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2021-01-19 蟋蟀社區

    上面的蟋蟀社區關注我們哦!  

蟋蟀社區,每日更新蟋蟀打鬥視頻、蟋蟀趣聞、蟋蟀捕選養蟲秘笈,歡迎關注!

蟋蟀的餵養

準備工作:立冬埋盆入土,立夏起盆洗曬,盆泡透,陰乾,做膛底,堂底要做偏硬一點為好,有一保溼層,又便於洗刷,不會被小蟲輕易咬爛。另外,竹籠,過籠,小土房,水飯盂也需事前準備好。

捕捉:

捉蟲時間是八月二十八至十月八日,四十天均可捉蟲飼養,尤以九月上半月為最佳捉蟲時間,白露前後出「將軍」。說明此間旺蟲大都成熟。捉技:每晚十一點和零晨五點蟲好捉。須先聽好音,選叫聲洪亮,沉雄,有間歇或嘶啞叫聲為目標,要耐心聽準叫聲點,翻磚撥土動作要輕,最好能在逃跳前將其捉住。如果蟲已跳出,切不可慌亂,用手電找四周,因夜晚小蟲往往跳兩下就原地不動,這是可用網罩或單手突然將其罩住。單手為空手道捉蟲法,因用網罩往往來不及,即使罩住它不上網,手忙腳亂的,捉也不易。但用工具捕捉蟲不宜受傷,用大網罩,探杆等,選準位置,用探杆在網罩內攪土,使蟲跳入網。在能看到蟋蟀的情況下,也可用竹籤,粗草,短其後路,用舔草撩出洞府。還有:水罐法。食誘法,普翻法,作窩法和趁白天蟋蟀談情時的[捉姦法]。總之蟋蟀對氣息,聲響很敏感,且跳動迅疾,在受驚情況下,可連跳七八次,且不定向,肉眼無法跟及,它們熟悉環境,知道那裡可逃生,在夜幕掩護下,很可能逃進亂草石堆石板縫中,讓你束手無策。所謂捉姦法是指白天趁其呼妻交尾時捕捉,時間在上午九點和中午十二點前後,因其叫聲纏綿不斷,便於找準位置,。但其受驚後跳動更快,這就要人蟲比速度了。三尾也很需要,要在九月上半月,可在牆角路牙邊,乘其納涼吐氣時捕捉,選其頭小腹大翅短者,多多益善,單獨飼養,以備「將軍」選夫人之用。

餵養:

雌雄蟲一定要分開餵養。雌蟲三尾用大桶缸餵養,一缸可養十隻左右,三分之一乾淨土加陳磚爛瓦片,再撒乾淨土其上堆放竹節筒若干,再放土和玉蘭葉,上置水盂飯板,桶內保持一定溼度,可將雌蟲放入,上扣一陳年塑料桶,桶底有多個出氣眼,這樣,又透氣,蟲又逃不掉。需交配時,只需取一兩竹筒即可。{雌蟲都躲在竹筒裡}。若條件允許也可用蟋蟀盆專養三尾,不讓其聽雄蟲鳴叫,待雄蟲出戰前和其交尾。

如果需到另地輾轉,可用綠色大雪碧瓶,四壁用鐵針烙孔,中心用蛐蛐草嫩梢枝扎把留線頭在蓋外,可直接滴水入草,食飯放蓋內擰緊,途中用紙袋擰放,這樣可保三五天沒問題。

雄蟲餵養:確保一蟲一盆,最好是陳舊瓦盆,內設飯板水盂,棲息過籠,要適時清洗,保持一定適度和清潔,每天中午或下午餵食水一次。具體分四個階段來談。

早秋:一定用老盆,侵泡陰乾,不留氣孔,蓋不嚴密即可。蟲必先洗澡,後正式入住,入盆後2—3天內,少觀察,因生蟲怕光,且變色需要黑靜,只要盆內乾濕適宜,且有吃有喝,又聽不到它蟲叫聲,蟋蟀是不會朓盆的,這時期主要餵南瓜米飯青椒等。

中秋:待蟋蟀服盆後,每天要清盆換食換水,用旱蓮草西洋參柳樹根煎水洗飲,用小螺殼代替飯板,備兩套餐具輪換使用,待蟋蟀頭翅發亮後,才可舔絲草,促使靈活開牙鳴叫,這時期主食米飯板慄小蝦等。

晚秋:重在秋聲雅玩。先分類:按大中小分級,也可按品相分級一般都是釐碼大品相好擇優。另類異品蟲單獨飼養。如左搭翅,金包銀,冬瓜相,大紅頭,往往有將帥之才。

鬥蟋蟀;鬥前營養要餵鯽魚背,河蝦仁,活蚱猛等,水要餵冬蟲夏草旱嚜蓮浸泡水,普遍與三尾交配1—2次,待接好蛉後半小時取出戰鬥。戰鬥前要準備好鬥盆,絲草,過籠,網罩等,一盤定輸贏,要在盆蓋上記成績,勝者也不要連戰。取品相有異,釐碼相當者對局,以檢驗自己的眼力。分析成敗原因。通過多次試鬥,優劣自出,上品蟲連戰皆克,自會養成戰無不勝之意識,待後遇強敵,定會拼死相搏,報你知遇之恩。

深秋:霜降至立冬,蟲盆可換大一點的隔年水泥盆,塑料盆,相對乾燥不必水泡,看天氣隔日擦拭即可,每次換食可加一些蟋蟀草,以利小蟲浴後淨身。多餵活食如蚱蜢蚓頭幹小蝦等。蟋蟀是雜食昆蟲,要不斷更換食譜,如米飯,玉米,菱角,板慄,南瓜,青菜,豆腐,廋肉,河魚等均可輪換入食,也可混合調配,煮一次餵幾天。其二要定時浪盆,晴天九點到十點可掀蓋浪盆小曬,壯其筋骨,這時可以雌雄同籠了,分分合合,促使秋鳴,這時期蟋蟀戀人,它認得你這個鐘點工了,不但不會逃,反而你一近前,他就會鳴叫以示歡迎呢!其三要注意保暖,隨時關注氣溫變化,特別是蟋蟀最怕乾燥風,寒露風,氣溫在十度左右,蟋蟀便行動不便鳴叫無力了,這時務必讓室溫保持在十度以上,可選舊木箱,內放稻草鋸末或棉花,將蟋蟀連盆放其中,置床肚下,防寒霜風,當寵物養,可以越立冬至小雪而聽鳴呢!

今年蟲源來路廣,有山東寕陽,上海七寶,安徽淮南,阜陽和金寨本地蟋蟀,從立秋到立冬三個月,帶蟋蟀輾轉各地,在飛機上聽蟋蟀鳴叫格外清心。各地小蟲優劣,難分伯仲,當然山東寧陽蟲釐碼大稍勝一籌,但品相差的,反而不敵我山城小蟲。品相好的後勁足,今年還是山城梅山蟲,上海七寶蟲為主,淮南有少數好的,阜陽沒遇到好蟲。

鬥性足要分階段性,一般情況黃色蟲早秋兇狠,青色蟲中秋兇狠,紫色蟲晚秋兇狠。當然品相是決定性的,選色正身正碼大蕦粗壽星頭者,其兇狠八九不離十矣。每條蟲的鼎盛期為一個月左右,而後鬥力即走下坡路,所以將軍級的蟋蟀也不能戰十場,且每場休整期至少三到五天。過了五關的蟋蟀也不能連打惡仗,如戰時在兩分鐘左右者,勿論輸贏,都很難調養了。

有人說,蟋蟀是地煞星所化,集日月肅殺之精氣。出汙腐而自清,這倒是真的,它是有靈性的昆蟲:且知恥,知勇,知情,知義也。知恥,戰敗而不鳴;知勇,戰勝則高歌;知情,願為夫人獻身,{指讓雌蟲吃掉};知義,指你不合閘分開它,有的蟲寧願戰死盆底而不逃,我見過拖肚腸而戰,拖斷腿而戰,其慘烈程度讓人動容也。


識別二維碼  關注蟋蟀社區

相關焦點

  • 安徽一高中生遭蟋蟀飛入耳 慘叫著被送進醫院
    新安晚報(微博) 安徽網訊 9月5日晚,六安一位正在上自習的高中生忽然感到有蟲子飛進了右耳,他本能地用手指去掏,卻感到耳朵裡面一陣陣劇痛,像是蟲子在胡亂撕咬。男生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醫生最終從他耳朵裡掏出已經破碎的蟲體。相關專家看了蟲體照片後告訴記者,這隻蟲子應該是蟋蟀的一種,如果教室附近雜草多,建議安裝紗窗。
  • 蟋蟀博弈,蟲王爭霸見分曉
    ,蟲王爭霸見分曉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孟 欣  發展產業,菏澤蟋蟀的路還很長   此次比賽為我市自主舉辦的第六屆蟋蟀大賽。   「我市屬於黃河衝擊平原,農作物和礦物質比較豐富,為蟋蟀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其體質好、勇猛善鬥的品性。同時,我市土壤呈弱鹼性,適宜蟋蟀生長,骨骼、牙齒比較堅硬,菏澤蟋蟀以兇猛、善鬥、骨碩、色純、品全等著稱,也為我市養蟋鬥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菏澤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宋新明說,「近兩年,菏澤蟋蟀已成功吸引外地廣大蟋蟀愛好者的注意。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2天時間內角逐「蟲王」的頭銜。
  • 鬥蟋蟀裁判50天內收入過萬 杭州人擲重金北上收蟲
    9月17日晚,杭州市第二屆民間鬥蟋大賽在吳山廣場展開,過秤、入盆、茨草、開閘廝殺……一切都在鬥蟋裁判席先生的主持下有序進行。事實上,作為全國鬥蟋最風靡的城市之一,杭州的資深蟋蟀玩家不下2000人,眾多的玩家和比賽也催生了一批鬥蟋裁判,在短短50天的鬥蟋期內,資深鬥蟋裁判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所以用這個象形字來記錄這個季節。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而玩賞蟈蟈兒, 據《武林舊事》 記載, 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 「蟋蟀南飛」
    2.蟋蟀會怎樣與陽臺告別?它會對陽臺說些什麼?  3.大雁和白雲會怎樣互相叮嚀?它們會說些什麼?  4.在豐收的田野上,歡樂的人們會說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多麼有趣!我當時想,學生們的發言一定非常踴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除個別同學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外,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我很納悶:學生們怎麼就說不上幾句呢?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七號蟲鬥古城
    七號蟲鬥古城今年九月中旬,幾位河間市人,帶著一批蛐蛐兒,找我以蟲會友。我約了一些保定蟋蟀愛好者,來到養蟲名家梁金鎖處,進行了一場蛐蛐兒友誼賽。此蟲背鋪兩片黃色大翅,如披金甲,配一付絳紫牙鉗,堪稱奇蟲;客方拿出一條七號蟲進行合對,七號蟲渾身黝亮,圓頭青項,身闊方腹,生就一付紅花牙鉗,長相非凡,更是異種。目測兩蟲,體重均為7釐左右,正好匹敵。這樣,兩蟲入柵後,經芡領各不示弱,均擬先發制敵。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當地,農民都說蟋蟀是軟黃金,抓住一隻好的,能頂上30畝地一年的收成,於是便有了人工飼養的心思。買家說的「白蟲」,指的就是人工飼養的蟲子。在鬥蟋場上,若是被人看出是白蟲,那是要被逐出賽場的。  操著南方口音的買家周先生,已經收到了兩條品相不錯的「大青翅子」。在蟋蟀中,大青翅子為異形福相,是蟋蟀中的佼佼者,寧津最出名的就是這個品種。
  • 蟋蟀故事:孫建華先生76路真蟲王
    9月3號中午,上海萬商花鳥市場很是熱鬧,有不少新到的山東蟲販都在吃盒飯,他們的蟲子有些還沒有打開。我蹲在一個攤位前,那人是樂陵張橋人,我已經認識幾年了,他平時是個司機,到了這個季節自己也不免逮幾個蛐蛐換些零花錢。對他的蟋蟀我還是感覺不錯的,今天是他這年第3次來上海販蟲,我自然要看看他有什麼貨色。樂陵張橋人說:「小孫,這個包裡都是咱們本地蛐蛐,俺和俺侄子逮的,你看看」。
  • 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也有位小讀者是來提出疑問的:「蟋蟀是不是就是蟈蟈?它不是叫得挺好聽的麼,幹嗎要把它捉出來啊?我以前還買過一隻,用小竹籠裝著的,掛在家裡。」  這個問題引起了同事們的一番討論。很顯然,根據大家的生活經驗,蟋蟀和蟈蟈並不是同一種蟲類。不過由此我們也想到,很多蟲子名氣很大,在俗語或歇後語裡經常被提起,但我們很可能對它並不了解,甚至會將它與別的蟲類搞混。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整個漫長的夏天,你是找不到蟋蟀的身影的,它不知到哪兒流浪了,似乎銷聲匿跡很久很久,等到回歸故鄉時暑氣已消,秋風漸緊,夜涼如水。它惡作劇似的躲在夜的一角,扯開他那帕瓦羅蒂般美妙的嗓子,抑揚頓挫引吭高歌。所以《詩經》裡云:「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訪山東兩個小縣城因蛐蛐名揚四海「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在蟋蟀聲聲漫吟輕唱中,涼風四起。愛蟲之人,又打點行囊,向著每年都要去的山東寧津、寧陽等蟋蟀產地進發。三秋主人就是其中一位,因為童年的美好記憶,作為上班族的他仍對蟋蟀情有獨鍾。
  • 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
  • 三毛錢的蟋蟀賣一萬元 - 東方網
    「蟋蟀這蟲子別看它小,沒有價!得看是什麼貨色,誰來買。」有人因為這小蟲一夜暴富,有人為它傾家蕩產。上海「拔蟲」高手如是說——有報載,山東寧陽蟲王的一隻蟋蟀在澳門被炒到了17萬元。近日,記者更驚聞上海的蟋蟀市場同樣火爆,一隻進價三毛錢的蟋蟀最終以一萬元的高價出手,更有人家藏「寶」蟲,開出了18000元的天價。為此,記者這個外行來到了「玩蟲一族」裡看熱鬧。
  • 蟋蟀的文化
    蟋蟀文化編輯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
  • 新手必讀:怎樣正確的養蟋蟀
    在東方,人們籠養雄蟋蟀聽其鳴叫;在中國鬥蟋蟀的風習已有數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 上海蟋蟀玩家豪擲億元北上收蟲 稱能修身養性
    「這個要看靈巧性的,不活絡的小孩子抓不到好的蟋蟀。然後拿回家,用冬瓜、毛豆、西葫蘆甚至是米粒子,養上十天半個月,就能開始鬥了。鬥蟋蟀的時候最鬧猛,大人小孩圍在一起,如果看到自己的蟋蟀落了下風,恨不得自己跳進去幫忙。」老李告訴記者,如今養的蟋蟀全部是花鳥市場裡買來的,自己不過是工薪階層,不會選擇店內的精品蟲,全靠在地攤上一隻只挑選,然後拿回家精心飼養。「蟋蟀裡面學問大得很,全看經驗和眼光。
  • 在飼養蟋蟀時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好鬥,這究竟是為什麼?
    這些現象都表明,雄蟋蟀見面廝咬是天生的爭雌。 人們知道,蟋蟀的眼睛早已退化,對於同類的相遇,根本 不可能用眼睛辨認。那麼,它們依靠什麼識別敵友呢?這是由 於総繂頭上生有一對長約三四釐米、感覺靈敏的觸鬚,隨時隨 地都在向前方和左右掃測,當同類的觸鬚相碰時,只需接觸二 三下,便能判斷出對方是雄是雌,並作出戰鬥或友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