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2021-01-08 科學網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24: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Lazar及其研究小組發現,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7月3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成年小鼠肝細胞中核心時鐘組分REV-ERBα和β的缺失破壞了部分肝基因的晝夜節律,並改變了新生脂肪形成的晝夜節律。肝功能還受到非肝細胞的影響,並且肝細胞REV-ERB的丟失重塑了肝內多種類型細胞的轉錄組和代謝組節律。

最後,食物供應量的變化印證了細胞內源性肝細胞時鐘機制和攝食環境的等級。總之,這些研究揭示了肝細胞時鐘在營養信號的生理協調和控制節律性代謝細胞間通訊中未知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人體的大多數細胞都含有分子時鐘,但是尚不清楚節律對環境時鐘的需求及其對生理的影響。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hepatocyte clock and feeding control chronophysiology of multiple liver cell types

Author: Dongyin Guan, Ying Xiong, Trang Minh Trinh, Yang Xiao, Wenxiang Hu, Chunjie Jiang, Pieterjan Dierickx, Cholsoon Jang, Joshua D. Rabinowitz, Mitchell A. Lazar

Issue&Volume: 2020/07/30

Abstract: Abstract Most cells of the body contain molecular clocks, but the requirement of peripheral clocks for rhythmicity, and their effects on physiology,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deletion of core clock components REV-ERBα and β in adult mouse hepatocytes disrupted diurnal rhythms of a subset of liver genes and altered the diurnal rhythm of de novo lipogenesis. Liver function is also influenced by non-hepatocytic cells, and the loss of hepatocyte REV-ERBs remodeled the rhythmic transcriptomes and metabolomes of multiple cell types within the liver. Finally, alteration of food availability demonstrated the hierarchy of the cell-intrinsic hepatocyte clock mechanism and the feeding environment. Together, these studies reveal previously unsuspected roles of the hepatocyte clock in the physiological coordination of nutritional signals and cell-cell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rhythmic metabolism.

DOI: 10.1126/science.aba898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7/29/science.aba8984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肝臟中的主要細胞類型—肝細胞抵禦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研究者Taishi Kimura說道,如今肝細胞已經進化出了能夠吸收並沉默多種不同病毒感染的能力,從而就能減緩其在機體中擴散及誘發感染相關疾病的風險。
  • 肝細胞抵禦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
  • Science: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眾所周知,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容易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然而,關於生物鐘與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眾所周知,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容易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然而,關於生物鐘和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 自噬與肝細胞癌
    研究表明,自噬形成的雙層膜結構可能為HCV翻譯提供了場所和原料。HCV非結構蛋白4B(NS4B)與Vps34、Ras相關蛋白5(Rab5,一種小GTP 酶家族的成員)結合形成複合物,正向調控自噬發生,但抑制自噬前體形成及自噬溶酶體降解,導致異常蛋白質降解能力減弱,自噬降解能力減弱可導致HCV複製增加,肝細胞內病毒堆積,細胞內脂質堆積,進而肝細胞脂肪變性增加,肝細胞壞死、癌變可能增加。
  • 中國學者《科學》發論文:肝細胞體外長期維持
    近日,北京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和復旦大學聯合公布的一項成果,為治癒B肝帶來曙光。研究者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可在體外成功實現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為抗B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篩選模型,為治癒B型肝炎帶來希望。該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論文題目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
  • 「可控性和靶向性c-met表達系統的建立及其促肝細胞再生的研究...
    對大多數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提供了唯一的生存機會,但由於受到屍肝捐獻嚴重缺乏和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獲得合適供體肝臟的限制,據估計全球不到1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條件進行了肝移植。因此在重型肝炎的治療過程中,促肝細胞再生可能成為關鍵。目前臨床用於促肝細胞再生的常規藥物為肝細胞生長因子(HGF)。HGF為小分子多肽物質,它具有潛在的肝臟「營養功能」。
  • miR-148a-5p參與了高蛋氨酸飲食誘導ApoE-/-小鼠的肝細胞凋亡
    、染色質濃縮和凋亡小體脫落。凋亡由稱為半胱天冬酶的特定類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執行,一旦激活,就可以裂解細胞底物並導致細胞死亡。最常見的凋亡指標為抑制凋亡基因Bcl-2和促進凋亡基因Bax,Bcl-2增高,細胞凋亡減少;Bax增高,細胞凋亡增加。
  • 大鼠肝細胞的知識解析及應用
    肝細胞為多角形,直徑約為20-30/加(微米),有6-8個面,不同的生理條件下大小有差異,如飢餓時肝細胞體積變大。每個肝細胞表面可分為竇狀隙面、肝細胞面和膽小管面三種。肝細胞裡面含許許多多複雜的細微結構:如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高爾基體、微粒體及飲液泡等組成。
  • 上海科學家揭秘肝細胞「逆生長」修復肝臟損傷之謎
    Arid1a調控肝細胞重編程機製圖(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 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4日電(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4日發布消息稱,該中心的惠利健研究組最新研究揭示了肝細胞在肝臟損傷再生中「逆生長」的分子基礎,該研究發現為利用藥物靶向治療肝臟損傷提供新思路。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通過體外生化實驗,證明進食後肝細胞胞質中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增強(圖1b, c)。
  • 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篩查與診斷|指南共識
    基於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專家臨床經驗,《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0版)》經多學科協作對肝臟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作為肝癌的癌前病變,從概念、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等各方面進行了歸納和界定,旨在提出和建立肝癌癌前病變的概念和診療原則,為降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提高肝癌的總體治療效果作出貢獻。 一、何為HCC癌前病變?
  • 生化與細胞所發現肝細胞核因子-6在肺癌上皮-間質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6 suppresses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ve growth of lung cancer cells through p53 and the inhibit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的研究論文,該文報導了肝細胞核因子
  • J Hepatol:AXIN失活突變誘導肝細胞癌並不依賴經典Wnt信號通路
    小編推薦會議:2018(第九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2018年3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大多數攜帶AXIN1突變的人肝細胞癌並沒有表現出β-catenin調控的轉錄程序的激活在小鼠體內Axin1缺失誘導的肝細胞癌並不依賴Wnt/β-catenin信號途徑的激活攜帶Axin1突變的腫瘤中富集一些與侵襲
  • 高效靶向激活肝細胞內源基因直接重編程為胰島樣細胞
    模塊(效應蛋白與PUF蛋白(Pumilio/FBF)的融合蛋白)組成,是利用保守的PUF RNA結合域識別並結合特異性RNA序列(PBS)的特性,通過設計帶有不同PBS的sgRNA,結合不同的PUF來招募效應蛋白從而可以在不同的位點實現多基因的同時調控,可以招募多個同種效應蛋白,使其效應增強,也可以招募不同的效應蛋白,協同調控基因表達。
  • 生理學:胰液和膽汁
    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促進脂肪分解產物和脂溶性維生素摻入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膠粒(膽鹽、卵磷脂這種雙嗜性分子,可在水溶液中聚合形成疏水面朝內,清水面朝外的一種顆粒),有利於吸收。(C、D 對)3. 膽汁不含任何消化酶,不能酶解蛋白質(A 錯)本題可參考《生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190。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ES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
  • 研究人員研究了棕櫚油提取物對小鼠肝細胞的影響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棕櫚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化合物,其中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醇。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免受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損害。一個來自馬來西亞和利比亞的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從棕櫚油中提取的三烯醇對小鼠肝細胞的影響。研究小組研究了受轉錄因子Nrf2影響的基因表達水平,以及該因子進入細胞核的易位。已知Nrf2在代謝過程的反應中上調II期藥物代謝。這些基因激活細胞防禦機制。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ES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這名新生兒患有先天性尿素循環障礙,其肝臟不能分解毒氨。
  • 在肝臟晶片上進行肝細胞三維培養取得重大進展
    肝臟晶片(liver-on-a-chip)細胞培養裝置是藥物發現、毒理研究和組織工程研究中的有吸引力的仿生模型。為了在實驗室晶片上維持特定的肝細胞功能,必須具備充足的細胞類型和培養條件,包括三維細胞定位和持續的營養物和氧氣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