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選講]《草蟲》:秋天的蟋蟀,喚起思念

2021-01-08 斟北鬥

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草蟲》選自《詩經·召南》,是《召南》中難得的好篇章。該篇可能中國最早的閨怨詩,可以稱為「閨怨之祖」。關於對本詩的解釋,也各也不同,但是大多數都是牽強附會地認為該篇是在歌頌文王的教化。《毛詩序》謂「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認為是士大夫的妻子能夠尊禮守節,恐怕《毛詩序》將《草蟲》看成了「節婦吟」了吧;朱熹則認為是「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從詩的內容來看,朱熹後半部分說的十分恰當,的確是妻子獨居而思念丈夫,但是說成是「文王之化」的緣故,那就是牽強附會了。

目前古人對此詩的解讀,最準確的就是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提到的「始因秋蟲以寄託,繼歷春景而憂思。既未能見,則更設為既見情形,以自慰其幽思無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虛想,非真實覯。」那麼我們清楚了本詩的主旨後,那再讀內容,就清晰明白不過了。

首句以「喓喓草蟲,趯趯阜螽」起興,喓喓為擬聲詞,是草蟲鳴叫之聲,趯趯(tì)意為上下跳躍,是草蟲的狀態。草蟲就是我們熟知的蟋蟀、蟈蟈,古代稱為螽斯,也就是詩中的;阜螽為現在所說的蚱蜢。蚱蜢和蟋蟀是兩種十分相似的昆蟲,古人將之均歸為螽類,不過蚱蜢春生和冬滅,不會發生鳴叫,蟋蟀則不然,它們會築造「地穴」度過寒冬,並且會鳴叫,在秋天的夜晚隨處可以聽見它們的叫聲。本詩中,雖然將蟋蟀和蚱蜢並列,但是強調的還是蟋蟀。

初秋之際,人獨居臥室,聽見窗外或者創下秋蟲鳴叫,自然是難以入眠的,特別是思念正濃的時候,逐漸地,蟋蟀成為秋思和閨怨詩的文化符號。秋天那麼多蟲鳴,為什麼偏偏選蟋蟀呢?除了蟋蟀會叫以外,還有四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蟋蟀鳴的夜晚,時令深秋,正當古人紡織的時候。《詩經·七月》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入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秋天也是家中的男人要去服兵役的時間,妻子會趕忙在天氣下寒之前將秋衣織好。這時候晚上的蟋蟀聲好似催促婦女紡織,因此,古人將之叫做「促織」,俚語曰:趨織鳴,懶婦驚。

二是蟋蟀會修建「房屋」。「在建造住所方面,蟋蟀比其它昆蟲要精心的多……只有蟋蟀在長大之後還擁有固定的住所」(《昆蟲記》),雄蟋蟀負責挖穴建造,雌蟋蟀負責生育養育。這是一個多喝和諧的家呀。但是獨居的妻子想到這個畫面不是更加思念丈夫嗎?

三,蟋蟀是一種特別擅長生殖的昆蟲,當然一般昆蟲都擅長生育,不過蟋蟀應當是古人生殖崇拜的對象之一,在《周南·螽斯》中,就以「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來祝福家中兒孫滿堂。改點和第二點結合,便有道理了。

第四點,蟋蟀鳴叫的秋是古人感時節流逝,歲不我與的悲秋情懷的文化符號。《詩經·蟋蟀》中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就是蟋蟀在唐室鳴叫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月就要結束了。宋玉《九辯》中寫道「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徵。」這些典故被歷代詩人騷客採用。

如果回到本身,第一點那是最貼切的了。丈夫在外地,自己獨居,每夜織衣,只能和蟋蟀為伴了。

在二三段中,起興都用了常用的採摘野菜,「採薇」「菜蕨」,如果細心,就會發現這其中已經隱含了季節的變化。採摘野菜當是春天的活動,薇菜是野豌豆,一般在三月四月採摘。蕨菜則是四月五月採摘。詩中女子的期盼已經從冬季到了夏季,時間漫長,年復一年。詩中女子的情懷也在發生變化,秋冬時是「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也就是心裡煩悶;菜蕨時是「憂心惙惙」(chuò),心裡愁苦不堪;採薇時是「我心傷悲」,心緒已經無法自已,傷心不已。

薇菜

但是,女子幻想的美滿結局大體都一樣,就是「亦既見止,亦既覯止」,也就是:如果見到你呀,我們該相依為抱了。這是多麼淺白通俗的語句呀。女子的想法很簡單,期待丈夫快點回來,一起相依為伴。不過女子在各時期幻想的心情也不同,在秋冬時節,如果回來那是「我心則降」,就是:我的心都落下了,終於知道給你在邊疆過得怎麼樣,衣服保暖麼……;在菜蕨的時候嗎,則是「我心則說」:冬去春來,你終於回來了,我好開心;採薇時則是「我心則夷」: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發生什麼事情了,現在我的心終於安定了,回來就好。詩意層層遞進,逐漸深入。

蕨菜

當然,不少人包括我有個疑問,為什麼把「採薇」放在最後,而不是時間更晚的「菜蕨」。我想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個文化符號了。《詩經》中另一首詩《採薇》,以採薇作為詩的興,描寫一位遠在邊疆服役的士兵思歸的心情,「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因為獫狁(一種北方民族)的入侵,士兵似乎都過著無家的生活。但是每次都說著回去,但是每一年新的野菜生了,還是沒有能夠回去。因此,採薇就是士兵被迫羈留邊役,不能回家的一種文學符號。另一邊的女子,看著新生的薇菜,也在想為什麼丈夫為何還沒有回來,年復一年,能不傷悲嗎?

相關焦點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所以用這個象形字來記錄這個季節。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3首秋分古詩詞裡的思念,細膩真摯的中國味
    相比春天的春花爛漫,夏日的綠樹成蔭,秋天仿佛多了一種悠遠的味道。你看,秋天的天空是遼遠的,不見大朵的雲彩,就這樣單純的湛藍。秋日裡多了金黃的色彩,金黃的稻穗,金黃的落葉,黃橙橙的橘子,金黃的向日葵,在這湛藍的天氣下,顯得非常奪目。
  •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一、學習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是怎樣建築成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領悟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 草蟲的畫法、創作、齊白石最全草蟲圖,經典巨創《百蟲圖卷》
    可惜無聲 花鳥工蟲冊頁白石老人所畫的草蟲種類很多,常見到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蟋蟀、螳螂等,此外還有細腰峰、紡織娘、蠶、蟈蟈、飛蛾等。梅蘭芳作花卉;齊白石添蝶白石老人畫蟋蟀也很成功。簡單幾筆墨道鉤出,蟋蟀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尤其是大腿的肥健,觸鬚的細長挺秀,不但逼真,而且更顯出筆力來。
  • 「彼岸花開開彼岸,忘川河畔亦忘川」4首古詩詞,讓我忘了你!
    我們今天穿越時空,來看看這些刻在心底的思念,用古詩詞的方式去表達。《夜深》唐代:韓偓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這首詩裡仿佛沒有提思念,但那淡淡的憂傷卻充斥在字裡行間。思緒可以隨著空蕩蕩的鞦韆,飛得好遠。天氣有些涼涼的,微風也帶著寒意。這個時候的院子裡,梅花的花瓣已經像雪一樣飄落了,只有杏花還開得正豔。
  • 絕美古詩詞裡的秋天美得讓人心動,趕快收藏
    最近已然入秋,雖然還沒到秋意正濃的時候,但是有些微涼清爽的秋風已經讓人感受到秋天的到來。關於秋天,一共有六個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而秋天有幾個特別的節日,一個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中秋節一個則是重陽節。
  • 古詩《晚秋夜》中,秋天是思念憂愁的季節,也是豐收果實的季節
    秋天裡的白天總是那麼的短暫,像是剛看了一會,結果抬頭望去就已經是夜幕降臨的時候了。荷塘邊的孩童們一人拿著一兩條的活魚,零零散散的往家回了。不知到他們家中的大人見到這些魚會是怎樣的反應呢?會開心,還是會責怪他們在池塘中摸魚抓蝦呢?看著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已經是在最後的孩童都已經將要看不到了。
  • 2020中考語文古詩詞鑑賞閱讀題之夜雨寄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語文古詩詞鑑賞閱讀題之夜雨寄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蟋蟀——童年的記憶
    (原創)戴新閣 /文不知為什麼,現在蟋蟀越來越少了。記得小時候,每當秋天,山中、叢林裡蟋蟀的叫聲不絕於耳,秋季來臨,小夥伴們就一起去抓土蚱(蟋蟀),抓蟈蟈、撲螞蚱,其中抓蟋蟀、鬥蟋蟀是最為開心的事。那時,大家都想逮一隻兇猛的蟋蟀,戰勝對手讓,凡是有蟋蟀的地方無所不至,山林中、巖石下、牆根草叢中,磚瓦雜石堆裡,到處尋找蟋蟀藏匿的地方,費盡心思去撲捉兇狠能鬥的蟋蟀。我那時住在臺東延安二路,經常去的地方是櫸林山,有時還到「廣東公墓」的墳地裡去找,傳說墳地裡的蟋蟀牙板毒,特別兇猛,但往往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墳地裡蟋蟀很少。
  • 詩詞鑑賞-踏歌爭唱清秋詞,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
    秋天,沒有春天般的萬紫千紅,也沒有夏天的綠色盎然,更沒有冬天的銀裝素裹,但是也有她獨特的美。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充滿詩情畫意。秋天,滿處都是果實的顏色,金黃的稻穗,掛滿枝頭的紅柿子,穿著紅裙子的石榴,還有那脆甜的大棗,以及粒粒飽滿的玉米,和一筐一筐的花生。萬物始春,而成於秋,秋天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孕育著成功的希望。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津挖掘蟋蟀文化,出版了蟋蟀志,發展為蟋蟀罐生產基地縣,建起蟋蟀文化博物館,連年舉辦蟋蟀文化節、博覽會,遂有了「中華蟋蟀第一縣」之稱。好水土養出好「秋蟲」  蟋蟀主題的盛會,自然要在秋天舉辦。
  • 「蟋蟀南飛」
    2.蟋蟀會怎樣與陽臺告別?它會對陽臺說些什麼?  3.大雁和白雲會怎樣互相叮嚀?它們會說些什麼?  4.在豐收的田野上,歡樂的人們會說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多麼有趣!我當時想,學生們的發言一定非常踴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除個別同學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外,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我很納悶:學生們怎麼就說不上幾句呢?
  • 林泉之心——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第二回)|胡石
    曾就職於臨沂畫院,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追文人畫,參與「新文人畫」系列活動。2017年退職,現居京郊小築。蟲之與神——讀胡石筆下的草蟲文/陸虹胡石畫草蟲十餘年,相伴不厭。今日其筆下草蟲,無一處不關妙處,嘴臉、背腿、翅膀、觸鬚無一處不拿捏的微妙怡然,可謂望象生意,書寫神韻。
  • 婭琳新歌《思念綿長》 帶來超越時空的綿長思念
    《思念綿長》的作詞由著名詞曲家賀東久創作,賀東久老師在聽了婭琳演唱的歌曲後,賀東久老師給予了婭琳《靈魂歌者》這一極高的評價,婭琳嗓音獨特甜美,有著不同於一般歌者的感染力,以及對每首歌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決定為婭琳量身創作一首詞。適逢婭琳跟賀東久老師見面的那天,正好天空飄著絲絲小雨,看著窗外綿綿細雨,賀東久老師靈感迸發,一氣呵成創作了《思念綿長》這首詞。
  • 金秋時節,昔日瑞安大街上鬥蟋蟀活動盛況非凡,獎品可真實用
    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據史書記載,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徽宗、欽宗均為金人所俘,在押解他們的囚車中,徽宗還在觀賞他珍藏的貢品蟋蟀。途經山東某地時,蟋蟀突然蹦出車外,逃之夭夭,他竟然失聲痛哭,不思飯食。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被後人稱為「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賈似道。
  • 齊白石筆下草蟲栩栩如生:可透過翅膀看到花紋
    在這部紀錄片裡,曾出現過一套十八開的花卉工筆草蟲冊頁,只是之後,尋常人就沒有機會親眼看到了。  60年後,我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重溫它。  12月5日至8日,北京保利2015秋季拍賣會將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而在12月2日至4日,全國農業展覽館的預展上,所有拍品都會亮相,其中,就包括這套名叫《葉隱聞聲》的齊白石重磅冊頁。  齊白石愛畫花卉草蟲,與他的出生有關。
  • 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醉了!
    古詩詞,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魅力是無法阻擋的,短短幾十字,勝過了千言萬語!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意象,這些意象非常唯美浪漫,承載著古人雅致絕美的情感審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吧!琴瑟在古詩詞中,一般是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以及和諧。
  • 關於立秋的古詩詞詩句諺語大全 描寫立秋節氣的文章句子賞析
    關於立秋的古詩詞詩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 現代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 —— 宋 · 陳與義《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立秋【作者:夏雲英】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閒自理空侯。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古詩詞
    而從立秋開始算,秋分這天,秋天就過了一半了。所以,秋分這一天,是真正的平分秋色。「至」有極致的意思。夏至時,白天最長,冬至時,白晝最短。這一年過得真的是很快,仿佛還沒感受到炎炎酷暑,秋天就已經過了一半了。古代的詩人們,和我們一樣,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