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常對答如流,被點名時卻結結巴巴?可能是出現「瓶頸效應」

2021-01-09 梅媽育兒心經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其實很好,背誦朗讀都十分的優秀。可每當想讓孩子表現一下的時候,孩子在外人面前說話就變得磕磕巴巴,一張小臉憋得通紅。孩子臉紅,父母也跟著不好意思,原本的炫耀變成了"打臉"現場,回家後讓孩子再說一遍,孩子說話又滔滔不絕。

面對這種現象家長也是哭笑不得,孩子明明就很聰明,在外搞得像父母吹捧自家孩子,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其實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受到"瓶頸效應"的影響。

什麼是"瓶頸效應"?

"瓶頸效應"是指那種話已經到嘴邊了,卻沒法脫口而出的現象,形容為"幾乎有了"、 "已經到了舌尖兒上了"的狀態。此時,我們似乎感到茅塞頓開,但又不確切知道該如何解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稱之為解決問題的"先聲","只聞其鳴響於有無之際而不降臨。"這種現象簡稱為TOT(Tip Of the Tongue)。顯然,當人們處於TOT狀態時,會有種心癢難耐的感覺,就好像我明明知道,但大腦卻不受控制地搜索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這種狀況在孩子身上也經常出現,其實孩子更容易因為周圍的因素而引起"瓶頸效應"。

孩子出現"瓶頸效應"的原因

1、突然的狀況會讓大腦發生暫時性的停頓

就像我們有時遇到認識的朋友,可能一段時間沒見,再相遇時大腦可以很快地辨認出是相熟的人,但卻無法匹配上相對的名字,導致打招呼時全程避免提到對方名字,一時之間很是尷尬。

其實會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原本大腦可能處於放鬆階段或者正在處理另一個想法,而突如其來的狀況,打斷了我們原本的思路就會導致大腦短暫性的空白,我們就不能及時搜索到狀況相關的信息。

所以孩子在被提問時可能就是原本正在玩鬧,家長的突然提問就會使孩子大腦一時轉變不過來,獲得知識也就無法表現出來。

2、成為全場焦點容易引起焦慮

像孩子知識學習掌握得很好,但當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以後,孩子的緊張情緒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回答的語速都變得斷斷續續,甚至會因為焦慮而忘記了提問的問題。

並且孩子其實很好面子,在被提問的時候會害怕自己回答錯誤或回答不好而感到慌張失措。有些性格軟弱的孩子,還會擔心自己被別人嘲笑而害怕回答。

緊張的心情很容易會打亂孩子的思緒,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功能,但這並不代表受到"瓶頸效應"影響的孩子就比別人差,他們只是沒有找到緩解自己情況的辦法。這時父母的關心與鼓勵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耐心地鼓勵會讓孩子更快擺脫"瓶頸效應"。

父母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瓶頸效應"?

不要催促,耐心等待當孩子出現"瓶頸效應"的時候,因為父母明白孩子的能力,所以總是會著急催促孩子快點表達出來,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情緒更加焦慮,大腦空白無法獲取記憶。而父母失望無奈的表情也會使孩子變得害怕回答,內心自卑,性格就會變得膽小。

父母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當我們平靜等待孩子回答時,孩子才能從緊張情緒中平穩下來。

之前朋友聚會時,朋友可可說起自己的孩子滿是驕傲,學習第一,還有很多特長,孩子還很乖巧。其他朋友想讓可可的孩子表現一下,便讓孩子接兩句古詩。

孩子愣了一下,想了半天臉色越來越不好看,眼神直往媽媽身上瞟。大家都看得出孩子是緊張了,想著提問這事就算了,但可可卻握著孩子的手,微笑地看著孩子說:"沒事,慢慢來,阿姨們不著急。"

孩子在可可的安慰下,逐漸平靜下來,古詩也能流利地回答,之後大人的其他問題也對答如流。這其實就代表了孩子是有能力的,耐心等待,出聲安慰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瓶頸效應"。

信心能突破"瓶頸效應"總是受到"瓶頸效應"影響的孩子,多半都是害怕回答的不好,側面表現出孩子其實還是有一點自卑,對自己的知識認知還是很不自信的。而"瓶頸效應"就是你越懼怕它,它越影響你,反覆循環讓孩子深陷其中。

所以在孩子受到"瓶頸效應"困擾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在孩子回答對的時候,要準確給予鼓勵,讓孩子知道勇於回答是件正確的事;而在孩子回答錯誤時,父母也不要責備謾罵,應該安慰孩子這不是什麼大事,並耐心講解答案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才不會害怕回答,從而出現"瓶頸效應"。

適當的刺激讓孩子更有動力我們在觀察孩子的時候可以發現,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遭遇了失敗,有些孩子會再次嘗試,但有些孩子會選擇不再做那件事,直接徹底放棄,但這類孩子如果你再次去監督他完成時,孩子也是可以做好的。

像這種孩子就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刺激才能使他們學會嘗試和努力。面對這類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陪同檢驗計劃的完成度;還可以與孩子立家規,通過規矩來束縛孩子一些懶惰,拖拉的壞毛病,父母和孩子一起守家規,會讓寶寶更加願意去執行。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踴躍表現自己,孩子也希望自己能獲得別人的關注,然而"瓶頸效應"只是孩子表達欲望的一顆絆腳石,父母應該及時教育孩子挪動石頭,路才會更加好走,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走路歪歪扭扭。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父母的耐心,孩子的成長是快速的,但學習的過程卻是長遠的,我們不能期望孩子搖身一變就成了完美無缺的人,父母用愛呵護,耐心教導才是讓孩子變得完美的唯一方法。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她學的最好的就是語文,也深受語文老師的喜歡,可是在課堂上讀一小段課文這種簡單的事情,她都會結結巴巴,用比別的同學長很多的時間才能念完。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她永遠是單位最安靜的那個人,很少在大眾面前說話。
  • 每天學點心理學:瓶頸效應
    瓶頸效應 在生活中,你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許多人依次通過一個狹窄的路口,就會很容易,且行進的速度越快流量也越大。而當人們蜂擁著一起擠到那個路口時,卻只有少量的人能夠順利通過。這就是瓶頸效應。
  • 「瓶頸效應」凸顯 地板行業走入「窮途末路」
    當前,地板產品從出現到現今,它經歷了高速發展時代,獲得過暴利,同時也逐漸開始步入了微利時代,甚至很多人以為,地板行業已經開始走入了「窮途末路」,其實不然,地板行業面臨極大瓶頸,若能突破,前面依舊是一片藍海。 產能過剩 蛋糕不僅要做大還需做精 產能過剩這是一種畸形的商業模式,元兇就是產能過剩。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當眾回答問題,或是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總會莫名的卡殼,而當孩子遠離了眾人的視線,又能夠回答的頭頭是道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很大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衛浴企業運用「東風效應」消釋「瓶頸效應」
    因此,如何讓企業決策者們注重「品牌」效應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因此,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引導下,突破產能的瓶頸對品牌企業具有更大意義。開拓新的渠道 突破發展瓶頸目前衛浴的銷售大都集中在建材市場和自營專賣店中,相反傳統衛浴,電商平臺也開始逐漸興起,這也導致了衛浴在這一渠道的缺失,延緩了衛浴產品市場推廣普及的進度。
  • 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但是她發現有其他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呢?一、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有不少朋友在平常生活中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產品的價格越高反而越受大家的歡迎,也更加容易購買。但是如果產品的價格比較低就更不容易被大家購買。
  • 被央視點名的「毒紙巾」,許多孩子用過,家長要注意分辨4個特點
    被央視點名的「毒紙巾」各種紙巾看上去差不多都能擦掉髒東西,但其中的講究有很多,不能只看價格和品牌。央視就曾曝光過劣質紙巾的製作過程,無論是從原材料選擇上,還是生產時的衛生環境來講,都是不合格的。4、掉渣、易破劣質紙巾因為本身就是用各種廢舊紙打成漿製作,完整度不是很好,在使用時容易出現掉渣的情況。連最平常的擦嘴、擦鼻涕都容易破掉,洗完手想用它擦乾會粘在手上。
  • 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研究獲進展
    以往的原位高壓實驗多數情況是指樣品沒有拿出對頂砧,而整個對頂砧是拿出光路進行加壓校壓的,這在pump–probe這樣的雙光束實驗中尤其有可能帶來人為誤差。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繼民及其博士後吳豔玲、碩士生加孜拉·哈賽恩,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丁陽及其碩士生尹霞合作,在高壓超快光譜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成功搭建了一套「真正原位(on-site in situ)」的高壓pump–probe超快光譜實驗裝置(圖1),並利用這套裝置研究了強關聯量子材料Sr2IrO4高壓超快動力學(圖2),首次觀測到了壓強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 高壓超快動力學: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以往的原位高壓實驗多數情況是指樣品沒有拿出對頂砧,而整個對頂砧是拿出光路進行加壓校壓的,這在pump–probe這樣的雙光束實驗中尤其有可能帶來人為誤差。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5組趙繼民研究員及其博士後吳豔玲、碩士生加孜拉·哈賽恩,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丁陽研究員及其碩士生尹霞合作,在高壓超快光譜學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成功搭建了一套「真正原位(on-site in situ)」的高壓pump–probe超快光譜實驗裝置(圖1),並利用這套裝置研究了強關聯量子材料Sr2IrO4高壓超快動力學(圖2),首次觀測到了壓強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 粵北站出省「瓶頸效應」再現
    文/圖 羊城派記者 張文 通訊員 馮進富樂廣高速單向三車道車流和京港澳高速韶關北段(京珠北)單向兩車道車流匯合後,由京港澳高速粵北收費站集中出省,收費站以北的京港澳湖南段僅有兩車道容納北上車流,每到節假日,「瓶頸效應」就會顯現,粵北收費站前等待過閘北上的車輛動輒排起長達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父母巧用3招輕鬆解決
    適當的緊張感可以幫助人的進步,但因為緊張而導致的害怕、恐懼甚至是牴觸心理,就可能阻礙人的成長。當對一件事產生緊張感時,很有可能是因為準備得不夠充分,或者是他人對自己抱有強烈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都有可能導致出現緊張的情緒。
  • 我國服裝出口瓶頸效應開始顯現
    我國服裝出口瓶頸效應開始顯現 2003-07-02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一段時期,由於紡織服裝行業陸續進行企業改制,致使全國各地中小型服裝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許多寶媽都喜歡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很管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而孩子為了不付出代價就會「學會乖」,不再犯錯誤。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罰小孩短期內能還你一個「聽話」的小孩,長期來看對小孩的健康成長不利,一直都在實施懲罰教育,那麼你就該為此擔心了,這四個R效應。4R效應是什麼?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他其實是掌握了父母說話的方式,既然已經了解到了父母說話的方式,並且預知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了心理準備,孩子必然會出現漫不經心的狀態。我可以承受的範圍是什麼?
  • 消釋「瓶頸效應」 地板業需找準關鍵「對症下藥」
    總之,地板企業想要得**後勝利,必須採取相應的應對方式,與此同時,地板企業也得運用「東風效應」去消釋「瓶頸效應」,要做到這樣,當地板企業被「瓶頸」卡住時,找到新的機遇讓企業度過難關。【微信公眾號「九正地板網」,可查看熱門文章《我是一名銷售,我一個月的收入頂你一年的收入!(轉瘋了!)》,想要同行交流請加入「九正地板網交流群」:106481242】❤❤親!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引深思: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每個兒童平均每周大約有7小時的課外班,父母希望通過補習提高孩子的成績,希望孩子能成為人才,但是孩子學習成績卻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孩子甚至還出現成績下滑的情況。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後,總是會出現焦慮的心情,,擔心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例如與自己同齡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背誦唐詩,能說會道。
  • 「我比他優秀的多」,孩子過分自信,很可能是「巴納姆效應」所致
    而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上加難了,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度的貶低,都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眾多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去認識自己都曾有過很多的研究,而在這些研究當中,巴納姆效應或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需要注意的。
  • 進展|高壓超快動力學: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以往的原位高壓實驗多數情況是指樣品沒有拿出對頂砧,而整個對頂砧是拿出光路進行加壓校壓的,這在pump–probe這樣的雙光束實驗中尤其有可能帶來人為誤差。圖1. On-site in situ高壓超快光譜實驗示意。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