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南飛」

2021-01-17 大河網

  □王玉平

  到一小學三年級聽過一節課,老師引導學生完成課文《聽聽,秋的聲音》的配套練習。其中有這樣一道題,根據提示想像寫話:

  1.黃葉會怎樣和大樹告別?它會對大樹說些什麼?

  2.蟋蟀會怎樣與陽臺告別?它會對陽臺說些什麼?

  3.大雁和白雲會怎樣互相叮嚀?它們會說些什麼?

  4.在豐收的田野上,歡樂的人們會說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多麼有趣!我當時想,學生們的發言一定非常踴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除個別同學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外,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我很納悶:學生們怎麼就說不上幾句呢?

  接下來,老師以第三個問題為例啟發學生:「大雁和白雲是怎樣相互叮嚀的呢?可能會是這樣的吧——大雁說,再見了,白雲姐姐,我要飛回南方去了,明年我們再相聚;白雲說,去吧,去吧,無論你飛到哪裡,我都會想念你。」

  老師的引導似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開始舉手發言。可他們的答案卻令我吃了一驚——

  對第二個問題,有個同學這樣回答:蟋蟀與陽臺告別說,陽臺哥哥,我要飛回南方去了,明年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

  對第四個問題,另一個同學答道:在秋天的田野裡,歡樂的人們會這樣說,冬天快要到了,快點收麥子吧!

  這樣的回答實在好笑。難道孩子們連蟋蟀是何物都不知道?麥子是在秋天收割的嗎?

  可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孩子們不能很好地回答問題,甚至鬧出笑話,是他們不夠聰明嗎?是老師不會教嗎?是問題設計得太古怪嗎?我想都不是,而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現今的教育,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孩子們遠離了藍天,遠離了田野,遠離了風霜雨雪、日月星辰,遠離了山川河流、花鳥蟲魚。與世隔絕的封閉管理,無休無止的測驗考試,令人窒息的分數排名,五花八門的假期補習,孩子們哪有時間和機會去親近自然、了解社會,怎麼會不鬧出「蟋蟀南飛」、「麥子秋收」的笑話?⑤5

相關焦點

  • 腦筋急轉彎:大雁為什麼向南飛?這答案讓我懷疑智商
    腦筋急轉彎:大雁為什麼向南飛?這答案讓我懷疑智商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10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為什麼一匹大青馬掉進飯碗裡淹死了?
  • 安徽一高中生遭蟋蟀飛入耳 慘叫著被送進醫院
    新安晚報(微博) 安徽網訊 9月5日晚,六安一位正在上自習的高中生忽然感到有蟲子飛進了右耳,他本能地用手指去掏,卻感到耳朵裡面一陣陣劇痛,像是蟲子在胡亂撕咬。男生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醫生最終從他耳朵裡掏出已經破碎的蟲體。相關專家看了蟲體照片後告訴記者,這隻蟲子應該是蟋蟀的一種,如果教室附近雜草多,建議安裝紗窗。
  • 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在能看到蟋蟀的情況下,也可用竹籤,粗草,短其後路,用舔草撩出洞府。還有:水罐法。食誘法,普翻法,作窩法和趁白天蟋蟀談情時的[捉姦法]。總之蟋蟀對氣息,聲響很敏感,且跳動迅疾,在受驚情況下,可連跳七八次,且不定向,肉眼無法跟及,它們熟悉環境,知道那裡可逃生,在夜幕掩護下,很可能逃進亂草石堆石板縫中,讓你束手無策。
  • 大雁為什麼要南飛? 大雁南飛有什麼寓意?
    大雁為什麼要南飛? 大雁南飛有什麼寓意?時間:2017-05-21 12:46   來源:學習啦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雁為什麼要南飛? 大雁南飛有什麼寓意? 每到秋天,北方的嚴寒氣候不再適合大雁生存,大雁便會飛往溫暖的南方。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津挖掘蟋蟀文化,出版了蟋蟀志,發展為蟋蟀罐生產基地縣,建起蟋蟀文化博物館,連年舉辦蟋蟀文化節、博覽會,遂有了「中華蟋蟀第一縣」之稱。好水土養出好「秋蟲」  蟋蟀主題的盛會,自然要在秋天舉辦。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小時候用來放進蟋蟀洞抓蟋蟀的蟲子,虎甲蟲竟是速度最快蟲子
    小時候捉蟋蟀除了用水灌,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抓一種這樣蟲子,放進蟋蟀洞,不一會兒蟋蟀就被趕出來,或者蟋蟀被這蟲子叼著出來
  • 又見大雁往南飛
    大雁南飛又見大雁往南飛文/雲淡風輕昨晚,從好友微信裡看到一視頻:一群像陣風、像巨浪、像流雲滾滾而來的大雁群,在一隻名叫拉基那亞特拉姆的母雁率領下,從西伯利亞經千年鳥道秦嶺由北向南飛翔,其氣衝雲霄的場面大雁南飛,充滿詩情畫意。小學語文課本有描述: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變成個「一"字,一會兒變成個「人」字......但真憑實據親眼所見的一次也沒有過。
  • 試聽:張杰 - 雁南飛
    《雁南飛》是電影《歸心似箭》的插曲 ,幾乎紅透了上世紀70年代。這次為張杰重新編曲和配樂的版本讓人耳目一新,與其以往的歌曲風格完全是兩種感覺,絕對可以讓你聽到不一樣的讓人驚喜的張杰。  《雁南飛》  詞:李偉  曲:李俊  演唱:張杰  製作人:張亞東  雁南飛  雁南飛  雁叫聲聲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來歸  已盼春來歸  雁南飛  雁南飛
  • 蟋蟀
    這位不請自到的「客人」是一隻蟋蟀。在我家衛生間的角落裡安營紮寨,獨自演奏,「吱吱吱、吱吱……」不時地發出長短不一的樂聲。我只聞其聲,不見其容,頗有些遺憾。身居鬥室,好久未聽到這種聲音了,倍感親切而熟悉。多年沒有聽到,仿佛失去了大自然的天籟之聲。時隔多年,聽到此聲,我回憶起鄉下的日子,在鄉下那無憂無慮的日子裡,在那伴著蟲鳴鳥唱的日子,時光匆匆,令人嚮往。
  • 非洲危險的盔甲蟋蟀,會噴射臭液捕殺小鳥,最大的天敵竟是同類!
    俗話說得好:「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殊不知,在自然界還有一種神奇的昆蟲,居然有本事可以吃小鳥,它就是盔甲蟋蟀!盔甲蟋蟀也被稱為披甲樹螽(zhōng)。顧名思義,盔甲蟋蟀就是一種身上披著盔甲的蟋蟀,若是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在盔甲蟋蟀的背甲上面,竟有尖刺。
  • 飛行性能相當好 超級迷你飛機MC-10「蟋蟀」
    MC-10「蟋蟀」是一種由法國人設計的小飛機,1973年7月19日首飛。被愛好者們親切的稱為「Cri-Cri」。 「蟋蟀」是一架單座雙發飛機,設計者的初衷是便宜簡單且容易飛。「蟋蟀」和幻影
  • 蟋蟀——童年的記憶
    (原創)戴新閣 /文不知為什麼,現在蟋蟀越來越少了。記得小時候,每當秋天,山中、叢林裡蟋蟀的叫聲不絕於耳,秋季來臨,小夥伴們就一起去抓土蚱(蟋蟀),抓蟈蟈、撲螞蚱,其中抓蟋蟀、鬥蟋蟀是最為開心的事。孩子們用書本紙卷出一個個小圓桶,捉到蟋蟀後把它封在裡面,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放進鋪好黃土的瓶子或罐子裡,精心飼養。然後約定個時間,把各自的蟋蟀放進土罐裡,讓它們相互廝殺。兩隻雄性好鬥的蟋蟀放在一起,如同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張開翅膀,露出兩顆八字型的大牙齒,滴滴地叫個不停,然後就相互撕咬,失敗者轉身就跑,而勝利者則鼓起翅膀,發出得意的鳴叫。
  • 新手必讀:怎樣正確的養蟋蟀
    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田野蟋蟀屬常出現於詩、文中。如狄更斯的《爐邊蟋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 蟋蟀故事:孫建華先生76路真蟲王
    我又草草挑了幾個蟋蟀,選好5個蟋蟀100圓成交,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很興奮,感覺揀到寶了。也許是因為他須短身油,就算有人看了也會嫌棄他的。回到家裡,我把蟋蟀安排停當。都說樂陵蟋蟀早打,這個蟋蟀我自然安排開毛口。這天上午我整理出3隻兇頭,午飯後,我把這個邋遢蟋蟀提到鬥格中,誰知對面蟋蟀一碰頭就不開牙了,不管怎麼芡草也打不開牙。我換了一個蟋蟀下去,還是一樣,一碰頭就沒了。這時候,我感覺是不是這個邋遢蟋蟀力量非同尋常,於是換了早上排出的兇頭下去,結果3個蟋蟀3照面全部無牙而退。這個邋遢蟋蟀卻不曾合口,我高興的不得了,但又不相信這個就是傳說中的「清口」蟋蟀。
  • 候鳥南飛不是怕冷是怕餓
    「候鳥飛到南方見到白雪皚皚並不會蒙圈。」業內有名的鳥類觀測學者、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瀋陽理工大學環境學院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候鳥往南飛,本質是食物的問題。」它們遷徙不全是貪戀南方的溫暖,而是因為南方溫暖天氣下有比北方更豐富的食物。
  • 秋天來了,大雁成群往南飛~
    秋天來了,大雁成群往南飛~ 2020-09-0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一、學習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是怎樣建築成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領悟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時間:2016-12-15 12:3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蛩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寂靜無人的時候獨自吟唱呢?
  • [中國古詩詞選講]《草蟲》:秋天的蟋蟀,喚起思念
    草蟲就是我們熟知的蟋蟀、蟈蟈,古代稱為螽斯,也就是詩中的;阜螽為現在所說的蚱蜢。蚱蜢和蟋蟀是兩種十分相似的昆蟲,古人將之均歸為螽類,不過蚱蜢春生和冬滅,不會發生鳴叫,蟋蟀則不然,它們會築造「地穴」度過寒冬,並且會鳴叫,在秋天的夜晚隨處可以聽見它們的叫聲。本詩中,雖然將蟋蟀和蚱蜢並列,但是強調的還是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