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裁判50天內收入過萬 杭州人擲重金北上收蟲

2020-11-30 浙江在線

  9月17日晚,杭州市第二屆民間鬥蟋大賽在吳山廣場展開,過秤、入盆、茨草、開閘廝殺……一切都在鬥蟋裁判席先生的主持下有序進行。事實上,作為全國鬥蟋最風靡的城市之一,杭州的資深蟋蟀玩家不下2000人,眾多的玩家和比賽也催生了一批鬥蟋裁判,在短短50天的鬥蟋期內,資深鬥蟋裁判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專業鬥蟋玩家杭州不下2000人

  組織這場民間鬥蟋大賽的是杭州市蟋蟀協會。這是一家於去年7月份新成立的協會,儘管成立的時間不長,但目前已經擁有近300名會員。而據協會秘書長呂君估算,杭州範圍內專業的蟋蟀玩家,大概不下2000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中。「從全國來看,鬥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業很風靡,以前每年秋天一到,杭州的蟋蟀玩家都要跑到上海去,但這幾年,上海人鬥蟋的文化慢慢有些衰退,不少上海人都喜歡跑到杭州來鬥蟋。」

  呂君說,杭州鬥蟋玩家的年齡一般都在40歲到70歲之間,「如果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可能會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花在蟋蟀上面,如果是公司老闆,花的錢可能會更多。」

  事實上,在南宋時期,鬥蟋在杭州就非常流行了。當時的宰相賈似道,有人就說他「玩蟲誤國」,這個「蟲」就是指蟋蟀。不過,賈似道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現在,杭州寶石山下葛嶺的那座「半閒堂」,據說就是以前賈似道鬥蟋蟀的地方。

  現在,杭州蟋蟀玩家的聚集點比較固定,每年8、9月,杭州的吳山和葛嶺等地,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一個玩家如果遇到一隻好的蟋蟀,雖然這隻蟋蟀的生命只有短短百日,但是玩家一輩子都會念叨著它。」呂君說。

  杭州人赴山東收蟲每年擲千萬

  也許正是因為蟋蟀的吸引力,讓杭州玩家不惜在其身上屢擲重金。一般來講,每年的8月1日到9月5日,是杭州人收蟲的時候,每年大概會有500人,跑到山東、河南等地收蟲,不過99%的蟋蟀都是在山東收購的。

  據《功蟲錄》記載,從光緒21年(1895年)到1940年45年間,善戰的名蟲全國共有26隻,其中泗店蟲佔9隻。因為該地的褐色土,鈣質豐富,加之露水溼燥合宜,宋代寧陽蟋蟀已是貢品,上世紀80年代玩蟲的遊藝漸漸復興,天津玩家到寧陽捉蟋蟀,寧陽蟋蟀市集日益繁盛。最開始一隻兩三毛錢,而如今,好的鬥蟲能賣到數萬元。

  呂君估算:「杭州人在山東收蟋蟀,如果收的量大,可能會達到100萬元以上,少的話也不會低於1萬元。杭州人每年外地收蟲花的錢在1000萬元以上。」

  「今年杭州市內,身價在5千元到1萬元之間的蟋蟀不下幾百隻,」呂君說,「去年杭州一位玩家買的最貴的一隻蟋蟀是4.2萬元,今年這個價格的蟋蟀也有的。」

  一般來說,玩家挑蟋蟀都有一定眼力,但是也有玩家怕自己把握不了,所以會請專門的蟲師。所謂蟲師,就是幫玩家選蟲的人。「玩家會請蟲師到外地去收蟲,並給蟲師一定的酬勞,一般來說,蟲師大概要用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收蟲,玩家會支付幾千元的酬勞。」

  收完蟲之後,杭州人開始養蟀、鬥蟋,這個時期要從9月10日持續到10月底。養蟀同樣是件花心思的事情,因此也催生出養師的職業。「玩家會請專門的養師來照顧自己的蟋蟀,一般來說,因為精力問題,一位養師只養一房蟋蟀,玩家也會給養師幾千元的酬勞。」

  鬥蟋裁判收入過萬

  玩家、蟲師、養師……而在鬥蟋的過程中,專業的鬥蟋裁判自然是少不了的。

  9月17日晚,一群蟋蟀玩家就聚集在吳山廣場,他們都是來參加第二屆杭州民間鬥蟋大賽的。這場比賽結束後,還將在10月中上旬開展南北對抗賽,到時候,杭州的玩家將與天津、北京等地的玩家過招。

  主持這場比賽的裁判席先生本身也是蟋蟀愛好者,家裡養了不少蟋蟀。「如果有人要借我的蟋蟀去鬥,我也會借給他們。」席先生說。

  談到當蟋蟀裁判的經驗,席先生說:「其實鬥蟋的規則,只要是玩過的人都知道,關鍵是在鬥蟋時碰到問題該如何解決。比如這次在吳山廣場的比賽,有一隻蟋蟀是沒有翅衣(翅膀)的,所以不會叫,但是蟋蟀打鬥中,兩蟲分開後開叫與否是定勝負局的一個標準,這次遇上一隻不會叫的,那我就要換一套標準。」

  鬥蟋裁判不像足球、籃球裁判,有一整套進入標準,一般來說,只要是鬥蟋高手,都能當裁判。在杭州,資深的鬥蟋裁判大概有10到20人。據呂君說,鬥蟋裁判的「出場費」在100元到500元不等。「一般來說,每年的鬥蟋期是從9月10日到10月底的50天內,如果一個裁判每天趕一個場子,以每場200元計算,那麼這50天的收入也有10000元了。」

  蟋蟀罐也能升值

  鬥蟋不僅鬥出各種衍生職業,也衍生出放置蟋蟀的各類器具,比如蟋蟀的玲房、水杯、甚至棺木……

  玩蟋蟀,蟋蟀罐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蟋蟀罐以24隻為一堂,據說,這是因為24隻蟋蟀罐剛剛能夠圍滿一隻八仙桌。不過玩家們若是購置起蟋蟀罐來,一堂兩堂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有些玩家家裡可能收藏著幾百隻蟋蟀罐。」呂君說。

  事實上,蟋蟀罐和字畫一樣,也有年代和名家之分,也最能體現蟋蟀主人的身價。

  在蟋蟀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應該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從目前的拍賣情況看,成交價處於前列的均為明代的蟋蟀罐,如2001年北京中鴻信拍賣行拍賣過一隻明宣德藍釉龍鳳紋蟋蟀罐,成交價為60萬元;2004年廈門國拍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隻明宣德時期青花鷹雁紋蟋蟀罐的拍賣價高達200萬元。

  珍品蟋蟀罐的升值價值已經不言而喻。呂君的一位蟋蟀玩家朋友,就因為在四年前沒有購進一對乾隆年間的御用蟋蟀罐而懊惱不已。「這對蟋蟀罐,已經從原來的5萬元漲到現在的30萬元。」

  也並非只有古時候的蟋蟀罐才值錢。「一些出自當代名家的蟋蟀罐,同樣價格不菲。」呂君說。

  據每日商報 裘淨婧 詹逾

相關焦點

  • 上海蟋蟀玩家豪擲億元北上收蟲 稱能修身養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上海的蟋蟀玩家不但在數量上是全國第一,而且橫跨社會各個階層,五六十歲的上海男人小時候幾乎都玩過蟋蟀,其中的不少人更將此延續為終身愛好。  「鬥蟋蟀好玩在哪裡?一來過程驚險刺激,二來鬥的是自己的眼光。」老李坐在小板凳上一邊挑蟋蟀,一邊告訴記者,小時候一放暑假,就開始搗鼓蟋蟀盆,就等著再過十來天,和弄堂裡的小朋友一起去田地、草叢裡抓蟋蟀。
  • 又一次寫出了收蟲人的心聲!蟋蟀情2019收蟲實錄
    今天超級寵物星蟋蟀頻道再次與廣大蟲友分享蟋蟀情邵老師的佳作,歡迎閱讀:史上最經典《蟋蟀情選養鬥憶文章匯總13篇》。我是早已跳出三界改鬥蟲為玩蟲了,怎奈今年夏季應師弟邀請去一農莊消夏,席間,師弟講起再戰寧陽世界盃,希望師兄能助一臂之力,云云。 俗話講:吃了別人的,嘴軟。這次被師弟頂在槓頭上了。只能使勁勒了勒褲腰帶,腰裡揣著幾千元平時省吃儉用的錢,戴上老花鏡,抖抖豁豁再北上寧津。 時間在不知不覺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已是下午3點多了。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軟黃金」蟋蟀動輒身價過萬,午夜後開始熱鬧的蟋蟀市場  小縣城靠蟋蟀名聞全國,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價  9月8日,白露過後第二天。晨光還未熹微,德州寧津縣長途汽車站的客運廣場,聚集了操著本地口音的農民和各地口音的客商。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2天時間內角逐「蟲王」的頭銜。
  • 三毛錢的蟋蟀賣一萬元 - 東方網
    收蟲的:3800條蟲一鍋端安國路蟋蟀市場可以算上海最大的蟲市了。在這裡賣蟲子的有上海人、有安徽人、有杭州人、有河北人,還有山東人。而祖籍寧波的「小黑皮」則是這個市場上生意做得最好的。在這裡,蟋蟀(促織)叫「蟲」,不以「只」論,而叫「條」。「我的蟲最新鮮,想要的趁早!下午又要走了,看到嗎?!」
  • 鬥蟲大賽下月開戰 臨清最貴的蟋蟀賣到9000元
    蟋蟀愛好者  以蟲會友找樂子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所不知,古有說法中的「花鳥魚蟲」之樂,其中的「蟲」指的就是蟋蟀。  史料記載,我國養鬥蟋與鳴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為蓄養鳴蟲鬥蟋蟀最著名的時代。這時蓄養鳴蟲鬥蟋的用具已由金銀竹板籠發展到萬盆泥罐。
  • 山東「蟋蟀」經濟:寧陽縣今年最貴蛐蛐賣了11萬
    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據當地人稱,參與捕蟲的人家,每年這個把月光靠抓蟲賣蟲就有數萬元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的人,會「季節性遷移」返回家鄉,加入捕蟲大軍。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
  • 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若條件允許也可用蟋蟀盆專養三尾,不讓其聽雄蟲鳴叫,待雄蟲出戰前和其交尾。如果需到另地輾轉,可用綠色大雪碧瓶,四壁用鐵針烙孔,中心用蛐蛐草嫩梢枝扎把留線頭在蓋外,可直接滴水入草,食飯放蓋內擰緊,途中用紙袋擰放,這樣可保三五天沒問題。雄蟲餵養:確保一蟲一盆,最好是陳舊瓦盆,內設飯板水盂,棲息過籠,要適時清洗,保持一定適度和清潔,每天中午或下午餵食水一次。具體分四個階段來談。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 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記 者 湯佳駿    昨日快報第5版報導了小女孩「夢幻水晶」的床底下跑進了一隻蟋蟀,她被蟋蟀的叫聲吵得影響睡眠,外公外婆也想不出辦法(詳見快報昨日第5版)。  見報後,有讀者打電話來出主意:「用開水澆一下床底,不管它躲在什麼角落,準燙死。以前也有隻蟋蟀跑到我家裡過,我就是這麼解決的。」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山東寧陽蛐蛐身價連年攀升 今年最貴的賣了11萬
    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  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據當地人稱,參與捕蟲的人家,每年這個把月光靠抓蟲賣蟲就有數萬元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的人,會「季節性遷移」返回家鄉,加入捕蟲大軍。  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
  • 早安,濟南丨「鬥蟋蟀」可不是不務正業,它入選了非遺
    「鬥蟋蟀」入選槐蔭區非遺「鬥蟋蟀」不是紈絝公子哥無聊時的遊戲?正所謂,只要幹得好,行行出狀元,一切皆有可能!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類有布藝果蔬製作技藝、玉石微雕、老濟南鋦瓷技藝、顧一刀修腳技藝、魁盛居傳統魯菜製作技藝、魯繡製作、弘璽窯·紅土陶燒制技藝。
  • 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
  • 從杭城飛雪想到12世紀,蟋蟀宰相要為南宋滅亡背鍋嗎
    從前有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遊戲項目,雅名「秋興」,俗稱「鬥蟋」,也就是鬥蟋蟀。很多古代文人的詩歌裡,就寫到過「蟋蟀」。比如白居易詠蟋蟀詩云「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在江南,「鬥蟋」又叫「鬥蛐蛐」,很可能我們小時候,還有我們的父輩,都玩耍過。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鬥蛐蛐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金籠養促織,置之枕函畔,以聽其聲。」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經常與妻妾在半閒堂鬥蛐蛐取樂。他還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
  • 金秋時節,昔日瑞安大街上鬥蟋蟀活動盛況非凡,獎品可真實用
    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據史書記載,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徽宗、欽宗均為金人所俘,在押解他們的囚車中,徽宗還在觀賞他珍藏的貢品蟋蟀。途經山東某地時,蟋蟀突然蹦出車外,逃之夭夭,他竟然失聲痛哭,不思飯食。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被後人稱為「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賈似道。
  • 蟋蟀
    秋季的夜晚,農作物趨於成熟,到田間地頭一走,不是青蛙那「滾瓜、滾瓜……」的叫聲,就是蟋蟀那「吱吱吱、吱吱……」的歌聲不絕於耳。它們唱響了大地的華美樂章。走近,那聲音會因你的腳步聲突然中斷,一片寂靜。不過,你剛剛走過的瞬間,那蛙鳴蟲叫聲立刻又響了起來。那種鄉間動物音樂會常常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讓人百聽不厭。倘若在回家的夜路上,聽著這種聲音會讓人膽量倍增,懼怕之意跑到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