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到一小學三年級聽過一節課,老師引導學生完成課文《聽聽,秋的聲音》的配套練習。其中有這樣一道題,根據提示想像寫話:
1.黃葉會怎樣和大樹告別?它會對大樹說些什麼?
2.蟋蟀會怎樣與陽臺告別?它會對陽臺說些什麼?
3.大雁和白雲會怎樣互相叮嚀?它們會說些什麼?
4.在豐收的田野上,歡樂的人們會說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多麼有趣!我當時想,學生們的發言一定非常踴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除個別同學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外,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我很納悶:學生們怎麼就說不上幾句呢?
接下來,老師以第三個問題為例啟發學生:「大雁和白雲是怎樣相互叮嚀的呢?可能會是這樣的吧——大雁說,再見了,白雲姐姐,我要飛回南方去了,明年我們再相聚;白雲說,去吧,去吧,無論你飛到哪裡,我都會想念你。」
老師的引導似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開始舉手發言。可他們的答案卻令我吃了一驚——
對第二個問題,有個同學這樣回答:蟋蟀與陽臺告別說,陽臺哥哥,我要飛回南方去了,明年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
對第四個問題,另一個同學答道:在秋天的田野裡,歡樂的人們會這樣說,冬天快要到了,快點收麥子吧!
這樣的回答實在好笑。難道孩子們連蟋蟀是何物都不知道?麥子是在秋天收割的嗎?
可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孩子們不能很好地回答問題,甚至鬧出笑話,是他們不夠聰明嗎?是老師不會教嗎?是問題設計得太古怪嗎?我想都不是,而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現今的教育,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孩子們遠離了藍天,遠離了田野,遠離了風霜雨雪、日月星辰,遠離了山川河流、花鳥蟲魚。與世隔絕的封閉管理,無休無止的測驗考試,令人窒息的分數排名,五花八門的假期補習,孩子們哪有時間和機會去親近自然、了解社會,怎麼會不鬧出「蟋蟀南飛」、「麥子秋收」的笑話?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