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認真卻總考不好?平衡動機,用多元思維擺脫詹森效應

2020-12-05 教育進行時

朋友女兒現讀初二,平時學習非常認真,學科成績一般都 在120分(滿分150)左右。但這學期,月考成績已連續三次卡在100分上下。更糟的是,此次期末考試,分數最高的英語才94分,總排名直接掉在年級300以外。現在,感覺孩子已經開始出現了厭學情緒。朋友去請教老師,老師也感到奇怪,按理說,以她平時的表現,排名在前50才是合理的。老師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孩子壓力太大,臨場發揮失誤所致。這讓朋友感到非常著急和苦惱,問小編該怎麼辦?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有的學生平時學習很努力,不管是課堂表現還是作業質量抑或是單元測試,都可圈可點,但偏在重大考試中屢屢失誤,表現欠佳。這種現象,說明孩子已在學習上產生了詹森效應。

一、詹森效應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1.什麼是詹森效應?

美國速滑運動員丹·詹森,能力超群,加之訓練有素,是數次奪冠的熱門人選。但讓人遺憾的是,他卻在比賽中接連失利。究其原因,是他在賽場上因壓力過大導致發揮失常。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失敗的現象,稱為叫「詹森效應」。

學習也是一種競技,尤其是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有些學生平時表現不俗,但一遇到重要的考試,就會因壓力過大自擺「烏龍」,甚至在此打擊下失去學習的信心。這種現象務必要引起家長重視,以免孩子陷入惡性循環。

2. 詹森效應產生的原因。

進入大學前,學生都要經歷K12教育過程,即:小學6年,初中和高中分別3年。期間,會經受小升初、中考、高考三大考驗,每次考驗都要經過競爭的激烈,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這就為詹森效應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1)期望過高,壓力過大,是產生詹森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

壓力主要來自3個方面:

①來自家長。

產生壓力的原因有很多,但來自家長的壓力卻是最大的。有學者曾對初一到高三的3000名家長做過一次調查,發現近87%的家長都期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而從全國平均來看,能考上211的大約佔考生總數的5%,考入985的僅佔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讓家長行走在只想贏不願輸的單行道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家長不惜"一擲千金",從飲食、興趣到學習,從用度、培訓到補習,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包裝」。殊不知,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但過度的關愛,就會演變成孩子的負擔和壓力。

②來自學生。

來自學生的壓力有多大?據《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查》數據顯示,26.4%的學生每天寫作業耗時2小時,44.9%耗時3小時,28.7%耗時4小時。平均每個學生每天寫作業時長為3小時,相當於法國的3倍,日本的4倍,韓國的6倍。而這些寫作業的時間都是從學生睡眠時間中「擠」出來的,熬夜到23點入睡的學生,小學佔18.2%,初中達46.3%,高中生更是佔到了近9成,學生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

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K12教育的競技場上,背著沉重的負擔,既要跟同學比,也要跟過去比。似乎只有在比較中,才能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比較,讓他們不敢停下,不敢懈怠即便在負重前行的路上,壓力再大也不敢輕易駐足

③來自社會。

優勝劣汰一直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學習也不例外。重點中學、名牌大學,是所有學生奮鬥的目標,而分數是唯一的砝碼。

目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只有50%,而升入重點高中的更少,有些初中升入重點高中的比例甚至不足10%。

另外,雖說現在大學的錄取率已經達到了80%,但這個數據是由高職專科支撐起來的。這些學校的含金量,遠遠低於「雙一流」(985、211大學),甚至很多人都不把高職專科院校看成大學,但985、211大學的錄取率卻低得出奇。

以2018年為例,各省市985大學錄取率,最高為天津5.85%,最低安徽、河南、貴州僅僅1%多一點。如此激烈的競爭,讓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感到壓力巨大。

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學生壓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在壓力面前放棄了,有的學生頑強地頂住了,還有的學生雖然頂住了,但頂得很勉強。頂得勉強的學生,在壓力較小的平時,學習狀態還不錯,但在考試時,往往會因壓力驟增,情緒波動,考不出理想的成績,成為詹森效應的受害者。

(3)信心不足,心理素質差,是產生詹森效應的另一主因。

愛因斯坦說:「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和較好的心理素質,學習將變得痛苦而漫長。

學生信心不足,主要來自3個方面:

①學科知識似懂非懂。

如果學生對某門學科知識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看似懂了,但在考試中遇到稍有難度的題,就會因慌張而影響思維,從而影響考試成績,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半罐水」。

②基礎能力不過關。

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地基不牢,終將難成大廈,學習亦然。比如,有的學生計算能力不過關,造成「過程正確,結果錯誤」;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讀得慢,理解也慢,好不容易讀完了,但理解卻與題意相去甚遠。這是造成信心不足的常見原因。

③打擊造成自我否定。

有的學生在一兩次考試中,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就懷疑自己的智商和學習能力,認為自己太笨,陷入自我否定。當再次面對考試時,就會產生焦慮,甚至連本該做對的題也會做錯。

3. 詹森效應的影響。

詹森效應的產生,有其根源所在,但它的出現卻是沒有徵兆的。很多學生沒考好,只是簡單的將它歸結為粗心大意,很難從內心去剖析,以致於無法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

結果,在下一次考試中,就又出現這種情況。次數多了,學生就會在失望中否定自我,家長也會因失望而認為孩子「笨」。這樣,本可扭轉的局面,就在否定和失望中錯失了機會。

孩子一旦進入學不好——考不好——學不好的線性思維,再要糾正過來,難度就非常大了。

二、建立多元思維,賦予合理預期,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那麼,走進詹森效應怪圈的學生,怎樣才能走出來呢?

1. 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產生詹森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生陷入線性思維,缺乏多元思維所致。所以,建立多元思維模型,是避免詹森效應的有效方式。

(1)什麼是多元思維?

美國投資家、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了一種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將多種因素模型結合,從多方位、多維度,對一個問題進行「生態系統式」分析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此謂多元思維。

比如:一位心理學家曾向學生做過這樣的測驗。問:「如何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四棵樹,使得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都相等?」學生在紙上畫了一個又一個的幾何圖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然而,無論什麼四邊形都不行。最後,心理學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樹可以種在山頂上!這樣,只要其餘三棵樹與之構成正四面體的話,就能符合題意要求了。

受試的學生考慮了那麼長的時間卻找不到答案,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學會使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多元思維。

(2)怎樣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自然主義者,月罕謬爾曾經說過:「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中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學科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連、相通的。

掌握主要學科的基本

主要學科因學生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小學階段,主要學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中學階段主要學科除了語、數、外,還有物、化、生、史、地、政等。學生要掌握所學科目的基本知識,才能在學習中行久致遠。

比如小學數學,須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各種規則,而中學數學則須掌握函數和幾何的各種定律、公式等基本知識。

多維度思考問題,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

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某門學科知識的應用,只能對應某領域的問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門學科看似獨立存在,而最本質的知識卻可以用在多門學科上。

以語文為例,現在中考、高考的作文大多為材料作文。要把作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血有肉,往往需要借用其它學科的知識。

如2018年全國卷III高考作文:

「改革開放三部曲」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特區口號,深圳,1981;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時評標題,浙江,2005;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新區標語,雄安,2017。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從題目看,表面上是三個不同時代的發展之音,但卻包含了人文底蘊、責任擔當、科學精神等內容,必須整體關照;

從橫向看,三句標語都切準時代的脈搏,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引領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從縱向看,從貧困到搞經濟建設,到破壞生態,再到重視環保,最後摒棄粗放模式,走」高精尖「的新路線,打造雄安新區。

這篇作文要寫好,除了紮實的語文功底外,還需要藉助歷史、時政、地理等知識。可見,運用多門學科維度,形成知識體系,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學做合一,形成自己的學習框架模型。

既然每門學科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將各門學科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態勢,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框架模型。

比如,在初中數學學科中,每當學習新的知識時,就套用已有的框架模型。如果發現框架模型,不能滿足現在的學習需求,那就再次搭建多個模型,不斷地在大腦中復盤這些經過歸納和整理的經驗,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框架體系。

2. 平衡動機水平,建立合理預期,緩解心理壓力。

(1)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平衡動機水平,提高學習效率。

理學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水平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孩子的動機水平過高,就會產生「我不能考砸了」「我只能贏不能輸」的壓力。這種壓力會在無形中造成孩子的緊張和焦慮心理,甚至是恐懼,從而影響孩子的記憶、思維等能力,詹森效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動產生的。

所以,平衡動機水平,舒緩孩子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

(2)因人而異,建立合理預期。

去年熱播劇《少年派》中的小主角林妙妙,是一名活潑、樂觀的女生,因中考超常發揮而進了精英中學的實驗班。父母對她寄予了厚望,為了便於照顧她,還特意購買了學區房。後來,由於學習能力不足,跟不上學習節奏,導致壓力倍增,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和熱情,最終崩潰,還差點跳樓自殺。如果她沒有在重點實驗班,如果她沒有父母高期望所帶來的壓力,結果也許就會截然不同。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既不能用同一模式教育,也不能用固化的眼光看待。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能力、習慣等因素,賦予孩子合理的預期。有的家長無視孩子的實際情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其身,想當然地給孩子提出要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學習是一個知、情、意、行的漸進過程,只要孩子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習慣良好就沒什麼擔心的了,至於結果問心無愧就好。畢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跑得快不一定贏,只有跑得久得最後的勝利

(3)適度擁有壓力,避免壓力過度。

壓力在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是負面的。實踐證明,適當的壓力,更有助於激發動力,維持鬥志,也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當然,凡事過猶不及。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如果動機水平偏高,那學習的效率將極大降低。

當學習中產生壓力時,不妨暫時停下學習活動,給自己降降壓。降壓的方法有很多,如:聊天、運動、聽音樂、深呼吸……然後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適當的壓力可以幫我學得更好」、「不用急,我一定行的」等。從而讓自己的心態平穩下來,喚起學習的自信,將負面的壓力轉化為正面的原動力。

3. 建立信心。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話: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意思就是說,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充滿自信,坦然面對,既不驕傲,也不氣餒,才能成為可造之才。

(1)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關鍵看你的決心有多大。

丹·詹森在數次錯失金牌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上,丹·詹森的對手中,有六名運動員的成績比他好。但他這一次發揮穩定,並以1分12秒43打破世界紀錄,終於奪得金牌,為自己的運動生涯劃上圓滿的句號。

丹·詹森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詹森效應是完全可以克服和逾越的。

(2)強化過程練習,提升心理素質。

有人說,建立自信的最快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的經驗,這話是不無道理的。

孩子產生詹森效應,跟信心不足和心理素質不強有很大關係。因此,家長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每一次測試或練習,都看作是重要的考試,並投入全部的精力。這樣,通過反覆練習,來消磨孩子的畏考心理,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直至考試能正常發揮。

(3)細化設定的目標,讓成功觸手可及。

設立一個合理的目標,並將目標分步細化,讓自己在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中獲得成就感。

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數學,那在做數學測試或練習時,先讓自己心態平和下來,再去閱卷審題,力爭把每道題目的關鍵詞找準,把題義搞懂;其次,鍛鍊自己的計算能力,包括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然後,訓練自己的書寫能力,包括書寫的正確性和速度;最後,再綜合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剛開始可能感到不適應,但沒關係,只要我們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就一定能通過小目標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達到最終的目標。

寫在後面:

戴爾·卡耐基說過:「恐懼大都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

是的,雖然詹森效應的危害是明顯的,但只要我們洞悉了它產生的原因,它將變得不再可怕。作為家長,要充分利用寒假的時間,積極行動起來,引導孩子調整心態,建立多元思維模型,提升學習信心,增強心理素質,並賦予合理的期待,以幫助孩子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

感謝閱讀,如果您覺得此文有用,請關注"豆爸侃教育",我將為大家分享更多的教育心得。

相關焦點

  • 小心捲入「詹森效應」的漩渦,輕鬆助力中高考
    這是「詹森效應」在發揮作用!所謂詹森效應指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寒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 心理調適很重要,「詹森效應」來幫忙
    然而四姨還是很擔心,她跟我媽抱怨說:「小旭這孩子平時成績都不錯,但一到大考就不行,按他說的是『腦子突然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了』。這不去年沒考好,今年又復讀了一年,如果還考不好真不知道怎麼辦。」01為什麼平時成績不錯的孩子,一到考試就歇菜呢?
  • 孩子關鍵時刻總是表現失利?了解詹森效應,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現在孩子學習唱歌也有三四年了,在老師的培養下孩子變得非常優秀。可是在最近一次孩子爺爺過生日的時候,張女士本想讓孩子在爺爺的生日當天奉獻一首歌,可沒想到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居然掉鏈子了。不僅時常出現走音的狀況,最後唱到高音部分還破音了!
  • 孩子關鍵時刻掉鏈子怎麼辦?了解「詹森效應」,幫孩子調整好心態
    在爸媽的「放手」下,浩浩反而學習更自覺了一些,這次期末考試也沒有生病,順利健康地考了個好名次。浩浩的爸爸媽媽領悟到,如果想要孩子放鬆心態,那麼首先父母的心態要好。浩浩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影響到身體,身體不好,考試就考不好,那麼根源還在於之前父母對他盯得太嚴,讓浩浩覺得是為了父母而考試。
  • 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父母巧用3招輕鬆解決
    案例小陳有一個11歲的女兒花花,正在上小學6年級,由於面臨「小升初」的問題,所以夫妻倆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也絲毫不敢懈怠。好在女兒自己也比較懂事,在學習方面幾乎都不用父母操心,不僅上課認真聽講,筆記做得也很認真,平時還有主動複習預習的好習慣,可以說各方面的知識點都掌握得很牢固。
  • 孩子一考試就怯場緊張,為什麼會這樣?「詹森效應」告訴你答案
    最近小林他們家的孩子情緒一直都很低落,愁眉苦臉的,小林問了以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因為這次的考試考得不好。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怯場或者是緊張的情緒。其實孩子面對考試有怯場緊張的情緒,很有可能跟詹森效應有關。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如果家長輕鬆相信了孩子的話,你就上當了,對於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的負面作用在不斷影響著他們,在沒有得到積極幹預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不斷找出各種理由,並放大這種感受。二、解決孩子偏科現象,家長與老師應該想辦法應對「安慰劑效應」的消極影響。1、家長和老師需認真觀察有偏科現象的孩子,查找誘因到底是什麼。
  • 娃為啥關鍵時刻掉鏈子,心理素質差是成因,3招幫娃打破詹森效應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會發現,想要孩子放鬆心態應對學習和考試,那麼首先父母的心態要好,並對孩子採取「放手」的策略,孩子的精神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反而更能發揮出自己的學習優勢,並能獨立應對各種壓力了。這個效應源於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實力很強,卻在大賽中屢屢失手。在競技場上考驗的並不僅僅是實力,還考驗著選手承受壓力的能力。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在大賽中就會瞻前顧後,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不僅在運動員身上,很多孩子在考試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我從以前開始就擔心女兒學習英語。 不管怎麼教,孩子的英語總是學不好。甚至已經開始出現厭煩的跡象。 直到這時,我才發現女兒不是不擅長,而是對英語沒興趣。後來聽了一位專家的話,英語版的《小豬佩奇》發音清晰,畫面也更明亮,是很好的英語啟蒙動畫,正好女兒也很喜歡這部動畫,所以就每天給孩子看。
  • 解析《最初的夢想》:拋開的「成長包袱」,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拋開"成長包袱",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這就是我們今天通過淺析《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想要講述的道理。一:令人恐懼的詹森效應想贏,卻又怕輸的心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詹森效應。所以說,拉格海姆是被給予厚望的,他自己也下定決心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天學習18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其它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可是落榜的消息還是讓他痛苦萬分,情緒失控下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居然從樓上一躍而下。
  • 終身學習的最利武器——多元思維模型
    老師在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是耐心的和他講道理,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律師在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是詢問他哭的理由,因為這個理由而哭鬧的合理性;兒科醫生在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多半不理,因為他在醫院見太多了哈哈。
  • 學生一到大考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老師教你四招輕鬆化解
    適度的壓力能夠轉化成動力,但是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的緊張焦慮、恐懼甚至是牴觸心理,就可能使結果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呢?這可能是「詹森效應」在作怪。詹森效應跟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有關,他平時訓練有素,實力超群。但是在體育賽場上接連失利,讓自己跟家人失望。我們可以看出,詹森失利跟自己的實力無關,而跟賽場的心理素質有關。
  • 詹森效應丨你會經常失水準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和此有關的「詹森效應」。它是人的一種淺層的心理問題,就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見的心理效應之一。詹森效應的由來這是一個以名字叫丹·詹森 (Dan Jansen)的速滑運動員命名的效應。到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時,丹·詹森已經贏得了七枚世界盃的獎牌,並且打破過七項世界紀錄。
  • 爸媽數學不好,該怎麼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用對3招事半功倍
    對於數學好的孩子來說,高考數學輕鬆就能高出平均分幾十分,數學滿分的高考狀元更是屢見不鮮,但因為數學「拖後腿」而上不了好大學的孩子比比皆是。孩子學了十二年的數學,成績仍然不高,那一定是孩子的數學思維不好。
  • 錢志亮: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愛上學習?
    具體可從4個方面來著手: 01 激發孩子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由成就需要轉化而來的一種動機。 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力爭達到完美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
  • 孩子拼命學習反倒成績差?動機適度定律:高動機並不意味高效率
    高期待父母養出強動機孩子,但是結果不如意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的關係1.倒U型曲線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曲線,那就是動機效率曲線從這個曲線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並不是動機越高,效率就越好過度焦慮會讓孩子有不良的反應:1.思維相關:精神渙散,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喚醒水平低,記不起來背過的東西,思維停止等;2.情緒:煩躁,易怒,易激惹,心情平靜不下來;3.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NLP思維邏輯層次思維,提升孩子學習力
    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學習都需要一個目標激勵,而自學更考驗孩子的學習自覺,這一點家長們看孩子一段時間的網課狀態下來心裡多少也有數。訓練孩子學習能力日常化的方法,今天和大家介紹在職場員工培訓中會接觸到的NLP思維,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孩子學習不再被動,主動學習才能形成持久的學習力。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決定學習效率
    尤其是隨著高考進入倒計時,高三的孩子們開始逐漸緊張起來,嚴重者甚至出現深度焦慮、無法入睡、沒有食慾等現象,伴隨而來的則是:精神恍惚、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靈敏度降低……很多孩子明知緊張不好,但就是身不由已。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今年,朋友家的小兒子也中考,結果分數出奇的低,連最不好的高中都沒辦法上。這讓朋友很著急,所以來和我們商量到底怎麼辦,是把孩子送到技校裡邊還是讓孩子再復讀一年。朋友說:當時我真的不是不想和你們分享經驗,而是我們夫妻兩個人確實沒有管過老大,但是人家就知道一回家就學習,平時成績也每次都名列前茅。你說奇不奇怪。
  • 自我實現=學習動機,家長的愛和尊重,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
    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給了孩子錯誤的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案例。彬彬的媽媽是大學老師,爸爸是公務員,他們從小就對彬彬有很高的期待。經常說:「如果你考了雙百就給你買……」、「如果你考了全班第一就帶你去……」過度的物質誘惑會讓孩子喪失內部學習動機。在這個社會,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必須要學習,最好的學習目的就是獲得知識與能力,這是人最重要的、最穩定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