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由於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在關鍵時刻不能發揮自身水平。
從19年底開始,主持人朱丹的幾次口誤讓她成為了娛樂圈最大的槽點之一。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分別認錯古力娜扎、迪麗熱巴、周筆暢、張麗娜、林允、馬思純等當紅明星的名字,在最新一期的《吐槽大會》中,朱丹以主咖的身份現身。
是什麼「魔咒」讓一名專業的主持人,接二連三地出現口誤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和此有關的「詹森效應」。
它是人的一種淺層的心理問題,就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
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見的心理效應之一。
詹森效應的由來
這是一個以名字叫丹·詹森 (Dan Jansen)的速滑運動員命名的效應。
到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時,丹·詹森已經贏得了七枚世界盃的獎牌,並且打破過七項世界紀錄。
但是之前的三屆奧運會留給他的只有無盡的遺憾:
丹·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在速滑的項目中,經常是最被看好的運動員、金牌的有力爭奪者。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
丹·詹森並沒有在七次失利面前放棄,在八次努力後打破魔咒,他將穩定的發揮,以1分12秒43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取金牌,詹森終於以一枚奧運金牌為自己的奧運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平時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在考試中卻屢屢失利,有些實力相當強的運動員卻在賽場上發揮異常,飲恨敗北。
細細品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的。
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傾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賽場的特殊性,家庭、社會、國家等方面的厚望,使得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
詹森效應在心理學上有另外一個專門性的稱呼:「目的性顫抖」。在關鍵時刻發揮失常,是因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過分關注結果。
這種心理表現多發生在考場或賽場上,應試者或參賽者過分放大了失利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不能從容有效地做事影響了正常的發揮。
如何跳出「詹森效應」的怪圈
要避免詹森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地克服恐懼。
摒棄非理性觀念。很多人在面對重要的事件時,會暗示自己:「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丟臉。 」「我要做不好,前途就毀了。」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在做一件事情時,對自己的水平發揮的期待要適度。
一方面要考慮到自己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目標的相對難度,通過模擬或參照以往的結果來了解自我,判斷行動的難度。
在進行詳細的分析後,就能夠有效的調節焦慮水平,量力而行。
不要總是去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
「狹路相逢勇者勝」,只要樹立自信心,一分耕耘必定有一份收穫。最終定會交付人生滿意的「答卷」。
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沉住氣」等詞語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等放鬆調節,而少用否定性詞語警戒自己,如「別緊張」等。
就像朱丹面對一些網友的奚落,朱丹調侃道:天下我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