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各小學將陸續發出新生入學錄取通知書——又一批小豆包們走出幼兒園,邁進人生新的階段。
然而,事實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幼兒園,為上小學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期,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與小學知識和課程的銜接只是表面銜接,深層次銜接的依據應該是孩子的發展規律;過早接觸知識,並不一定利於孩子成長。
現象上個月,本市各小學舉行了小學現場登記,「學前班」成了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的主題。「我孫子大班就出來上課,上了快一年了,現在已經學會了100以內加減法,每天能用拼音寫日記。」一位奶奶驕傲地向身邊家長傳授著經驗。也有家長有些苦惱,「我兒子也上了學前班,但是現在對數學有點兒厭學;聽說要上小學了,心裡排斥得不行。」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大班出來上課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班上得有八成孩子沒上大班,去上了學前班。」小文媽媽粗略算了算。
「感覺幼兒園大半個班都報了幼小銜接班」,受到身邊大環境的驅使,在向身邊很多「過來人」諮詢之後,小樂媽媽也為孩子報了班,「大部分人選擇了暑期銜接班,也有上大班時就退園去上全天銜接班的,我們這個班算比較少的,大概走了五六個。」
小蕊媽媽同樣也為孩子選擇了暑期銜接班,她一直擔心自己給孩子報晚了,班上過半的孩子已經在大班陸陸續續退園,「我們這是最短的了,只有7周。」她給孩子選擇的銜接班上,拼音和數學也是標配學科。
心態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一張白紙」進了小學之後會跟不上進度。「提前學一學,哪怕只是自己教一教,不能完全一張白紙地去上學」成為不少家長的共識。某小學入學登記現場,家長們在聊天時也表達出了類似的擔憂:「學校進度快著呢」「聽說還有孩子因為跟不上進度轉學的」。有家長向記者「抱怨」幼兒園只帶孩子「玩」,雖然也會教一部分簡單的知識,但是只教不練,「學了跟沒學差不多。」
老師希望「上學前別學太多」記者注意到,拼音、英語、數學是不少銜接班的必學內容。比如,某機構幼小銜接班數學啟蒙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學習100以內單雙數、相鄰數;50以內加法、減法,50以內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各種類型應用題;平面圖形及立體圖形的認知;學習時間、空間方位、認識貨幣等。這已經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不少老師坦言,他們其實並不太希望孩子在上學前學得太多,有老師表示,「提前學過之後,上課時孩子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對於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一件好事情。」
專家分析「從眾心理在作怪」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觀察,不少家長報班時有一定的從眾心理。他曾接觸過一位爸爸,本來是堅定的「不報班」派;但是當班上30多個孩子中的二十六七個都上了學前班之後,他沒法不動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
理論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到了54周的時候,一個孩子練了7周,另一個孩子只練了2周。那麼,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孩子爬樓梯的速度更快。「那些培訓機構所謂孩子經過培訓之後,與沒有經過培訓的孩子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記憶力也增強了。這樣的比較對孩子成長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有些能力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時間段之後可以自然發展的。」儲朝暉說。
三年級現象「三年級現象」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什麼是「三年級現象」呢?儲朝暉解釋說,在幼兒園階段學了一些知識、進小學時測試分數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級成績開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遊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發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超過一年級時考試比他考得好的這些孩子。
不學行不行?建議在儲朝暉看來,差異化的入學政策是造成學前班熱度不減的根源。比如,目前有的學校在幼升小時還對孩子進行測試,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口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後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記者注意到,不少幼小銜接的培訓機構,確實打著「升學」旗號。比如,某機構的幼小銜接課程就打出了「名校直通車」的招牌,聲稱擁有「知名民辦小學過往6年幼升小真題大數據」,有針對性地挑選「考點主題」放入學習課程中;課程包含的模擬面試圍繞近年來的幼升小真題,讓孩子掌握面試技巧。
儲朝暉介紹,還有一種是入學之後的測試,雖然這個測試成績對於老師教學、學校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給了家長和孩子很大的壓力,「測試時同樣的題目,你的孩子會我的孩子不會,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家長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儲朝暉表示,在孩子成長發展方面,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總的來看,幼兒階段學習知識的孩子,其發展落後於在幼兒園期間充分遊戲的孩子,「遊戲玩得很充分,孩子的一些天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充分的發展;然後進入到小學,他的學習活力、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這些方面相對來講比較良好。」
儲朝暉建議,作為家長,在幼兒階段,就要給孩子一些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培養孩子做事的方法和能力,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和過渡。
小學也要向下做好銜接儲朝暉認為,知識上的幼小銜接只是表面;深層次的對接是要遵從幼兒這個年齡段的成長,弄清楚它的特點和規律,然後再進行銜接。這樣一來,銜接的依據就不再是教材和課本的要求,而是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成長發展規律。
不過,儲朝暉也坦言,不報學前班的家長和孩子,在最初階段自信心確實有可能受到打擊。那麼,該如何緩解家長的這種焦慮呢?儲朝暉認為,在這一點上,小學方面也應該有所動作,「至少在初低年級階段,在教學和管理評價上應該淡化考試分數。」儲朝暉認為,在小學階段,一定要留出40%的空間,是讓孩子自己去「玩」的,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否則的話,孩子很可能會發展為「被動型」人格。「我覺得,一定要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小學、家庭、幼兒園都要改變觀念,最重要的看幼兒是不是得到充分的成長發展,這是衡量的最重要的標準,而不是簡單的看他知識學得怎麼樣。」
(原題為:《幼升小之前 是學還是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