的功勞
    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的講座中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西醫院士」樊代明,力挺中醫的真相是什麼?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主任,「整合醫學」的推動者。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太消化學會副主席等。 樊院士為什麼力挺中醫?
  • 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作講座 縱論「整合醫學」
    9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成都大學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為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師生作「整合醫學縱論」主題報告。黨委書記毛洪濤出席報告會,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清遠主持報告會。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小軍、劉婭參加報告會。後疫情時代,人類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樊代明表示,醫學發展亟需轉變觀念。
  • 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臺成功舉行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4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郭健) 2020年12月3-4日,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臺成功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山東省政府副省長孫繼業,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等和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
  • 我校承辦第四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高峰論壇
    哈工大報訊(商豔凱 文/圖)8月15日至16日,由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中國航空學會和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我校承辦的第四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高峰論壇在哈舉行。
  •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航院教授張興當選國際傳熱大會常務理事會主席清華新聞網8月22日電 8月10-15日,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這是該大會成立67年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 第五屆中國醫療器械警戒大會召開
    12月2-3日,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和中國藥學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醫療器械警戒大會在京召開。此次大會聚焦「醫療器械警戒與監管科學」,立足醫療器械警戒發展新趨勢和新成果,匯聚國內外醫療器械警戒前沿智慧,旨在推動我國醫療器械警戒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國際醫療器械警戒工作的交流互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景和出席大會並講話。會議指出,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醫療器械監管工作和公眾用械權益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四輪會議通知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玆定於2018年12月2日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此次論壇以「輕工領域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為主題,由陳克復院士出任大會主席。 一、大會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中國工程院 承辦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會主席:陳克復 院士專家委員會:
  • 高科技項目持續落地,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臺成功舉辦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3至4日,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臺成功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山東省領導、煙臺市領導和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Tom Sudhof和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Edvard Moser等20多位國際院士和來自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企業家出席大會,就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展開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