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認識自己,是很多成年人或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而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上加難了,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度的貶低,都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眾多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去認識自己都曾有過很多的研究,而在這些研究當中,巴納姆效應或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需要注意的。
何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他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認為這種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比如在做性格測試時,大部分人都會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話,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同時大多數的人都會下意識地承認這些評價中好的部分,那些不好的部分則會選擇無視。
在巴納姆效應中就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實驗,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家福勒對學生們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要求學生們根據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來進行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而這項人格測試其實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但讓人意外的就是最後的平均評分竟然有4.26分,也就是說這些一模一樣的分析詞彙明明沒有對學生們的性格進行分析,只是似是而非的找出了一些在星座研究中適合所有人的語句,居然有超過九成的人都選擇了相信。
而另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研究者們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給了學生們兩份評價報告,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假造的評價自然也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
在給出評估之後,研究者們向學生詢問,他們認為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巴納姆效應影響著很多人的性格成長和人生選擇,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巴納姆效用就是依附在人的主觀驗證當中。當一個人相信某件事的時候,他就會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想法。
小劉家的孩子從小就被誇聰明,家裡的親戚朋友也好,學校的老師也好,每次在看見小劉的時候都會誇獎孩子聰明可愛,至於這句話裡有多少的客氣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因為這樣「全方位」的誇獎,孩子可以說是誇獎長大的,他始終對自己有一份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非常聰明,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到。
上初中之後,小劉閨蜜的孩子和她的孩子一個班級,閨蜜的孩子每次考試成績都比自己的孩子更好,小劉偶爾去閨蜜家玩,還能看到孩子自己認真的寫作業。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再想想自己家那個學習從來不認真的孩子,小劉心煩意亂,誰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成績有一個好未來呢。
上了初三之後,孩子的成績又是一路下滑,小劉也被班主任多次談話,她這邊剛掛了班主任的電話,轉頭就看見孩子不以為然的在玩手機遊戲,一下心頭火就起來了,狠狠的罵了孩子,還用閨蜜家的孩子來舉例,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反省自己。
沒想到孩子居然回了一句,「我覺得我比他優秀得多。」
或許小劉不知道孩子這種奇怪的「自信」是哪裡來的,但是從前文中的描述大家就應該明白了,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給孩子帶來的不好的影響。
從小被誇獎聰明長大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已經給自己打下了聰明的烙印,在他們的心中,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自己是聰明優秀的,不管對方在現實生活中超過了自己多少,他們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證明自己所謂的優秀。
這種類似於心理暗示的東西,在很多時候家長自己可能都沒有注意,自己的話或許就給孩子帶來了不正確的暗示。
比如為了哄小孩子去幼兒園,很多家長都會說「幼兒園裡有很多的玩具,你去了就可以隨便玩了」。
這樣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卻容易讓孩子產生「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這樣的錯誤思想,這種不正確的心理暗示只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
所以家長在教育中,如何讓孩子正確的避免巴納姆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一,讓孩子學會面對自己
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用自己的長處去和他人的短處比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樣的也不要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較,並因此否定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和面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1.不要誇大和指責孩子的缺點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孩子就更加不是了,即便是優秀的孩子也會有缺點,更何況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
家長首先自己要平常心對待孩子的缺點,正面的向孩子提出她的缺點。不要誇大,也不要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影響孩子,否則容易讓孩子放大自己的缺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2.不吝嗇的誇獎孩子的優點
很多家長都認為誇獎孩子可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驕傲,其實不然,面對孩子的優點,家長適度的誇獎其實是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底氣的。
在誇獎孩子優點時,家長唯一需要的就是客觀和適度,不要過分的誇大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長處,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自負。
3.幫助孩子保持一個平常心
客觀的認識自己,最主要的還有一點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因為優點而驕傲也不因為缺點而灰心,讓孩子慢慢的面對和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因真實的自己而感到難堪。
第二,如何正確的收集和識別外在信息
同時,想要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要學會如何從收集獲得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實可信,有價值的信心。
每一個人每天都會收到各種各樣的來自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有些不過是他人的客套話,在這些信息中,如何去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其實也是對人判斷力的一種考驗。
判斷力是建立在龐大的信息基礎上的,比如在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有提高候,家長需要的不僅僅是孩子當下的成績,還有過往成績,其他孩子的成績,以及考試題目的難易度等等,這些就是家長判斷孩子學習成績的基礎信息。
孩子們也需要這樣的判斷力,來客觀的分辨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部分,而這方面的問題,顯然需要家長的不斷教導。
家長們可以採用故事的形式來給孩子們引導,讓孩子首先產生對事物的聯繫性,然後再開始慢慢的去了解客觀的判斷一件事或者一個人需要什麼信息。
巴納姆效應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同樣適用且很難去更改,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雖然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想要引導改正卻比成年人容易很多。
孩子的性格未定,還有著很大的改變空間,家長們應該抓住這些機會,讓孩子不要被巴納姆效應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