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不速之客」
「中秋前一個禮拜我家廚房裡,怯生生孤伶伶添了個新客。怎麼誤闖進來的?幾時再遷出?誰也不曉得。只聽到,時起時歇從冰箱的角落,戶內疑戶外驚喜的牧歌……」
最近,不少市民遇到了余光中《蟋蟀吟》裡的情況,在家裡發現了蛐蛐兒,也就是蟋蟀。這些小傢伙是怎麼進來的?高層住宅裡為何也有?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嗎?
1 蛐蛐兒能飛100多米高上高層住宅不是啥難事
「蛐蛐兒叫了一夜,吵得人睡不著覺。」這幾天市民張先生一直為家裡叫個不停的蛐蛐兒發愁。張先生介紹,他家在三樓,安裝有窗紗,他想不明白蛐蛐兒是怎麼上來的。遇到同樣問題的市民不在少數,有的人住在二三十層的高層住宅裡,竟然也在家裡發現了蛐蛐兒。
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副教授董鈞鋒說:「在很多市民看來,蛐蛐兒上樓很稀罕,其實蛐蛐兒的彈跳能力和飛行能力都特別強,它可以飛100多米高,所以飛上高層住宅對它來說沒啥難度。」
在地面上生活得好好的,蛐蛐兒為啥要上樓呢?這主要是因為蛐蛐兒有極強的趨光性,夜晚時分,城市的燈光對蛐蛐兒的誘惑力十足。如果樓道窗戶沒有窗紗,它們就可以輕鬆進入居民樓內部。如果家裡裝有窗紗,密封性也特別好,那麼蛐蛐兒大多是在您開門時從樓道悄悄進去的,或者是從空調管道口進去的。
當然,如果您家裡養有花草,也有可能是土裡帶有蛐蛐兒的卵或者幼蟲,不過這種情況較少見。
2 室內環境不適合蛐蛐兒生存 它們大多熬不過一周
蛐蛐兒進入家裡後,很多人覺得叫聲吵人,也有人擔心蛐蛐兒會在家裡「安家生子」,給日常生活帶來困擾。
董鈞鋒介紹,蛐蛐兒是以卵的形式過冬的,第二年驚蟄前後卵開始孵化為幼蟲,6月的時候就能長成成蟲,8月開始鳴叫。會叫的蛐蛐兒都是雄性的,很多時候它們鳴叫是為了吸引雌性,說白了就是在「撩妹」。
蛐蛐兒通常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溼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中,以農作物、樹苗、雜草等為食,進入室內,純屬意外,因為室內乾燥的環境並不適合它們生存,所以進入室內的蛐蛐兒喜歡待在廚房、衛生間等較潮溼的地方。在室內沒有食物,蛐蛐兒大多熬不過一周,更不要說產卵生子了。而在室外,它們的壽命較長,能夠生存到11月。
3 可以用手電筒誘使蛐蛐兒飛往室外
如果您喜歡有這些小生物的叫聲陪伴,讓它待在家中好吃好喝好招待當然可以。如果不喜歡它們,該如何請走「客人」呢?
董鈞鋒介紹,可以利用它的趨光性,在夜晚用手電筒光誘使其爬出角落,飛往室外。為了防止蛐蛐兒再次進入室內,建議市民將空調管道口等平時容易忽略的洞口堵上。
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都以蛐蛐兒為食,如貓、魚、蜥蜴等,如果您家裡養有這些動物,也可以讓蛐蛐兒成為它們的「盤中餐」。在自然狀態下,很多魚塘都通過在水面上方掛燈的方式來引誘蛐蛐兒,掉落水中的蛐蛐兒就會成為魚的食物,養殖戶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減少飼料的投餵量。
在網上,甚至還有店家專門銷售蛐蛐兒,有的是作為飼料,有的是觀賞品種的鬥蟋。董鈞鋒介紹,在南方鬥蟋蟀較為流行,品相好的鬥蟋一隻賣到2000元都不成問題。行家通常通過鬥蟋的體形、頭、足等來評判其是否善鬥。目前,我市鬥蟋蟀的市民較少。(洛陽晚報記者 郭飛飛 實習生 劉璐瑤/文 記者 杜卿/圖)
延伸閱讀
古老的民間娛樂項目——鬥蟋蟀
蟋蟀,又叫蛐蛐兒、促織,在很多古詩中都有它的身影,如「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等,《詩經·國風·唐風》中有《蟋蟀》一詩。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鬥蟋蟀作為我國的民間搏戲項目,也相當古老。鬥蟋都是雄性的,二蟲鏖戰,戰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鬥,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
蟋蟀之所以相鬥是因為蟋蟀成蟲生性孤僻,一般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的,除交配期間,絕對不會和別的蟋蟀住在一起,雄性之間彼此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鬥蟋蟀開始於唐朝天寶年間,興於宋,盛於明清。《聊齋志異》中就有《促織》一文來諷刺當時鬥蟋蟀盛行,官府攤派蟋蟀徵收任務給百姓帶來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