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2021-01-17 圖書校對找茬

「冬養秋蟲」 是立冬時節的古老民俗。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

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而玩賞蟈蟈兒, 據《武林舊事》 記載, 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明人寫的《帝京景物略》 載, 因其聲聒聒, 故又名「聒聒」, 又因其雙翅上的紋理縱橫, 故又稱「絡緯」。 蟈蟈兒的正名叫「螻」, 北方人叫它「蟈蟈兒」, 而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 有「綠哥」、「翠哥」、「三青蟈蟈兒」、「草白蟈蟈兒」 等不同體色的品種。 按季節說, 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 聲音低弱 ; 秋後的為秋蟈蟈兒,叫聲洪亮 ; 在晚秋後養至隆冬的稱為「冬蟲」、「冬哥」, 其鳴叫聲較柔弱。

明清時的北京盛行養蟈蟈兒, 當時皇宮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編成的籠子, 講究的要用葫蘆。 皇室貴族的葫蘆多是用象牙、 楠木或景德鎮的名瓷御製而成。 而民間的葫蘆製作也很精細, 老北京時專有種葫蘆和加工雕刻、 經營葫蘆的手藝人。 其製法是 : 將已長成的葫蘆先晾乾一年使其質堅,然後將葫蘆入油鍋溫炸或用茶葉煮,待其色變微黃取出晾乾,再以絲綢、核桃油等摩挲使其光潤。 葫蘆諧音「福祿」, 舊京時特別受人喜愛, 葫蘆再經手藝人雕刻上吉祥圖案和詞語, 如葫蘆兩面刻上「壽」、「喜」 兩字,這樣就具有「福壽祿喜」 吉祥之意。 有些葫蘆上除刻有「子孫萬代」、「龍鳳呈祥」、「鶴鹿同春」 吉祥語外, 還刻有吉祥圖案, 這些字與圖要在初結成葫蘆時就在上面雕刻好使其永不變形。 葫蘆的蓋口同樣很講究, 用紅木作蓋, 名貴的用象牙、 翡翠、 虯角作口, 其蓋上也雕刻有「五福捧壽」、「魚躍龍門」、「吉羊」(古時羊通祥字) 以及鶴鴿花鳥等圖案, 這樣加工後的葫蘆價格當然是很貴的。 蟈蟈兒、 蛐蛐兒等鳴蟲裝進葫蘆, 它一叫喚會震動那蓋上的銅絲彈簧, 葫蘆上的圖字也自然動起來, 這吉祥玩物拿在手中賞玩令人心馳神往。

清代皇宮內曾專有孵育蟈蟈兒、 蟋蟀的暖室, 育養好的秋蟲裝入錦囊或精緻的葫蘆中供皇帝們把玩,還常放在宮宴中邊吃邊聽美妙音響以助興。康熙帝曾有首題為《絡緯養至暮春》 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 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 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護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轉, 安然比養生。」 據《清宮詞選》 載 : 清宮內的宮女都養蟈蟈兒, 有一次一個宮女正侍候慈禧沐浴, 宮女揣在懷中的蟈蟈兒忽然大叫起來, 宮女當時嚇了個半死兒, 可沒想到慈禧卻沒生氣, 反倒高興地嘻嘻笑了起來。 老北京人將秋蟲養至冬日, 有延年益壽之意。 民間繁殖蟈蟈多用磚砌的火炕, 把埋著蟈蟈兒卵的沙土盆放在暖炕上, 同時要用羊肚沫沫和黃豆沫沫來餵養,待幼蟲脫殼後將蟲個個隔開放入小罐中殖養。 冬蟈蟈兒長大不能放蟈籠裡了, 而要裝進帶棉套的葫蘆裡, 揣在懷裡或放在離火近的地方養, 在這樣保溫的條件下, 蟈蟈兒可以活到次年的二三月。《帝京歲時紀勝》 載 :「蟈蟈能度三冬, 以雕作葫蘆、 銀鑲牙嵌、 貯而懷之……清韻自胸前突出。」

舊京時要買冬蟈蟈兒, 則需到豐臺養花的暖房, 此時的冬蟈蟈兒價錢當然是最貴的。 玩養蟈蟈兒的有四合院裡少兒們, 也有住在雜院裡的五行八作的平民, 如人力三輪車夫等。 而殖養冬蟈蟈兒者大多是府宅貴人、 梨園名伶或文人墨客們, 名淨金少山, 畫家齊白石、 王雪濤等名人都喜愛養蟈蟈兒, 有些人冬日將蟈蟈兒葫蘆揣進棉袍內的特製背心裡, 外出邊辦事邊欣賞蟈蟈兒的鳴叫。 記得大畫家齊白石還曾畫有一幅《白菜與蟈蟈》 的著名國畫呢! 如今畫價可觀, 不知被何人收藏著呢!

養蟋蟀也是舊京時人們消閒逸趣的一個樂事, 不僅少兒們常拿著捕捉的工具結伴到郊外草叢墳地裡去捉捕, 養蟋蟀、 鬥蟋蟀更是一些成人們的嗜好。 蟋蟀俗稱蛐蛐兒, 又名促織, 舊京時有「促織鳴, 懶婦驚」 的俗語,有提醒主婦們在聽見蛐蛐兒鳴叫時天氣已漸涼,該準備過冬的衣裳了之意。蛐蛐兒這鳴蟲自古就受人喜愛, 《詩經》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詩句,唐代杜甫、 白居易等詩人都寫有蟋蟀的詩句, 蟋蟀這種昆蟲在全國均可見到, 而以山東、 浙江等地的品種最著名, 而北京人玩的蛐蛐兒是產自山東德州的「墨牙黃」、寧陽的「鐵頭青背」 和「黑牙青麻頭」,也有北京蘇家坨的「伏地蛐蛐兒」、 黑龍潭的「蝦頭青」和石景山福壽嶺的「青洪頭」。 山東的寧陽縣清代時曾向皇宮進貢蟋蟀, 如今該地成為捉蟲養殖交易的著名市場, 已形成寧陽古城的一項經商產業, 縣城的年收入已達上億元, 蟲販的一隻蟋蟀,價可頂一頭牛或可售幾千元,有的好鬥的一隻雄蟋蟀,蟲販竟叫價 10 萬元。

鬥蟋蟀源於唐代,興於趙宋。 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丞相酷愛鬥蟋蟀,在蒙古軍隊圍困襄陽、 軍情十分緊急的情況下, 他把前線送來的戰報丟在一邊, 在家裡和妻妾們觀鬥蟋蟀, 誤國誤民遭人唾罵, 被人稱為蟋蟀宰相。明代的宣德皇帝亦最好玩鬥蟋蟀, 曾是「酷好促織之戲」 的大玩主, 民間曾有「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語。 清代時慈禧也喜歡聽蛐蛐兒鳴叫,還曾將宮內養的蛐蛐兒賞賜給喜養蛐蛐兒的京劇名家譚鑫培、 楊小樓等。每年的秋分後是捉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 舊京時曾有「勇戰三秋」 之說。 由於清代時官府曾參與鬥蛐蛐兒, 所以各地名蟲常雲集京城。 老北京時街市裡常有很多賣蛐蛐兒罐和蛐蛐兒的蛐蛐兒店和地攤。 有的蟲販來自外地, 也有的蛐蛐兒是北京產的, 舊京時在永定門外有個叫胡村的村莊, 那兒有不少廢廟、 墳地、 草叢, 該村就盛產好鬥的「鐵彈子」、「白牙青飛翅」 等有名的蛐蛐兒。

舊京時以逮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為業的蛐蛐兒把式和一些遺老遺少是真正玩家, 他們視好鬥的優品蛐蛐兒為古董為賭博工具。 蛐蛐兒的品種眾多, 養蛐蛐兒以頭大項闊、 牙長腿長、 腰背厚實的為優, 即蟲形要方厚, 項要寬老, 翅要薄尖, 牙齒鋒利堅硬, 腿要長圓, 尾要尖糯的,這樣的蛐蛐兒鬥勝的機率最高。 另外有「未養蟋蟀先蓄雌」 之說, 即鬥之前雄蟋蟀要先貼鈴(配雌), 貼鈴後其鬥性會十足。 鬥蛐蛐兒時由監局將兩隻蟋蟀放進一個透明的鬥罐或盤中, 用探子撥蟋蟀的須子, 雙方張開大牙後打開中間的閘板, 蟋蟀會掐咬在一起鬥起來。 搏鬥得勝的蛐蛐兒會振翅鳴唱, 使主人臉上有光, 賭贏獲得的點心水果大家分食而樂之。 蛐蛐兒中秋後交配甩子兩月即能孳雛, 孵養幼蟲方法同殖養蟈蟈之法。 今天則可用電熱器、 空調散熱殖養, 成形後置入蛐蛐兒罐或葫蘆內育養, 保養好的蛐蛐兒可度冬逢春, 成為人們隆冬過大年的娛樂玩物。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也是件有益的休閒活動。 蟋蟀、 蟈蟈兒素有「田園歌手」之美譽, 既可聽其鳴聲, 還可觀其打鬥, 養蟋蟀、 蟈蟈兒, 能悅人情趣,消人怠倦, 是能為人們增添無窮樂趣的活動。寒冬時節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小小的蟈蟈兒、 蛐蛐兒為老北京四合院裡帶來無限的溫馨和歡笑。

相關焦點

  • 說說蛐蛐兒
  • 七號蟲鬥古城
    七號蟲鬥古城今年九月中旬,幾位河間市人,帶著一批蛐蛐兒,找我以蟲會友。我約了一些保定蟋蟀愛好者,來到養蟲名家梁金鎖處,進行了一場蛐蛐兒友誼賽。河間友人所盛蟲的罐壁上,均標有阿拉伯數碼,每條蛐蛐兒都稱呼為幾號、幾號。比賽最精彩的一幕,是金鎖篩選出來的一條黃闊翅。此蟲背鋪兩片黃色大翅,如披金甲,配一付絳紫牙鉗,堪稱奇蟲;客方拿出一條七號蟲進行合對,七號蟲渾身黝亮,圓頭青項,身闊方腹,生就一付紅花牙鉗,長相非凡,更是異種。目測兩蟲,體重均為7釐左右,正好匹敵。這樣,兩蟲入柵後,經芡領各不示弱,均擬先發制敵。
  • 家裡進蛐蛐兒怎麼辦?
    只聽到,時起時歇從冰箱的角落,戶內疑戶外驚喜的牧歌……」  最近,不少市民遇到了余光中《蟋蟀吟》裡的情況,在家裡發現了蛐蛐兒,也就是蟋蟀。這些小傢伙是怎麼進來的?高層住宅裡為何也有?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嗎?  1 蛐蛐兒能飛100多米高上高層住宅不是啥難事  「蛐蛐兒叫了一夜,吵得人睡不著覺。」
  • 老北京小孩兒是怎麼捉蛐蛐兒蜻蜓的?
    這記憶裡的夏天傍晚是最適合瘋玩亂跑的時間了,大人們忙於做飯,對我們疏於管理,於是這個時間,便可自由支配。要是暑假還好,寫暑假作業那是開學前三天才幹的事,泡完澡堂子的傍晚,最適合逮蜻蜓和粘知了,和家裡交代一聲,就帶著自己個兒的設備出發了。
  • 《于謙動物園》:玩是表象,享受生命才是內涵
    相聲演員于謙,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其實于謙還有第四大愛好,那就是——玩。于謙曾經在2013年寫過一本書,就叫《玩兒》,詳細記錄了他各種有趣的「老北京式」玩法。有人會說,誰還不會玩呢?其實玩還真的有很多講究。比如:老北京十大文玩。
  • 一百多年前,老北京人比現代人可宅多了!
    海達·莫裡循攝,圖片選自《洋鏡頭裡的老北京》一位母親正在教女兒畫畫。 海達·莫裡循攝,圖片選自《洋鏡頭裡的老北京》據清人所著《燕京雜記》:「京師有草蟲,狀如蟋蟀,肥大而青,生於夏秋間,聲唧唧甚聒耳。京師人多籠以佩之,佳者十餘金一頭。」這說的是養蟈蟈——秋蟲的一種。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鬥蛐蛐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金籠養促織,置之枕函畔,以聽其聲。」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經常與妻妾在半閒堂鬥蛐蛐取樂。他還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
  • 居民樓裡竟養上千隻蛐蛐兒,異味難忍...
    每年秋季是捉蛐蛐兒、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白露、秋分、寒露,則是玩蛐蛐兒的高潮,所謂的「勇戰三秋」,指的就是這三個節氣。前些天,通州區馬駒橋鎮神龍潼關小區的居民反映,有住戶在樓內大規模養殖蛐蛐兒,產生了難聞的氣味。
  • 養花、玩蟲、冬泳,北京人的冬天,原來都在幹這些?
    養花、玩蟲、冬泳,北京人的冬天,原來都在幹這些?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舊時北京有四大玩兒:花鳥魚蟲其中花排名第一可見其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 百靈會叫「十三套」 鷯哥竟然是「話癆」 胡同養鳥人的樂趣
    今天說說北京人四大愛好中的養鳥。從清末到民初,北京的四九城遛鳥的人很多,《燕京雜記》裡說:「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車有臂鷹者……」老北京養鳥的習慣,要追溯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也把旗人提籠架鳥的嗜好帶進了北京,並為京城平民百姓效仿。
  • 捉蛐蛐兒
    ,聽著它們沒日沒夜地歡唱,忽然發現最近幾年我一直在外奔波,似乎沒怎麼見過蛐蛐兒了。蛐蛐兒的藥用價值我沒有體驗過,不過它的美味我倒是享用過。回家後,我把蛐蛐兒擇乾淨,洗一下,放進油鍋裡炸一炸,吃起來真香,現在想想還直流口水呢!其實,不光人愛吃,就連小貓小狗也喜歡吃蛐蛐兒。從瓶子裡取出一隻蛐蛐兒,扔給小貓小狗,它們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後眼巴巴地看著你,還不時用頭蹭蹭你的腿討好你。看著它們可愛的樣子,我總是忍不住再獎勵它們一隻。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適合蟲子們生活的荒地越來越少,連曾經數量很多的各種蛐蛐兒,現在常見的僅有迷卡鬥蟋一種了。城市環境的變化是不可逆的,想天黑以後一邊遛彎納涼,一邊聽蟋蟀的鳴叫,已然是沒了條件。不過,小朋友們還可以在家裡養鳴蟲。今天,趁著六一兒童節,果醬請二豬老師給大家講講常見的鳴蟲和籠具,明天我們還將繼續教小朋友們在家養蛐蛐兒。
  • 馬未都養貓、于謙養馬,誰注意到孫越養的動物?網友:老北京了
    尤其是狗狗,它們非常懂人性,因此很多人都喜歡養狗,就連明星們也不例外。不過明星們養的動物可都是千奇百怪,並不局限於狗狗的。馬未都雖然不是明星,但他經常上節目,因此很多觀眾都認識了他。說起來,馬未都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人,他喜歡養貓,前前後後大約養了幾十隻貓,但他養的貓都不是什麼名貴品種,而是喜歡養老北京的「土貓」,用他的話說「我們這的貓祖上都是故宮裡的」。
  • 京城「蟲把式」全國奪冠 「鳴蟲界」的故事原來這麼神奇
    他們都是京城中的愛蟲人。而這項養蟲的技藝,在「蟲把式」的敘述中,有著分外別致的趣味。高級技師成了「蟲把式」2018年12月底舉行的「全國首屆油葫蘆大賽」上,62歲的安國祥帶來的4隻「油葫蘆」囊括了3個項目的獎項和總冠軍,由此爆出京城鳴蟲界的熱點新聞。
  • 讓「蟲文化」找回「精氣神」
    屏幕中,周燕京從鬥盆中引出紫頭蛐蛐,任其高聲鳴叫,盡顯勝利者姿態。鬥敗的一方則黯然退場,北方聯隊的記分器上增加一個勝場積分。「在鬥蟲人眼中,蛐蛐之間的競技就像是一種『戰爭』。」周燕京說,比賽期間,他每天兜裡都揣著速效救心丸。雖然一次都沒吃過,可心總是提到了嗓子眼。蛐蛐玩家正在挑選蛐蛐選蟲、養蟲、鬥蟲如今的周燕京是北京蛐蛐圈裡響噹噹的人物。
  • 蟲痴「選、養」蛐蛐的一些心得
    這是因為:神相,是蛐蛐入手、落盆、飼養、入冊等等情況下,其蟲所表現出的特有神態。凡是一個真正蟋蟀愛好者,他不可能不去花大量時間觀察蛐蛐。老法養蛐蛐,刻意關照我們「要靜養」!沒錯,靜養。靜養,不等於不去觀察蛐蛐。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打開盆蓋,默默觀察蛐蛐的一舉一動,我個人以為,這是事半功倍的過程。難就難在,你是否真不去動蛐蛐!許多朋友在看蟲的時候,忍不住用草去撩撥,這就不是靜養了。
  • 秋蚊子真煩人,家裡養盆豬籠草,蟲子吃得一個不剩!
    雖然現在已經立秋了,但是有一種東西可是千萬不能忽視的,那就是秋蚊子!秋蚊子實在是太厲害了,咬上一口不光養,而且還很疼!每年到了秋天,像花花這種怕蚊子的,就非常難過了,時時刻刻都得防著點秋蚊子,不過呢,有些花天生就能夠捕捉蟲子,在家裡養一盆,不光觀賞性非常高,而且還能吃蚊蟲,簡直就是一舉兩得!豬籠草,大肚子的捕蟲能手豬籠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捕蟲的植物,這種花有個大肚子,看起來非常可愛。
  • 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雌蟲三尾用大桶缸餵養,一缸可養十隻左右,三分之一乾淨土加陳磚爛瓦片,再撒乾淨土其上堆放竹節筒若干,再放土和玉蘭葉,上置水盂飯板,桶內保持一定溼度,可將雌蟲放入,上扣一陳年塑料桶,桶底有多個出氣眼,這樣,又透氣,蟲又逃不掉。需交配時,只需取一兩竹筒即可。{雌蟲都躲在竹筒裡}。若條件允許也可用蟋蟀盆專養三尾,不讓其聽雄蟲鳴叫,待雄蟲出戰前和其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