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他優秀的多」,孩子過分自信,很可能是「巴納姆效應」所致

2020-12-05 騰訊網

正確的認識自己,是很多成年人或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而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上加難了,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度的貶低,都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眾多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去認識自己都曾有過很多的研究,而在這些研究當中,巴納姆效應或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需要注意的。

何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他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認為這種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比如在做性格測試時,大部分人都會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話,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同時大多數的人都會下意識地承認這些評價中好的部分,那些不好的部分則會選擇無視。

在巴納姆效應中就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實驗,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家福勒對學生們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要求學生們根據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來進行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而這項人格測試其實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但讓人意外的就是最後的平均評分竟然有4.26分,也就是說這些一模一樣的分析詞彙明明沒有對學生們的性格進行分析,只是似是而非的找出了一些在星座研究中適合所有人的語句,居然有超過九成的人都選擇了相信。

而另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研究者們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給了學生們兩份評價報告,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假造的評價自然也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

在給出評估之後,研究者們向學生詢問,他們認為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巴納姆效應影響著很多人的性格成長和人生選擇,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巴納姆效用就是依附在人的主觀驗證當中。當一個人相信某件事的時候,他就會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想法。

小劉家的孩子從小就被誇聰明,家裡的親戚朋友也好,學校的老師也好,每次在看見小劉的時候都會誇獎孩子聰明可愛,至於這句話裡有多少的客氣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因為這樣「全方位」的誇獎,孩子可以說是誇獎長大的,他始終對自己有一份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非常聰明,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到。

上初中之後,小劉閨蜜的孩子和她的孩子一個班級,閨蜜的孩子每次考試成績都比自己的孩子更好,小劉偶爾去閨蜜家玩,還能看到孩子自己認真的寫作業。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再想想自己家那個學習從來不認真的孩子,小劉心煩意亂,誰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成績有一個好未來呢。

上了初三之後,孩子的成績又是一路下滑,小劉也被班主任多次談話,她這邊剛掛了班主任的電話,轉頭就看見孩子不以為然的在玩手機遊戲,一下心頭火就起來了,狠狠的罵了孩子,還用閨蜜家的孩子來舉例,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反省自己。

沒想到孩子居然回了一句,「我覺得我比他優秀得多。」

或許小劉不知道孩子這種奇怪的「自信」是哪裡來的,但是從前文中的描述大家就應該明白了,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給孩子帶來的不好的影響。

從小被誇獎聰明長大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已經給自己打下了聰明的烙印,在他們的心中,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自己是聰明優秀的,不管對方在現實生活中超過了自己多少,他們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證明自己所謂的優秀。

這種類似於心理暗示的東西,在很多時候家長自己可能都沒有注意,自己的話或許就給孩子帶來了不正確的暗示。

比如為了哄小孩子去幼兒園,很多家長都會說「幼兒園裡有很多的玩具,你去了就可以隨便玩了」。

這樣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卻容易讓孩子產生「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這樣的錯誤思想,這種不正確的心理暗示只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

所以家長在教育中,如何讓孩子正確的避免巴納姆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一,讓孩子學會面對自己

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用自己的長處去和他人的短處比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樣的也不要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較,並因此否定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和面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1.不要誇大和指責孩子的缺點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孩子就更加不是了,即便是優秀的孩子也會有缺點,更何況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

家長首先自己要平常心對待孩子的缺點,正面的向孩子提出她的缺點。不要誇大,也不要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影響孩子,否則容易讓孩子放大自己的缺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2.不吝嗇的誇獎孩子的優點

很多家長都認為誇獎孩子可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驕傲,其實不然,面對孩子的優點,家長適度的誇獎其實是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底氣的。

在誇獎孩子優點時,家長唯一需要的就是客觀和適度,不要過分的誇大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長處,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自負。

3.幫助孩子保持一個平常心

客觀的認識自己,最主要的還有一點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因為優點而驕傲也不因為缺點而灰心,讓孩子慢慢的面對和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因真實的自己而感到難堪。

第二,如何正確的收集識別外在信息

同時,想要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要學會如何從收集獲得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實可信,有價值的信心。

每一個人每天都會收到各種各樣的來自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有些不過是他人的客套話,在這些信息中,如何去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其實也是對人判斷力的一種考驗。

判斷力是建立在龐大的信息基礎上的,比如在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有提高候,家長需要的不僅僅是孩子當下的成績,還有過往成績,其他孩子的成績,以及考試題目的難易度等等,這些就是家長判斷孩子學習成績的基礎信息。

孩子們也需要這樣的判斷力,來客觀的分辨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部分,而這方面的問題,顯然需要家長的不斷教導。

家長們可以採用故事的形式來給孩子們引導,讓孩子首先產生對事物的聯繫性,然後再開始慢慢的去了解客觀的判斷一件事或者一個人需要什麼信息。

巴納姆效應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同樣適用且很難去更改,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雖然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想要引導改正卻比成年人容易很多。

孩子的性格未定,還有著很大的改變空間,家長們應該抓住這些機會,讓孩子不要被巴納姆效應牽著鼻子走。

相關焦點

  • 闢謠:「巴納姆效應」不只是自欺欺人,合理利用可以幫你完善自我
    但正是因為這些愛,讓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提出來「認識自己」的觀念,並將這一觀念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雖然這一中確理念很早被人類發掘提倡,但能夠做到的卻不多。在這方面研究中,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起到重要作用。
  • 「巴納姆效應」並非自欺欺人,心理學:合理利用能幫娃完善自我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巴納姆效應」,肖曼·巴納姆是一名著名的魔術師,他的魔術表演讓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對此他也毫不避諱的說,因為自己的魔術包含所有人都喜歡的部分,所以每一刻都有人上當。
  • 星座、屬相、新年籤為何引共鳴,這是「巴納姆效應」在起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時刻反省自己,而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所以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都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上演出一出又一出的「巴納姆效應」。  「自我暗示」是一種神奇的力量,「自我暗示之父」的愛米爾·庫埃曾總結過一句流傳至今的自我暗示名言——每一天,我們都以每種方式,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好。
  •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心理學:如何成長自己,避免巴納姆效應帶來的暗示結果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來形容一個人時,他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暗示,並認為這些話是在說自己——哪怕這些話其實與他毫無關係。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你是什麼樣的人我怎麼會第一時間知道呢?不過有個心理學上的研究可以幫助你,在並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也能迅速的表示出善解人意的一面。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
  • 他說的可真準!——不客觀認知自己背後隱藏的巴納姆效應
    小A剛入職場沒多久,最近碰到了一些「水逆」的事情,就被朋友介紹了一位星座大師,大師要了小A的相關資料,幫他算了一下,告訴他,他應該是一個工作勤勤懇懇,待人和氣,有時會據理力爭有時又會老好人,最近應該不太順利等等。
  • 科普 |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他們猶豫:我能做好嗎,萬一失敗了大家肯定會笑話我的。存在"焦點效應"的孩子遇到打擊更容易灰心沮喪。不願意當眾進行挑戰,甚至不喜當眾展示。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直面困難的勇氣,逐漸變得畏畏縮縮。不能做到充分的表達、展現自己。2、過分在意他人目光從而失去自我陷入"焦點效應"的孩子,過分的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和看法。
  • 3個方法教你避開巴納姆效應陷阱|職場新人如何給自己準確的定位
    其實,這是因為巴納姆效應在作祟。一、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心理傾向。巴納姆效應測試中,學生們被要求填問卷,研究者寫下正確評估,然後給學生們兩份評估報告。
  • 職場效應之:海格力斯效應、刺蝟法則、巴納姆效應
    問題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委屈,但是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陷入海格力斯效應,終有一天它會把你的路堵死,你看什麼都會覺得是老闆同事針對你,這樣的心態無疑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煩惱之中,這樣,我們怎麼可能工作的順心?
  • 「巴納姆效應」為你揭秘
    那麼,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究其深層的原因便是——「巴納姆效應」二、巴納姆效應的諸多附加效果,正在慢慢摧毀職場人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心理實驗證實,每個人總是輕而易舉地相信他人對自己做出的一般性和籠統的人格描述,哪怕他自己不是這種人,或者他人描述得很空洞,也不能改變他的相信。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以上性格是否都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不止是你,所有人都具有上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特徵或者說自我感覺,讓我們產生這種認同感的叫做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空洞,仍然會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不是這種人。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知乎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不怎麼愛讚美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推崇謙虛是美德,與其讚美孩子,不如多批評孩子,鞭笞他們進步。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 我們的情感都會中了巴納姆效應的毒
    如果你是一個相信星座佔卜的人,就說明巴納姆效應對你產生影響,它們都是從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收集出一些廣泛的內容結論,它們適用於任何人。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被認為主觀驗證的結果。主觀驗證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去相信。我們總能收集到各種各樣的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大腦中的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空間,這也為什麼我們的打扮需要與眾不同。與人交往中,如何利用巴納姆效應拉進雙方的情感距離呢?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探索其原因,我們不能不提到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巴納姆效應。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你幾乎聽不到有人欣然對你說:「哦,謝謝你向我解釋了為什麼我關於兒童撫養的哲學是錯誤的,我非常感謝你提供的事實。」那人很可能會說:你還是保留你那些愚蠢的想法吧。「也就是,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看到的世界,而並非真實的世界,這也是佔卜術發展的原因之一。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就解釋了這麼個現象。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