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學習動機,家長的愛和尊重,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

2020-12-03 C位老爸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馬斯洛心理學說明,人們進行學習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實際上自我實現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動機往往是因為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

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給了孩子錯誤的引導。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案例

彬彬的媽媽是大學老師,爸爸是公務員,他們從小就對彬彬有很高的期待。爸媽很寵愛他,只要他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只要學習好就行。

彬彬從3歲開始先後去學了繪畫、唱歌、鋼琴、數學、英語,但效果並不能完全讓爸媽滿意。由於童年期間經常往返於各種培訓班之間,失去了普通兒童玩耍的時間。上了小學,彬彬開始討厭學習,他寧願被罰站也不願意做老師布置的作業。

爸媽很著急,去鼓勵他:「如果學習成績能達到全班第一名,就獎勵你特別想要的自行車。」當彬彬沒有滿足爸媽的期望,爸媽就會責罵他:「我們怎麼會有你這麼的孩子!」

小小年紀的彬彬有時候很迷茫,完全不知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表面上看,彬彬的爸媽沒有什麼大錯誤,但仔細分析,彬彬缺乏學習動機跟爸媽有很大關係。

大部分家長都像彬彬爸媽一樣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去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孩子漸漸地長大後,發現孩子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

01

孩子不愛學習的心理根源是什麼? ◆

①學習過度

很多家長熱衷於各種早教和培訓班,像奧數、繪畫、鋼琴、小提琴等,一口氣報了很多個班,希望孩子至少能學好其中一兩樣,多掌握一門技能。

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由於缺乏必要的遊戲玩耍時間,孩子沒有得到該有放鬆,從內心開始牴觸學習,甚至到了厭惡的程度。

給孩子設置了不合理的目標

不同的年齡段,孩子的學習動機是不同的,低年級的孩子是為了得到老師、父母的表揚,高年級的孩子是為了能在班集體裡有個好的位,能得到同學的羨慕。

但有些父母用來鼓勵孩子的話通常是:「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名牌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孩子還那麼小,考上名牌大學、找好的工作對他來說太遙遠,並沒有吸引力

③過度的物質誘惑

物質誘惑也是很多家長常用的教育手段。經常說:「如果你考了雙百就給你買……」、「如果你考了全班第一就帶你去……」過度的物質誘惑會讓孩子喪失內部學習動機。

在這個社會,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必須要學習,最好的學習目的就是獲得知識與能力,這是人最重要的、最穩定的學習動力。

過度的物質誘惑會混淆孩子的學習目的,當物質沒有誘惑力,他不想去學習了。

大多數孩子身上都背負著家長們殷切的期待,期待孩子能完成自己當年沒有完成的夢想,達到自己沒有能達到的高度,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學習的料。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多數家長會怎麼做?

02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多數家長選擇這麼做 ◆

①態度變差

當聽到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家長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其實孩子考不好心裡也不好受,他已經很難過了。

②潑冷水

對孩子冷嘲熱諷,說怎麼教都教不好,浪費錢。

③打罵

認為孩子考不好一定是孩子貪玩、偷懶造成的,對孩子進行打罵,希望能用暴力震懾住孩子,讓他記住這個疼痛下次要考出好成績。

④取消玩耍、遊戲時間

當孩子成績不好,多數父母立即取消了孩子玩耍、遊戲的時間,催促孩子每天學習到深夜才可以睡覺。越是壓迫,孩子越是學不好。

前蘇聯教育學家索絡維契克指出:「童年時代受人喜歡的孩子,從小就覺得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受人喜愛,於是他也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成名副其實而造就自己,成為有自信心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成為孩子實現自我的有力「武器」?

03

父母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成為孩子實現自我的有力「武器」? ◆

給孩子體驗的機會

不要擔心害怕孩子會受傷、會受到挫折,不要把事情的結果提前告知孩子,給你的孩子一個體驗的機會,讓他通過親身體驗、動手實踐的方式,真正去感受過程,他這樣獲得的東西絕對比你親口告訴他的要豐富、有趣得多。

比如教孩子寫作文,不要告訴他們古板的寫作方式,你只需要帶他去到大自然中,讓他好好感受,仔細去觀察一草一木,相信他一定能按心中所想給你交出一份滿意的文章。

教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任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美好品質,要教會孩子學會負責任,首先讓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讓自己變好變強,學會過硬的本領,這樣長大之後才有足夠的資格和勇氣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讓自己變好,就是對自己的負責。

鼓勵孩子敢於表現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所以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如果孩子有什麼過人之處或是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舞蹈、歌唱,鼓勵孩子在適當的場合要敢於表現出來,展現給大家欣賞,博得喝彩和掌聲的同時,孩子會因此感到自豪,會更加優秀。

④鼓勵孩子勤於思考、勤於觀察

孩子年紀小,有些事情對他來說有點難度,父母就應該鼓勵他多思考,多觀察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再動手自己嘗試。多試幾遍,自然就會了,孩子也會因為得到成功的體驗而感到自豪,下次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也會自己進行思考和觀察了。

再多的教育手段,都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愛,這種尊重和愛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在這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不需要太多管教,只需給他一點點指導,他也會很好地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的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嗎?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學習動機是什麼嗎?歡迎留言討論。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個4歲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不「開竅」?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我最怕老師說,這孩子挺聰明,就是學習不「開竅」!很多家長就期待著,孩子某天能突然收穫什麼內功心法,打通「任督二脈」就開竅了! 這也不是天方夜譚,很多孩子在高一時候學習成績平平,到了高三突然如「開掛」一般,從中等生擠進前三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什麼孩子不「開竅」?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 人格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每個個體的這種內在動力就是他的成長動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其成長動機是一個尋求多個層次滿足的過程。當個體的各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出現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成長的動力和目的。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就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 基於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從事某件事的生產力,學習動機是關係到學生是否做出學習狀態的決定因素。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學生努力學習往往是基於某一目標做出的行動,是依據其需要做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老師,重點不是追究學生基於的需要層次的級別,而是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性的學習,獲得發展。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人並非天生就有自我,自我也並非源自於本生能,相反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發展而來的。自我又分為主我和客我,一方面主我是通過個人圍繞群體中,特定的人和事物對於一件相同的事產生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期待代表的就是客我。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回到孩子學習這件事上來,當老師、家長每天不停地在耳邊強調「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老師、家長的要求,或者是高分數作為一種學習的外在動機,而當這種動機不足以支撐達到學習好的這個目標時,動機就會失去作用,孩子會放棄學習,甚至跟老師、家長形成一種對峙關係。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
    二、人本主義下的動機理論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 5 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二、認知主義下的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代表人物:麥克裡蘭、阿特金森)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這讓朋友很著急,所以來和我們商量到底怎麼辦,是把孩子送到技校裡邊還是讓孩子再復讀一年。朋友說:當時我真的不是不想和你們分享經驗,而是我們夫妻兩個人確實沒有管過老大,但是人家就知道一回家就學習,平時成績也每次都名列前茅。你說奇不奇怪。這時候,另外一個同事說:可能是你家老大的學習動機比較強吧,不需要別人的監督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 自我實現預言的謊言
    比如我從小就學不好數學/從小就會跳舞/從小就愛和人打交道……誠然,這些依據都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但是自我實現預言背後隱藏了一個很黑的寓意:               自我評價常常是非科學的。換句話說,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並不準確。          這話怎麼理解?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 學習動機理論
    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如受到適當的表揚與獎勵、獲得優秀成績、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等便是強化的手段,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掌握趨近:個體關注掌握任務,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和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身表現。掌握迴避:個體關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和沒有掌握任務的情況。
  • 《不能數到3的獅子》暗喻:孩子如何認識自我,就如何實現目標
    看上去是成人的三角戀愛關係,實際上,這是母子之愛的爭奪。牙齒鋒利的雄獅子認為,自己不能數到3,所以失去了母愛。為了回到往日的溫馨,他決定努力學習。在求學路上,慢慢認識了自我優勢,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重獲母愛。獅子在求學路上,每遇到一個動物,形象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遇到獨角獸,頭上會長一隻角。遇到布穀鳥,手上會戴一隻手錶。遇到螢火蟲,手中出現燭光。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