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中的主要細胞類型—肝細胞抵禦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2020-11-02 藥渡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題為「Hepatocytes trap and silence coxsackieviruses, protecting against systemic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肝細胞(hepatocytes)在幫助肝臟抵禦疾病上扮演的關鍵角色,肝細胞是肝臟的主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新藥。

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研究者Taishi Kimura說道,如今肝細胞已經進化出了能夠吸收並沉默多種不同病毒感染的能力,從而就能減緩其在機體中擴散及誘發感染相關疾病的風險。

研究者Whitton及其同事長期以來對科薩奇病毒進行研究,該病毒能通過糞口途徑來進行傳播並引發一系列疾病症狀,比如發燒、咽喉痛、腹瀉、腦膜炎和心肌炎等,這種病毒之所以以來自紐約市的科薩奇鎮命名是因為上世紀40年代末期,研究人員從該地的一名患者機體中首次分離到了科薩奇病毒。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當小鼠感染了名為科薩奇病毒B3(CVB3)的卡薩奇病毒時,小鼠就會經歷明顯的肝臟損傷,包括肝細胞的損傷和死亡等。

肝細胞與其它類型的細胞一樣能夠表達名為卡薩奇病毒-腺病毒受體(coxsackievirus-adenovirus receptor,CAR)的細胞表面蛋白,CVB3能利用CAR來進入宿主細胞,因此研究人員對肝細胞中缺少CAR的小鼠進行工程化改造,結果發現,工程改造後的小鼠並不會被CVB3感染;此外,當這些突變小鼠被CVB3感染後,其機體肝細胞並不會受到重大損傷。然而,與非突變的同胞相比,CVB3感染的突變小鼠所出現的疾病症狀要嚴重得多,肝細胞被保護的突變體小鼠機體中會快速出現高水平的病毒,而且其體重會減輕,同時還會出現心臟炎症等併發症,並更容易死於感染。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當被CVB3感染時,普通的肝細胞有助於保護機體其它部位免於病毒的侵害,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者為這一結果找到了更多的支持,他們發現,當肝細胞吸收CVB3時,其會利用名為IRF1的免疫蛋白來快速關閉病毒的複製,儘管被感染的肝細胞會被所攝入的病毒影響,但肝臟自身卻並不會表現出嚴重的炎症反應,而在其它病毒感染的器官中則會出現嚴重的炎症反應,比如心臟和胰腺等。如今研究人員已經知道,肝臟中其它水平較低的細胞類型(比如Kupffer細胞)也能夠誘捕並中和血液中循環的病毒,而且肝細胞還沒有被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肝細胞確實能夠發揮該功能。

考慮到肝臟的尺寸較大,而肝細胞組成了機體中一種主要的細胞類型,這在研究人員看來,肝細胞似乎不太可能只是為了抵禦一個家族的病毒而發生進化,研究者推測其行為可能更加廣泛,就好像一塊抗病毒的「海綿」一樣,能在感染早期從血液中吸收多種類型的病毒,從而來幫助減緩並限制機體其它部位的感染,此外,研究者補充道,能以這種方式吸收病毒的肝細胞或許會受損或損傷,但對肝臟的損傷也只是暫時的。研究者Whitton說道,肝細胞擁有非凡的再生能力,這或許是一種適應性,且與其抗病毒作用相關,而並非是與眾所周知的抗毒素作用有關,在動物進化的過程中,毒素的威脅或許並不夠大,且不足以造成這種適應性的壓力,但病毒可能已經造成了威脅。

研究者Whitton及其同事還指出,包括SARS-CoV-2在內的其它病毒也會引發適度或者暫時的肝臟損傷,而這與在CVB3的感染相似,這或許再次表明,肝細胞的防禦角色或許會遠遠超過科薩奇病毒,同時研究人員還想繼續深入研究闡明肝細胞是否以及如何能夠有效抵禦SARS-CoV-2及其它病毒的感染。研究者表示,肝細胞用來沉默CVB3感染的蛋白IRF1能通過激活一系列抗病毒基因的表達來發揮作用,其中每一種抗病毒基因似乎都能適應來沉默一組病毒的功能。

通過主動攝取血液中循環的病毒,肝細胞或許就能充當第一道警報機制來幫助激活宿主機體其它免疫系統的元件,從原則上來講,未來的藥物療法或能增強肝細胞對病毒的攝入,從而在沒有其它選擇時抑制嚴重的感染,比如新的人類感染性病毒。這種肝細胞反應可能會轉變成為人類抵禦新發病毒免疫反應的關鍵部分。

參考資料:

[1].Kimura, T., Flynn, C.T. & Whitton, J.L. Hepatocytes trap and silence coxsackieviruses, protecting against systemic disease in mice. Commun Biol 3, 580 (2020). doi:10.1038/s42003-020-01303-7

[2].Study shows main cell type in the liver has key role in defending against some viruses by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更多精彩閱讀,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肝細胞抵禦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hepatocytes)在幫助肝臟抵禦疾病上扮演的關鍵角色,肝細胞是肝臟的主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新藥。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
  • 多篇文章解析NK細胞在抵禦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細胞,其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NK細胞在抵禦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大家一起學習!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比如,脂滴為心臟的跳動、肝臟的代謝功能或肌肉的運動提供能量。論文共同通訊作者Albert Pol教授說,「脂滴就像我們細胞的儲藏室,我們把以後要用的食物積累在這裡。這發生在所有真核細胞中,從酵母或昆蟲到植物或哺乳動物。」
  • 生科鄧宏魁課題組與合作者在Science報導功能成熟細胞在體外長期...
    過去幾年,鄧宏魁課題組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CiPS細胞);誘導皮膚成纖維細胞為功能神經元細胞(CiN);建立了具備全能性功能特徵的多潛能幹細胞(EPS細胞)。他們利用化學小分子實現了體外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項工作表明化學小分子在精細調控細胞命運和功能上的優越性,這一方法也為其它類型細胞體外功能的長期維持提供了新途徑。
  • 中國學者《科學》發論文:肝細胞體外長期維持
    研究者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可在體外成功實現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為抗B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篩選模型,為治癒B型肝炎帶來希望。該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論文題目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
  • 構建出人類肝臟的完整細胞圖譜,鑑定出新的肝細胞...
    肝病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德國,至少有500萬患者患有脂肪肝、肝癌或肝炎。儘管肝臟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但是健康和患病組織中肝細胞類型的多樣性以及相關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圖片來自MPI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Freiburg, Grün。
  •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24: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 細胞「門神」抵抗病毒感染調控機理揭示
    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抵抗病毒感染,應對重大疫情防控的關鍵所在。記者24日獲悉,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重要調控機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日前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J Hepatol|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中線粒體彈性降低在腫瘤壞死因子受體信號轉導後能誘導細胞凋亡
    病毒感染肝細胞的選擇性消除是通過病毒特異性CD8 t細胞識別肽加載的MHC分子發生的。在這裡,我們報告了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也通過細胞自主機制選擇性地消除。培育了重組腺病毒和轉基因小鼠模型,以鑑定體內tnf誘導肝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並使用體內生物發光成像、免疫組織化學、免疫印跡分析、RNAseq/蛋白質組/磷蛋白組分析、生物信息學分析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JEM:揭秘單純皰疹病毒躲避宿主免疫系統感染大腦的分子機理
    來自奧胡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幫助HSV1感染大腦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在機體免疫力發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病毒感染期間其能被病毒的DNA激活,隨後STING會開啟級聯細胞作用幫助機體抵禦入侵者。這些開始的效應包括基因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蛋白(IFN,I型幹擾素)的產生。
  • 繪製肝臟單細胞圖譜開啟肝臟疾病的精準治療-解讀Nature最新研究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7):395-410)人肝約有25億個肝細胞,5000個肝細胞組成一個肝小葉,因此人肝的肝小葉總數約有50萬個。如此多的肝小葉是如何進行工作的?每個肝小葉中的相同類型的細胞功能相同嗎?不同肝小葉中相同細胞具有相同的功能嗎?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問題,肝臟是成年內臟中再生能力最強的一個器官,它有幹細胞嗎?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尋找植物抵禦病毒的...
    那麼植物如何抵禦病毒?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二大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 Nature深度綜述:向治癒進發——B肝病毒感染治療策略
    HBV在肝細胞內的複製不會被細胞內的先天免疫系統察覺。HBV能夠生成和分泌大量病毒抗原,逐漸改變和耗竭HBV特異性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即便使用目前的標準療法,免疫反應的缺陷導致患者很難將HBV特異性免疫力恢復到正常水平,因而無法有效控制感染。
  • 病毒感染難辭其咎,做好3件事,或可遠離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肝病,是因為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其主要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另外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和糖尿病,那到底是什麼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呢。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多種病毒感染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一旦進入人體後,病毒就開始了破壞之旅,其會利用細胞的分子機制來繁殖並擴散,有時候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為了有效應對病毒感染,機體會進化出一種有效的病毒防禦機制,其是先天性免疫反應的一部分,ISGs就在這種防禦中扮演關鍵角色,如今研究者知道,多種ISGs都能夠有效抑制病毒活性,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機制。
  • 我科學家發現調控肝臟甲胎蛋白基因表達的重要分子
    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章衛平教授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自主發現的鋅指蛋白ZBTB20是調控甲胎蛋白基因表達的關鍵分子。    甲胎蛋白作為肝癌臨床診斷最重要的生化指標,其表達調控的機制及其與肝細胞增殖之間的聯繫是長期以來備受矚目的重要科學問題。到目前為止,有關肝細胞甲胎蛋白基因出生後快速轉錄抑制及其癌變時重新激活的機理仍是未解之謎。
  • 肝臟受損程度與病毒數量有關?數量越多,肝損害越重?
    B肝,在現代生活中的發生率在增長,就越來越受大家關注,有人也會想著去預防。已經被B肝病毒感染的人,就會想辦法不讓情況發展嚴重。B肝病毒數量多少,與肝損傷程度有沒有關係?肝臟損傷程度,與B肝數量不是正比例關係,B肝病毒不會直接導致肝細胞受損。肝細胞受損的原因主要在於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沒有足夠強的免疫系統,肝細胞就容易損傷。
  • EB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損害並不少見
    EB病毒全稱為Epstein-Barr病毒,英文簡稱EBV,是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 Epstein和倫敦大學的Barr兩位醫學教授最早於1964年在非洲兒童Burkitts淋巴瘤細胞中共同發現的,由世界衛生組織命名。
  • B肝在研新藥ENOB-HB-01,誘導97%感染細胞凋亡,不損傷正常細胞
    (下圖為該公司英文官網首頁)B肝在研新藥ENOB-HB-01,誘導97%受感染細胞凋亡,不損傷正常細胞需要解釋以上現象,小番健康先從人體自然感染B肝病毒後進入的不同階段進一步簡述。自然感染後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期以及再活動期,其中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內,人體免疫細胞會識別外來入侵的B肝病毒,不僅會主動清除受到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還會清除沒有被病毒感染的正常肝細胞。因此,如果沒有解決這個現象,慢性B肝患者的正常肝細胞也會被免疫細胞殺傷。誘導受到感染肝細胞自然凋亡,並不損傷正常肝細胞,是當前B肝藥物研發的醫學難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