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其實很好,背誦朗讀都十分的優秀。可每當想讓孩子表現一下的時候,孩子在外人面前說話就變得磕磕巴巴,一張小臉憋得通紅。孩子臉紅,父母也跟著不好意思,原本的炫耀變成了"打臉"現場,回家後讓孩子再說一遍,孩子說話又滔滔不絕。
面對這種現象家長也是哭笑不得,孩子明明就很聰明,在外搞得像父母吹捧自家孩子,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其實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受到"瓶頸效應"的影響。
什麼是"瓶頸效應"?
"瓶頸效應"是指那種話已經到嘴邊了,卻沒法脫口而出的現象,形容為"幾乎有了"、 "已經到了舌尖兒上了"的狀態。此時,我們似乎感到茅塞頓開,但又不確切知道該如何解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稱之為解決問題的"先聲","只聞其鳴響於有無之際而不降臨。"這種現象簡稱為TOT(Tip Of the Tongue)。顯然,當人們處於TOT狀態時,會有種心癢難耐的感覺,就好像我明明知道,但大腦卻不受控制地搜索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這種狀況在孩子身上也經常出現,其實孩子更容易因為周圍的因素而引起"瓶頸效應"。
孩子出現"瓶頸效應"的原因
1、突然的狀況會讓大腦發生暫時性的停頓
就像我們有時遇到認識的朋友,可能一段時間沒見,再相遇時大腦可以很快地辨認出是相熟的人,但卻無法匹配上相對的名字,導致打招呼時全程避免提到對方名字,一時之間很是尷尬。
其實會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原本大腦可能處於放鬆階段或者正在處理另一個想法,而突如其來的狀況,打斷了我們原本的思路就會導致大腦短暫性的空白,我們就不能及時搜索到狀況相關的信息。
所以孩子在被提問時可能就是原本正在玩鬧,家長的突然提問就會使孩子大腦一時轉變不過來,獲得知識也就無法表現出來。
2、成為全場焦點容易引起焦慮
像孩子知識學習掌握得很好,但當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以後,孩子的緊張情緒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回答的語速都變得斷斷續續,甚至會因為焦慮而忘記了提問的問題。
並且孩子其實很好面子,在被提問的時候會害怕自己回答錯誤或回答不好而感到慌張失措。有些性格軟弱的孩子,還會擔心自己被別人嘲笑而害怕回答。
緊張的心情很容易會打亂孩子的思緒,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功能,但這並不代表受到"瓶頸效應"影響的孩子就比別人差,他們只是沒有找到緩解自己情況的辦法。這時父母的關心與鼓勵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耐心地鼓勵會讓孩子更快擺脫"瓶頸效應"。
父母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瓶頸效應"?
不要催促,耐心等待當孩子出現"瓶頸效應"的時候,因為父母明白孩子的能力,所以總是會著急催促孩子快點表達出來,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情緒更加焦慮,大腦空白無法獲取記憶。而父母失望無奈的表情也會使孩子變得害怕回答,內心自卑,性格就會變得膽小。
父母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當我們平靜等待孩子回答時,孩子才能從緊張情緒中平穩下來。
之前朋友聚會時,朋友可可說起自己的孩子滿是驕傲,學習第一,還有很多特長,孩子還很乖巧。其他朋友想讓可可的孩子表現一下,便讓孩子接兩句古詩。
孩子愣了一下,想了半天臉色越來越不好看,眼神直往媽媽身上瞟。大家都看得出孩子是緊張了,想著提問這事就算了,但可可卻握著孩子的手,微笑地看著孩子說:"沒事,慢慢來,阿姨們不著急。"
孩子在可可的安慰下,逐漸平靜下來,古詩也能流利地回答,之後大人的其他問題也對答如流。這其實就代表了孩子是有能力的,耐心等待,出聲安慰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瓶頸效應"。
信心能突破"瓶頸效應"總是受到"瓶頸效應"影響的孩子,多半都是害怕回答的不好,側面表現出孩子其實還是有一點自卑,對自己的知識認知還是很不自信的。而"瓶頸效應"就是你越懼怕它,它越影響你,反覆循環讓孩子深陷其中。
所以在孩子受到"瓶頸效應"困擾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在孩子回答對的時候,要準確給予鼓勵,讓孩子知道勇於回答是件正確的事;而在孩子回答錯誤時,父母也不要責備謾罵,應該安慰孩子這不是什麼大事,並耐心講解答案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才不會害怕回答,從而出現"瓶頸效應"。
適當的刺激讓孩子更有動力我們在觀察孩子的時候可以發現,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遭遇了失敗,有些孩子會再次嘗試,但有些孩子會選擇不再做那件事,直接徹底放棄,但這類孩子如果你再次去監督他完成時,孩子也是可以做好的。
像這種孩子就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刺激才能使他們學會嘗試和努力。面對這類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陪同檢驗計劃的完成度;還可以與孩子立家規,通過規矩來束縛孩子一些懶惰,拖拉的壞毛病,父母和孩子一起守家規,會讓寶寶更加願意去執行。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踴躍表現自己,孩子也希望自己能獲得別人的關注,然而"瓶頸效應"只是孩子表達欲望的一顆絆腳石,父母應該及時教育孩子挪動石頭,路才會更加好走,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走路歪歪扭扭。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父母的耐心,孩子的成長是快速的,但學習的過程卻是長遠的,我們不能期望孩子搖身一變就成了完美無缺的人,父母用愛呵護,耐心教導才是讓孩子變得完美的唯一方法。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