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女兒現讀初二,平時學習非常認真,學科成績一般都 在120分(滿分150)左右。但這學期,月考成績已連續三次卡在100分上下。更糟的是,此次期末考試,分數最高的英語才94分,總排名直接掉在年級300以外。現在,感覺孩子已經開始出現了厭學情緒。朋友去請教老師,老師也感到奇怪,按理說,以她平時的表現,排名在前50才是合理的。老師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孩子壓力太大,臨場發揮失誤所致。這讓朋友感到非常著急和苦惱,問小編該怎麼辦?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有的學生平時學習很努力,不管是課堂表現還是作業質量抑或是單元測試,都可圈可點,但偏在重大考試中屢屢失誤,表現欠佳。這種現象,說明孩子已在學習上產生了詹森效應。
一、詹森效應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1.什麼是詹森效應?
美國速滑運動員丹·詹森,能力超群,加之訓練有素,是數次奪冠的熱門人選。但讓人遺憾的是,他卻在比賽中接連失利。究其原因,是他在賽場上因壓力過大導致發揮失常。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失敗的現象,稱為叫「詹森效應」。
學習也是一種競技,尤其是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有些學生平時表現不俗,但一遇到重要的考試,就會因壓力過大自擺「烏龍」,甚至在此打擊下失去學習的信心。這種現象務必要引起家長重視,以免孩子陷入惡性循環。
2. 詹森效應產生的原因。
進入大學前,學生都要經歷K12教育過程,即:小學6年,初中和高中分別3年。期間,會經受小升初、中考、高考三大考驗,每次考驗都要經過競爭的激烈,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這就為詹森效應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1)期望過高,壓力過大,是產生詹森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
壓力主要來自3個方面:
①來自家長。
產生壓力的原因有很多,但來自家長的壓力卻是最大的。有學者曾對初一到高三的3000名家長做過一次調查,發現近87%的家長都期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而從全國平均來看,能考上211的大約佔考生總數的5%,考入985的僅佔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讓家長行走在只想贏不願輸的單行道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家長不惜"一擲千金",從飲食、興趣到學習,從用度、培訓到補習,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包裝」。殊不知,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但過度的關愛,就會演變成孩子的負擔和壓力。
②來自學生。
來自學生的壓力有多大?據《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查》數據顯示,26.4%的學生每天寫作業耗時2小時,44.9%耗時3小時,28.7%耗時4小時。平均每個學生每天寫作業時長為3小時,相當於法國的3倍,日本的4倍,韓國的6倍。而這些寫作業的時間都是從學生睡眠時間中「擠」出來的,熬夜到23點入睡的學生,小學佔18.2%,初中達46.3%,高中生更是佔到了近9成,學生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
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K12教育的競技場上,背著沉重的負擔,既要跟同學比,也要跟過去比。似乎只有在比較中,才能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比較,讓他們不敢停下,不敢懈怠,即便在負重前行的路上,壓力再大,也不敢輕易駐足。
③來自社會。
優勝劣汰一直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學習也不例外。重點中學、名牌大學,是所有學生奮鬥的目標,而分數是唯一的砝碼。
目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只有50%,而升入重點高中的更少,有些初中升入重點高中的比例甚至不足10%。
另外,雖說現在大學的錄取率已經達到了80%,但這個數據是由高職專科支撐起來的。這些學校的含金量,遠遠低於「雙一流」(985、211大學),甚至很多人都不把高職專科院校看成大學,但985、211大學的錄取率卻低得出奇。
以2018年為例,各省市985大學錄取率,最高為天津5.85%,最低安徽、河南、貴州僅僅1%多一點。如此激烈的競爭,讓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感到壓力巨大。
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學生壓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在壓力面前放棄了,有的學生頑強地頂住了,還有的學生雖然頂住了,但頂得很勉強。頂得勉強的學生,在壓力較小的平時,學習狀態還不錯,但在考試時,往往會因壓力驟增,情緒波動,考不出理想的成績,成為詹森效應的受害者。
(3)信心不足,心理素質差,是產生詹森效應的另一主因。
愛因斯坦說:「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和較好的心理素質,學習將變得痛苦而漫長。
學生信心不足,主要來自3個方面:
①學科知識似懂非懂。
如果學生對某門學科知識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看似懂了,但在考試中遇到稍有難度的題,就會因慌張而影響思維,從而影響考試成績,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半罐水」。
②基礎能力不過關。
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地基不牢,終將難成大廈,學習亦然。比如,有的學生計算能力不過關,造成「過程正確,結果錯誤」;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讀得慢,理解也慢,好不容易讀完了,但理解卻與題意相去甚遠。這是造成信心不足的常見原因。
③打擊造成自我否定。
有的學生在一兩次考試中,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就懷疑自己的智商和學習能力,認為自己太笨,陷入自我否定。當再次面對考試時,就會產生焦慮,甚至連本該做對的題也會做錯。
3. 詹森效應的影響。
詹森效應的產生,有其根源所在,但它的出現卻是沒有徵兆的。很多學生沒考好,只是簡單的將它歸結為粗心大意,很難從內心去剖析,以致於無法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
結果,在下一次考試中,就又出現這種情況。次數多了,學生就會在失望中否定自我,家長也會因失望而認為孩子「笨」。這樣,本可扭轉的局面,就在否定和失望中錯失了機會。
孩子一旦進入學不好——考不好——學不好的線性思維,再要糾正過來,難度就非常大了。
二、建立多元思維,賦予合理預期,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那麼,走進詹森效應怪圈的學生,怎樣才能走出來呢?
1. 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產生詹森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生陷入線性思維,缺乏多元思維所致。所以,建立多元思維模型,是避免詹森效應的有效方式。
(1)什麼是多元思維?
美國投資家、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了一種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將多種因素模型結合,從多方位、多維度,對一個問題進行「生態系統式」分析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此謂多元思維。
比如:一位心理學家曾向學生做過這樣的測驗。問:「如何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四棵樹,使得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都相等?」學生在紙上畫了一個又一個的幾何圖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然而,無論什麼四邊形都不行。最後,心理學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樹可以種在山頂上!這樣,只要其餘三棵樹與之構成正四面體的話,就能符合題意要求了。
受試的學生考慮了那麼長的時間卻找不到答案,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學會使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多元思維。
(2)怎樣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自然主義者,月罕謬爾曾經說過:「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中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學科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連、相通的。
①掌握主要學科的基本知識。
主要學科因學生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小學階段,主要學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中學階段主要學科除了語、數、外,還有物、化、生、史、地、政等。學生要掌握所學科目的基本知識,才能在學習中行久致遠。
比如小學數學,須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各種規則,而中學數學則須掌握函數和幾何的各種定律、公式等基本知識。
②多維度思考問題,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
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某門學科知識的應用,只能對應某領域的問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門學科看似獨立存在,而最本質的知識卻可以用在多門學科上。
以語文為例,現在中考、高考的作文大多為材料作文。要把作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血有肉,往往需要借用其它學科的知識。
如2018年全國卷III高考作文:
「改革開放三部曲」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特區口號,深圳,1981;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時評標題,浙江,2005;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新區標語,雄安,2017。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從題目看,表面上是三個不同時代的發展之音,但卻包含了人文底蘊、責任擔當、科學精神等內容,必須整體關照;
▲從橫向看,三句標語都切準時代的脈搏,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引領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從縱向看,從貧困到搞經濟建設,到破壞生態,再到重視環保,最後摒棄粗放模式,走」高精尖「的新路線,打造雄安新區。
這篇作文要寫好,除了紮實的語文功底外,還需要藉助歷史、時政、地理等知識。可見,運用多門學科維度,形成知識體系,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③學做合一,形成自己的學習框架模型。
既然每門學科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將各門學科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態勢,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框架模型。
比如,在初中數學學科中,每當學習新的知識時,就套用已有的框架模型。如果發現框架模型,不能滿足現在的學習需求,那就再次搭建多個模型,不斷地在大腦中復盤這些經過歸納和整理的經驗,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框架體系。
2. 平衡動機水平,建立合理預期,緩解心理壓力。
(1)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平衡動機水平,提高學習效率。
理學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水平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孩子的動機水平過高,就會產生「我不能考砸了」「我只能贏不能輸」的壓力。這種壓力會在無形中造成孩子的緊張和焦慮心理,甚至是恐懼,從而影響孩子的記憶、思維等能力,詹森效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動產生的。
所以,平衡動機水平,舒緩孩子心理壓力,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
(2)因人而異,建立合理預期。
去年熱播劇《少年派》中的小主角林妙妙,是一名活潑、樂觀的女生,因中考超常發揮而進了精英中學的實驗班。父母對她寄予了厚望,為了便於照顧她,還特意購買了學區房。後來,由於學習能力不足,跟不上學習節奏,導致壓力倍增,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和熱情,最終崩潰,還差點跳樓自殺。如果她沒有在重點實驗班,如果她沒有父母高期望所帶來的壓力,結果也許就會截然不同。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既不能用同一模式教育,也不能用固化的眼光看待。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能力、習慣等因素,賦予孩子合理的預期。有的家長無視孩子的實際情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其身,想當然地給孩子提出要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學習是一個知、情、意、行的漸進過程,只要孩子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習慣良好就沒什麼擔心的了,至於結果問心無愧就好。畢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跑得快不一定贏,只有跑得久,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3)適度擁有壓力,避免壓力過度。
壓力在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是負面的。實踐證明,適當的壓力,更有助於激發動力,維持鬥志,也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當然,凡事過猶不及。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如果動機水平偏高,那學習的效率將極大降低。
當學習中產生壓力時,不妨暫時停下學習活動,給自己降降壓。降壓的方法有很多,如:聊天、運動、聽音樂、深呼吸……然後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適當的壓力可以幫我學得更好」、「不用急,我一定行的」等。從而讓自己的心態平穩下來,喚起學習的自信,將負面的壓力轉化為正面的原動力。
3. 建立信心。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話: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意思就是說,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充滿自信,坦然面對,既不驕傲,也不氣餒,才能成為可造之才。
(1)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關鍵看你的決心有多大。
丹·詹森在數次錯失金牌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上,丹·詹森的對手中,有六名運動員的成績比他好。但他這一次發揮穩定,並以1分12秒43打破世界紀錄,終於奪得金牌,為自己的運動生涯劃上圓滿的句號。
丹·詹森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詹森效應是完全可以克服和逾越的。
(2)強化過程練習,提升心理素質。
有人說,建立自信的最快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的經驗,這話是不無道理的。
孩子產生詹森效應,跟信心不足和心理素質不強有很大關係。因此,家長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每一次測試或練習,都看作是重要的考試,並投入全部的精力。這樣,通過反覆練習,來消磨孩子的畏考心理,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直至考試能正常發揮。
(3)細化設定的目標,讓成功觸手可及。
設立一個合理的目標,並將目標分步細化,讓自己在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中獲得成就感。
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數學,那在做數學測試或練習時,先讓自己心態平和下來,再去閱卷審題,力爭把每道題目的關鍵詞找準,把題義搞懂;其次,鍛鍊自己的計算能力,包括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然後,訓練自己的書寫能力,包括書寫的正確性和速度;最後,再綜合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剛開始可能感到不適應,但沒關係,只要我們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就一定能通過小目標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達到最終的目標。
寫在後面:
戴爾·卡耐基說過:「恐懼大都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
是的,雖然詹森效應的危害是明顯的,但只要我們洞悉了它產生的原因,它將變得不再可怕。作為家長,要充分利用寒假的時間,積極行動起來,引導孩子調整心態,建立多元思維模型,提升學習信心,增強心理素質,並賦予合理的期待,以幫助孩子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
感謝閱讀,如果您覺得此文有用,請關注"豆爸侃教育",我將為大家分享更多的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