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杭州市第二屆民間鬥蟋大賽在吳山廣場展開,過秤、入盆、茨草、開閘廝殺……一切都在鬥蟋裁判席先生的主持下有序進行。事實上,作為全國鬥蟋最風靡的城市之一,杭州的資深蟋蟀玩家不下2000人,眾多的玩家和比賽也催生了一批鬥蟋裁判,在短短50天的鬥蟋期內,資深鬥蟋裁判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專業鬥蟋玩家杭州不下2000人
組織這場民間鬥蟋大賽的是杭州市蟋蟀協會。這是一家於去年7月份新成立的協會,儘管成立的時間不長,但目前已經擁有近300名會員。而據協會秘書長呂君估算,杭州範圍內專業的蟋蟀玩家,大概不下2000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中。「從全國來看,鬥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業很風靡,以前每年秋天一到,杭州的蟋蟀玩家都要跑到上海去,但這幾年,上海人鬥蟋的文化慢慢有些衰退,不少上海人都喜歡跑到杭州來鬥蟋。」
呂君說,杭州鬥蟋玩家的年齡一般都在40歲到70歲之間,「如果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可能會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花在蟋蟀上面,如果是公司老闆,花的錢可能會更多。」
事實上,在南宋時期,鬥蟋在杭州就非常流行了。當時的宰相賈似道,有人就說他「玩蟲誤國」,這個「蟲」就是指蟋蟀。不過,賈似道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現在,杭州寶石山下葛嶺的那座「半閒堂」,據說就是以前賈似道鬥蟋蟀的地方。
現在,杭州蟋蟀玩家的聚集點比較固定,每年8、9月,杭州的吳山和葛嶺等地,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一個玩家如果遇到一隻好的蟋蟀,雖然這隻蟋蟀的生命只有短短百日,但是玩家一輩子都會念叨著它。」呂君說。
杭州人赴山東收蟲每年擲千萬
也許正是因為蟋蟀的吸引力,讓杭州玩家不惜在其身上屢擲重金。一般來講,每年的8月1日到9月5日,是杭州人收蟲的時候,每年大概會有500人,跑到山東、河南等地收蟲,不過99%的蟋蟀都是在山東收購的。
據《功蟲錄》記載,從光緒21年(1895年)到1940年45年間,善戰的名蟲全國共有26隻,其中泗店蟲佔9隻。因為該地的褐色土,鈣質豐富,加之露水溼燥合宜,宋代寧陽蟋蟀已是貢品,上世紀80年代玩蟲的遊藝漸漸復興,天津玩家到寧陽捉蟋蟀,寧陽蟋蟀市集日益繁盛。最開始一隻兩三毛錢,而如今,好的鬥蟲能賣到數萬元。
呂君估算:「杭州人在山東收蟋蟀,如果收的量大,可能會達到100萬元以上,少的話也不會低於1萬元。杭州人每年外地收蟲花的錢在1000萬元以上。」
「今年杭州市內,身價在5千元到1萬元之間的蟋蟀不下幾百隻,」呂君說,「去年杭州一位玩家買的最貴的一隻蟋蟀是4.2萬元,今年這個價格的蟋蟀也有的。」
一般來說,玩家挑蟋蟀都有一定眼力,但是也有玩家怕自己把握不了,所以會請專門的蟲師。所謂蟲師,就是幫玩家選蟲的人。「玩家會請蟲師到外地去收蟲,並給蟲師一定的酬勞,一般來說,蟲師大概要用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收蟲,玩家會支付幾千元的酬勞。」
收完蟲之後,杭州人開始養蟀、鬥蟋,這個時期要從9月10日持續到10月底。養蟀同樣是件花心思的事情,因此也催生出養師的職業。「玩家會請專門的養師來照顧自己的蟋蟀,一般來說,因為精力問題,一位養師只養一房蟋蟀,玩家也會給養師幾千元的酬勞。」
鬥蟋裁判收入過萬
玩家、蟲師、養師……而在鬥蟋的過程中,專業的鬥蟋裁判自然是少不了的。
9月17日晚,一群蟋蟀玩家就聚集在吳山廣場,他們都是來參加第二屆杭州民間鬥蟋大賽的。這場比賽結束後,還將在10月中上旬開展南北對抗賽,到時候,杭州的玩家將與天津、北京等地的玩家過招。
主持這場比賽的裁判席先生本身也是蟋蟀愛好者,家裡養了不少蟋蟀。「如果有人要借我的蟋蟀去鬥,我也會借給他們。」席先生說。
談到當蟋蟀裁判的經驗,席先生說:「其實鬥蟋的規則,只要是玩過的人都知道,關鍵是在鬥蟋時碰到問題該如何解決。比如這次在吳山廣場的比賽,有一隻蟋蟀是沒有翅衣(翅膀)的,所以不會叫,但是蟋蟀打鬥中,兩蟲分開後開叫與否是定勝負局的一個標準,這次遇上一隻不會叫的,那我就要換一套標準。」
鬥蟋裁判不像足球、籃球裁判,有一整套進入標準,一般來說,只要是鬥蟋高手,都能當裁判。在杭州,資深的鬥蟋裁判大概有10到20人。據呂君說,鬥蟋裁判的「出場費」在100元到500元不等。「一般來說,每年的鬥蟋期是從9月10日到10月底的50天內,如果一個裁判每天趕一個場子,以每場200元計算,那麼這50天的收入也有10000元了。」
蟋蟀罐也能升值
鬥蟋不僅鬥出各種衍生職業,也衍生出放置蟋蟀的各類器具,比如蟋蟀的玲房、水杯、甚至棺木……
玩蟋蟀,蟋蟀罐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蟋蟀罐以24隻為一堂,據說,這是因為24隻蟋蟀罐剛剛能夠圍滿一隻八仙桌。不過玩家們若是購置起蟋蟀罐來,一堂兩堂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有些玩家家裡可能收藏著幾百隻蟋蟀罐。」呂君說。
事實上,蟋蟀罐和字畫一樣,也有年代和名家之分,也最能體現蟋蟀主人的身價。
在蟋蟀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應該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從目前的拍賣情況看,成交價處於前列的均為明代的蟋蟀罐,如2001年北京中鴻信拍賣行拍賣過一隻明宣德藍釉龍鳳紋蟋蟀罐,成交價為60萬元;2004年廈門國拍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隻明宣德時期青花鷹雁紋蟋蟀罐的拍賣價高達200萬元。
珍品蟋蟀罐的升值價值已經不言而喻。呂君的一位蟋蟀玩家朋友,就因為在四年前沒有購進一對乾隆年間的御用蟋蟀罐而懊惱不已。「這對蟋蟀罐,已經從原來的5萬元漲到現在的30萬元。」
也並非只有古時候的蟋蟀罐才值錢。「一些出自當代名家的蟋蟀罐,同樣價格不菲。」呂君說。
據每日商報 裘淨婧 詹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